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公孙瓒要兵败了,那他老刘于情于理,也得做些事情!
秦瑱自然知道老刘重感情,早已想好了办法,当即道:
“公孙伯圭刚愎自用,以致今日兵败之祸,我军虽在此地却是鞭长莫及。”
“明公若有意助之,或可遣使北上,劝公孙瓒南下。”
“那辽东之地冰雪消融须得三月,距今还有月余时间。”
“徐州之地多有海船,我军若从海路北上,便可接应其南下!”
“若其愿意南下,自然是好,若其不愿南下,我军也难助之!”
刘备闻得此言,也知现在形势困难,只得点头应道;
“但叫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便是伯圭不愿南下,吾亦当全其家小。”
当下,趁着秦瑱在此,他便令人拿来纸笔,亲自手写一书交予秦瑱安排。
做完一切,刘备也不再像之前那般困扰,索性又何秦瑱商议起了徐州和江东的治理和防守问题。
二人整整谈到了后半夜,直到睡觉之前,最终定下了一个具体布置方案。
总的来说,徐州方面以臧霸、陈登二人为主,把徐州分为两部分。
以琅琊、鲁国、东海三郡划分军区由臧霸管理,任臧霸为牙门将军。
另将琅琊、东海二郡分为东莞、利成、东海三郡,以臧霸麾下孙观等人各领太守。
以陈登负责下邳、广陵二郡,任陈登为下邳国相,兼督二郡军事。
在这两家的基础上,让糜竺代领徐州刺史,糜芳出任彭国相,以徐庶升任中郎将,兼沛国相,督彭国、沛国两郡军事。
在豫州方面,关羽继续担任偏将,升任汝南太守,督汝南、陈国二地军事。
在扬州方面,江北继续由刘备直辖,同时调令华歆北上担任扬州别驾。
江南把豫章、会稽两郡分割,以鲁肃为豫章太守,治南昌,兼管水军。
分南城、庐陵、赣县等八县为庐陵郡,以太史慈为庐陵太守,兼督南平、庐陵两郡军事。
分会稽南部地广之地,为南平郡,治所东治,以诸葛瑾暂待太守。
另外日后的丹阳太守、吴郡太守、会稽太守均还未定,暂时保持现状。
当然,这个安排只是临时方案,像鲁肃、太史慈等人都不能上任。
但随着这个方案定下,刘备麾下治理体系已初步完善。
相较于原本太守军政大权一把抓的情况,逐渐转变为军政分治的状况。
如此商议之后,一场议事便算结束,是夜,二人抵足而眠。
第284章 怕应羞见,弃我去者
次日清晨,在秉烛夜谈之后,刘备亲自会见了一次吕布。
此时距离二人上次会面,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
在那个时候刘备在吕布眼中,只是个小老弟被他抢了徐州也不敢吭声。
可此时再见,他却已经戴上枷锁和沉重锁链。
不知道是不是在牢中想开了的原因,这一次吕布再见刘备,不是腆着脸叫贤弟,而是直接跪到在地高呼道:
“罪人吕奉先,于此拜见明公!”
如此说着,他直接躬下了腰,枷锁垂地,一副老实模样。
算起来他也在牢中呆了一个月。
昔日嚣张跋扈的飞将,浑身都是一股恶臭气息。
长发披散,胡须缺少打理,乱蓬蓬一团。
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囚服,活像是一个死刑犯。
而刘备见得此状,并不想往昔那般连忙上前搀扶,面上也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看着吕布,沉吟了许久,叹息道:
“奉先这又是何必?昔日飞将,步于如今之境!”
“我等虽不算友人,但昔日我容奉先暂居徐州,奉先败我之后,亦肯纳之。”
“你我并非死仇,吾亦一心与奉先盟好。”
“何故吾自南下讨贼,奉先反倒袭我后路?”
实则刘备有时候也在反思,他和吕布之间到底是什么仇怨!
