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13节

  “即难阻止也罢,就怕我在此处与刘备交战,却让袁绍渡河南下。”

  “比及腹背受敌之时,我军又当如何阻挡两家齐攻?”

  他一说罢,众人便是一阵沉思,董昭思虑片刻即道:

  “既是如此,患在天子,明公何不以雷霆之势处置尔等?”

  “待得彼等伏诛,再以此为由,劝天子迁都关中!”

  “如此待得天子一去,刘备与我军再战无益,自然退去!”

  他的想法还是老一套,刘备现在只要天子!

  只要他们动作快一些把刘协带走,那刘备强攻也就没了意义。

  虽然刘备在战争期间还是可能会对他们动手。

  但在他们成功阻止袁绍南下之前,刘备不会进军。

  这样他们先打袁绍,再打刘备,就能保证不同时对敌两家。

  可曹操在听了荀彧的话后,就改变了想法,直接摇头道:

  “我军迁都刘备便会退军之议,只是我军预想之事!”

  “若是我军迁都之后,刘备还是不退,又当如何是好?”

  “彼时我军既要迁都,又要面对刘备、袁绍两家,决然不是对手!”

  他一说这话,董昭便即偃旗息鼓,不再过多言语。

  因为他虽然推断刘备会退军,但却不敢十分肯定此事。

  如果真如曹操说的,刘备不退的话,这个责任他担不起!

  这种时候,保持沉默,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但董昭闭嘴之后,在其一旁的娄圭便抚须沉吟道:

  “既是如此,反正刘备早晚皆有出兵之虑。”

  “我军何不趁此机会引诱一番,先败刘备一阵?”

  “吾虑明公之患,不过汝南关羽一人!”

  “明公不妨先伪书一封,假意邀请关羽进军。”

  “再以关羽伪书,联络董承等人尽快行事。”

  “这般待得众人准备妥当之后,明公率兵北上假意抵抗袁绍。”

  “却先使军埋伏于关羽进军之路上。”

  “关羽见书,必然西进,明公可悄然回军败之。”

  “若能除掉关羽,便如断刘备一臂。”

  “待除掉关羽,明公便可假借旗号前来。”

  “董承等人见之,必以为关羽兵至,广邀同党为乱。”

  “彼时曹公带兵杀回,自可将其一网打尽。”

  “而后从容迁都,自也不必再虑刘备之事!”

  他的建议相比董昭的意见自然更为强硬,甚至准备先和刘备开战。

  而曹操听着娄圭之言,便即思虑起了这件事的可行性。

  正如娄圭之言,他对刘备方面最大恐惧其实不在刘备,而在刘备任命的汝南太守关羽身上!

  因为刘备虽然势大,却远在淮南,一时半刻来不了。

  关羽则不同,其人手握重兵,为人忠勇,数日便可兵临许县。

  如果能先除掉关羽,那刘备即便要全力进军也得一段时间。

  这个空隙,他完全可以将刘协迁到关中之内。

  但这个计策本质上还是没解决现在的问题。

  那就是刘备和袁绍两家同时进攻,他该怎么处理。

  除掉关羽,确实可以解决一时之患,可却也会与刘备结下死仇!

  本来没这个仇怨,刘备或许还会有些忌惮。

  一旦加了这个大仇,恐怕刘备会和他拼命!

  即便秦瑱远在江东,现在的刘备也不是好惹的!

  思虑及此,他便摇了摇头,摆手道:

  “此亦不可,刘备与关羽情同手足。”

  “除掉关羽,刘备必怒而进军,于我军当前态势不利!”

  见二人都没有好计策,曹操便瞟向贾诩道:

  “昔日我在宛城之时,贾公奇谋仍旧历历在目。”

  “何以如今入我麾下,贾公便不发一言?”

  “莫非是曹某人待贾公有亏,贾公不愿与我助力?”

  贾诩听得此言,便连忙摇头,一脸正色道:

  “非也,在下并非不愿助力,只是二位先生在此,诩不敢献丑。”

  “且在下暂时并无良策,故不多言!”

  曹操看他如此模样,一时便怔在了当场,犹疑不定!

  要知道贾诩的智谋极为了得,就张绣那点兵马,贾诩都能助力将他击败。

  现在娄圭与董昭都有提议,贾诩怎么可能没有话说?

  而贾诩不献策就罢了,何必强调二人在此不敢献丑?

  如此推说,显然不是没有计策,而是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起!

  虑及此处,他便挥了挥手,装作有些烦躁道:

  “罢了,既是诸位也无良策,便先回去思虑。”

  “此事现在倒也不急,我等可改日再议。”

  言罢,他便让众人离去,等三人走后,他又让人将贾诩悄悄请回来。

  等贾诩再入书房,他便上前抓住贾诩的手道;

  “我见先生方才言语未尽,必有良策,可否教我?”

  贾诩看着老曹如此模样,不由摇头一叹道:

  “在下实无良策,明公麾下荀文若等皆是大才。”

  “明公既有疑惑,何不寻众人前来一道解惑?”

  曹操听得此言,自是一时哀叹,忙对贾诩道:

  “若彼等能谋,操又怎会求到先生此处啊!”

  说着他便将今天和荀彧发生之事给贾诩说了一遍,而后补充道:

  “如今荀文若以天子为尊,现在又是天子谋我。”

  “彼若不知此事便罢,若知此事,必要打草惊蛇!”

  “现在形势如此,贾公若不助我,还有何人助力?”

  说到这里,他便抓着贾诩,一副恳切模样。

  贾诩见得此状,心知自己今天多半是逃不掉了。

  实则他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只不过是在犹豫该不该告诉老曹。

  毕竟他才入曹操麾下不久,算不上核心圈层。

  连荀彧等核心圈层都得不到老曹的完全信任。

  那他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臣子,如果表现超过群臣,曹操怎会不忌惮?

  所以他现在只想明哲保身,压根不想参与其中。

  但他没想到的是,曹操当前局面会恶化成这样。

  前有狼,后有虎,如果任由事情发展,朝廷必然陷入混乱之中。

  这显然不太符合他的利益,思虑及此,他便对曹操道:

  “若说良策,老朽属实无虑,然则下策倒有一则!”

  “吾观曹公当前之患,不在于内,而在于外。”

  “只需稳住刘备,让刘备不得不先与曹公联合,曹公便可安心对阵袁绍!”

  见他总算松口,曹操自是大喜,他可不相信贾诩会出什么下策!

  若是只有下策,何以一语中的,说中了他最大的忧患?

  他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就是不敢保证刘备不会对他动手!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像是刘协、董承,都只是小问题。

  “吾便知贾公定有良策教我,不知我当如何稳住刘备?”

  而他一说罢,便见贾诩犹豫了片刻,方才开口道:

  “要破此局不难,只需借势,因势利导即可!”

  “秦瑱昔日入刘备麾下之时,便用过此策。”

  “明公莫非忘了,当初刘备只有沛国一地。”

  “明公为何要弃刘备不讨,而先讨伐袁术?”

  此话一出,曹操顿时便是一愣,突然回想起了两年前。

  那个时候他为什么要先讨伐袁术,给了刘备崛起之机?

  如此想着,他便是一阵自言自语,喃喃道:

  “彼时吾先伐袁术,乃因袁术僭越称帝,不可不伐也!”

  说到此处,他忽然像是领悟到了什么,一拍大腿道:

  “吾知矣!原来如此,贾公此计大善!”

第309章 谋国之士,许昌之乱

  要说老曹通过贾诩之言意会到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名义上的先后问题。

首节 上一节 413/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