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11节

  荀彧见得此状,连忙苦笑摇头,直言不怪。

  曹操见之,这才站起身来抓着荀彧的手笑道:

  “文若如能解气,操这一鞭也就没白挨!”

  荀彧看他这般,只得连声附和,也再无怨气。

  如此说了几句,曹操便又问起了荀彧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别看老曹打袁绍之前都是信心满满,可临到头上,他才知道压力有多大!

  既然荀彧指明他有可能被两家相攻,他便寻求一个解决办法。

  不然刘备这小子待在寿春,他即便出战,后方也是漏风的!

  但面对曹操的询问,荀彧却变得一脸严肃道:

  “要破此局,请先杀董昭,再向天子请罪!”

  老曹一听这话,脸上的喜色便直接消了下去。

  光是破局便要杀董昭,这他可舍不得啊!

第307章 倒反天罡,曹操的忌惮

  荀彧请求诛杀董昭,自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思虑许久。

  因为他辅佐曹操的最终理想,是让曹操成为大汉的周公,一扫乱象,还政天子。

  而此前的曹操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和皇帝有矛盾,但那是内部矛盾。

  对于荀彧来说,刘协年纪还小,容易受奸臣蛊惑。

  所以他一直坚定的站在曹操这边,同时维护着天子的尊严。

  这种行为不是自我矛盾,而是希望有一朝天下平定,曹操和天子可以和平相处。

  可自从董昭谏言之后,曹操似乎就变了一个人。

  不断替换朝中重臣,打压天子的威严,甚至有些僭越之举。

  曹操这种行为,就和他原本的理想背道而驰了!

  所以荀彧细细寻思之后,断定了董昭就是祸乱源头!

  若非董昭谏言,曹操就还在正轨之上,唯有将董昭杀了,曹操才能继续充当周公的角色。

  由是此时面对老曹的问计,荀彧便表示先杀董昭,随之又下拜道:

  “若是主公担忧天子不愿恕罪,彧愿亲自入宫,向陛下阐明曹公之意!”

  “只需天子首肯下诏,曹公再行迁都,便合乎情理。”

  “若刘备再敢攻之,彧当坐镇许县,为曹公御守后方!”

  他自觉在刘协面前还有几分薄面,只要曹操把董昭杀了,他就能帮老曹说服迁都。

  如此一番话语虽是出于公心,但曹操听在耳中,就变了一番模样。

  在曹操看来,荀彧这一番话是在威胁他,用助迁都来威胁他!

  本来他是有心和荀彧和睦相处的,可荀彧此言却让他意识到了一件事。

  朝廷与汉室在其心中,远远比他曹操更为重要!

  与之相对,荀彧要杀的董昭,却是全心全意在为他曹操谋划!

  如今荀彧要杀董昭,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逼他做选择。

  若是他方才没有向荀彧告罪,现在多半就会发怒。

  但他不是喜怒无常之人,方才既然才给荀彧告罪,现在自然不可能翻脸。

  故而略微犹豫片刻之后,他便抚须笑道:

  “文若此言虽可,然则董公仁并无大过,岂能杀之。”

  “不如这般,我知卿深恨不敬之语,我将此人调往河东主政。”

  “现在大战正是用人之际,此人也可御使一方。”

  “待得来日败了袁绍,文若再行依罪论处,吾不阻也!”

  他这话就属于服软了,我知道你看董昭不顺眼,我把他先调走行不行?

  只要你能助我稳定大势,击败袁绍,来日你怎么做都行!

  荀彧听得此言,自知曹操不愿杀董昭,但他也知道,曹操肯调走董昭,已然是极大退步!

  而他也没指望曹操真把董昭怎么样,只要老曹不在听董昭之言即可!

  如此想了一会儿,他便点了点头,这才站直道:

  “如此也可,实则在下并非厌恶董公仁!”

  “只因此人言语太过,不敬天子,于曹公无益。”

  “曹公如是疏远这等小人,彧自不敢过多赘言!”

  “然则昔日围猎之罪,却不可免,曹公当随我入宫请罪!”