为什么两家始终都不能和平相处。
难道是因为他出身不够,难以让吕布心服口服不成?
故而现在即便不想杀吕布,他也想问个清楚。
他这么一说话,吕布便是沉默不语,足足过了许久,方才沉声道:
“乃因不识大势,于下无恩,故至今日之祸。”
“此皆布咎由自取,与明公无关!”
这个态度显然是和刘备印象的吕布完全不一样的。
因而刘备听得此言,便叫吕布抬起头来。
吕布随之抬头,只见其低眉顺眼,再无昔日张狂之状。
刘备细细观之其眼眸,一时皱眉道:
“奉先为何不愿抬眼视人?”
吕布听着,嘴角突然泛起了一丝苦笑道:
“乃因羞见明公,故不敢直视之!”
这话他倒是没有扯谎,他现在是真的有点害羞。
毕竟即便是当初他最落魄之时,见刘备也是衣冠整齐。
可现在他这副模样,别说见刘备,就算见到自己妻女,他都会感觉羞愧。
这也是吕布最真实的模样,别看他平日刚勇,实际上该服软也会服软。
就像现在,他知道自己性命系于刘备之手,索性有话直言,不加掩饰。
刘备看得他如此形貌,心中疑虑又减了三分。
假如吕布一直和他对刚,那说明吕布这人完全没脑子,根本留不得。
可现在这幅模样,却说明吕布起码能认清现实。
这样此人再度作乱的可能反倒会小不少。
想到这里,他站起身来负手踱步道:
“备若欲杀奉先,不知奉先可怨于我?”
吕布听得此言,英武的脸上便露出了一丝绝望之色道:
“久闻玄德公仁义,布方欲求公一见,以求活命。”
“不料如今公亦欲杀我,可见布命当如此。”
“布亦不愿再求之,请活家小,留一全尸足矣!”
刘备看他一副认命的模样,便再度询问道:
“汝家小吾自当养之,然则麾下战将高顺、魏越皆不愿降。”
“吾若杀奉先,彼等必随奉先而去!”
“不知奉先以为,彼等备当如何待之?”
听着高顺、魏越皆不愿降,吕布便是神色一异道:
“明公是言,伯平、子昂(魏越)皆不愿降?”
实际上魏越不愿投降,他是知道的,毕竟二人之前暂时被一同关押过。
可高顺不降,却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因为他给高顺的待遇,是诸将之中最差的。
但没想到,在几乎所有战将都反叛他的情况下,高顺还在如此尽忠。
故而听得此言,饶是他这人自私自利,也不禁感慨道:
“早知伯平忠勇如此,布岂会弃之不用?”
念及至此,他自是越发悔恨,忙抬头对刘备道:
“明公大敌不过布一人,二者皆无罪也,请赦之!”
看他能为二人求情,刘备不由沉声道:
“彼等若是不降,吾安能赦之?”
吕布闻言,总算明白了刘备之意,当即又是一阵自嘲道:
“只要明公肯赦二人,在下愿为明公游说!”
“子昂乃吾弟也,必肯降之!”
“伯平性命乃为吾救,我若劝,他必降!”
本来他已经准备好赴死了,没想到死之前还要帮刘备一个忙。
若是以往,他或许还要以此求饶一番。
可他现在算是看清楚了,刘备麾下都一心想让他死。
在这种情况,刘备都明说了,那他还求什么饶?
至少死前,他还能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
不过让吕布没想到的是,他如此说罢,刘备反倒开口道:
“若汝能劝服二人来降,吾可免汝一死!”
此言一说出口,吕布身子便是一震,猛地抬起头来看向刘备道:
“明公莫非真欲留布一命?”
刘备眉头一挑,似有深意的看向了吕布道:
“奉先乃欲一心求死乎?”
吕布是一心求死么?当然不是!
甚至直到见刘备之前,他都一心想要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