  “待天子恕罪之后,在下自当助力主公迁都!”

  他觉得董昭虽然是放了,可你老曹触怒天子之罪,还是得去道歉。

  不然你前期竖立的周公形象,便会崩坏,刘协也肯定不会原谅。

  所以一切根源,还得转到和刘协缓和关系这一块!

  然则曹操见他如此得寸进尺,心中自是越发不悦。

  心想起身呵斥一顿,可现在确实离不开荀彧。

  但要他去给小皇帝道歉,他心中也有些难以接受。

  毕竟,刘协是董卓立的新帝,得位本来就不正,要是没有他曹操,刘协顶多就是一傀儡。

  可现在倒反天罡了,他曹操拥立天子,好处没多少,反倒给自己认了个爹。

  若是刘备崛起势头太猛,他曹操岂会受这等屈辱?

  思来想去,老曹只觉心中一闷,强自挤出了一抹笑道:

  “罢了,既是文若如此规劝,操岂有不应之理。”

  “但吾惧天子恐难原谅,不如文若先行入宫。”

  “待文若得到了天子之令,操再行入宫却也不迟!”

  荀彧看他没有直接拒绝,顿时感觉心中一阵欣慰。

  现在的曹操,方才是他一心认定跟随的那个主公!

  “愿尊主公之令,彧这便入宫向天子阐明明公之言!”

  一番言语说罢,荀彧又对曹操躬身一拜,便朝府外行去。

  而直到荀彧的身影消失在屋外,曹操方才缓步行到了案桌前坐下。

  他拿起一支毛笔,想要打开书卷,却听咔嚓一声,毛笔应声而断。

  这时,府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

  曹操一听,急忙将毛笔藏在案下,抬头笑道:

  “不知文若还有何事要行交代?”

  可他刚一抬头,便见一脸急色的郭嘉行入房内。

  “主公方才莫非是在与荀令君密谈?”

  一入房间,郭嘉便看见了案下的两节断笔。

  他正疑惑之间,便见曹操抚须笑道:

  “正是,方才吾与文若详谈迁都之事。”

  “不料此笔腐朽,刚一拿起,便断成两截。”

  “我还以为是文若复返,不料竟是奉孝。”

  “不知奉孝前来何事,操怎未听仲康通报?”

  自从典韦死后,许褚便接任了曹操护卫统领之责。

  凡众人前来,皆要通报之后,方才可进。

  郭嘉听他解释,自也没有多想,见其问话,忙道:

  “因是事情紧急,在下不敢耽搁!”

  “方才许将军前去送了令君,听闻事情紧急,便让在下先入书房。”

  “此皆小事,主公,有件大事在下急需禀报!”

  说着,他便上前数步,将手上的小册子递交曹操道:

  “在下发现国舅董承等人近来举止异常,恐有谋反之意!”

  曹操听得谋反二字,顿时心中大骇,忙接过册子忙道:

  “奉孝何出此言,不知有何凭证?”

  他急忙翻开了小册子查看册上书写之事。

  这个册子来源于曹操麾下校事,在秦瑱离去之后,许县大小官员的举动都会记录在册。

  曹操一边翻着,郭嘉便侍立在前,低头道:

  “在下之言并非空穴来风,自有书册记录。”

  “实则自当日天子赐国舅锦衣之后,在下便在暗中观察此人之举。”

  “主公且看二月三日夜间,即国舅得衣当夜,便私下会见吴硕。”

  “次日,吴硕麾下小吏以探亲之名出城。”

  “至二月七日,董承借故请长水校尉种辑赴宴。”

  “赴宴次日,种辑又往吴硕府内密商!”

  “至三月初三,主公北上河东,天下下诏董承升任车骑将军。”

  “初四,董承开府,广邀群臣赴宴。”

  “偏将王服因酒醉,夜宿董承府内,次日放归。”

  “至于四月十五,董承又招偏将吴子兰入府相商。”

  “五月初时,众人齐会国舅家中。”

  “五月十五,众人相约外出游猎,”

首节 上一节 411/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