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354节

  屠龙者终成恶龙,或许便是如此一番心路历程。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他没有两千年后的知识积累,未必就能做得比吕布更好。

  十几年来,他还没改变这个封建社会,却被封建社会给改变了不少。

  吕布一个边疆平民子弟,不能先知先觉,走到这一步属实不易

  但不管张辽再怎么给吕布洗白,也改变不了现在的吕布是个小人的事实。

  因而在听罢张辽一番言论之后,他便对张辽沉声道:

  “若依将军之言,吕布如此情有可原。”

  “但释教有一言说得好,度人需先渡己。”

  “吕奉先至于今日之境,固然有外界众人推动,然则若是吕布之心坚定,自然不至于此!”

  “他几番与我军为恶,如今又听信小人之言进军,已是大罪。”

  “今日我便恕之,来日兵败之后,主公亦难恕之!”

  张辽闻听此言,自是面色黯然,也知此事不现实。

  毕竟吕布和刘备之间的恩怨情仇太多!

  虽然经历几次分分合合,可两家早已不可能再度联合。

  现在秦瑱亲自北上,显然就是刘备不信任吕布之故。

  即便他现在劝服秦瑱,来日吕布兵败,刘备也不会饶吕布性命。

  这么想着,他自是一阵长吁短叹道:

  “话虽如此,辽与温侯有旧,岂能不救其性命?”

  一时间,他又将希望放在了秦瑱身上,直接下拜道:

  “吾知先生智计不凡,不知可有计策为此?”

  秦瑱看着他一脸真切的模样,便皱眉道:

  “如此说来,将军日后真有心要为吕布求情?”

  现实毕竟不是演义,他也不知道原本历程中张辽有没有给吕布求过情。

  但见张辽现在的模样,他却能肯定,来日吕布兵败,张辽多半是会求情的!

  这种举止不仅对吕布没帮助,还可能把张辽也扯下水。

  这么想了一会儿,他便有了办法,随之对张辽道:

  “若是将军真有心救下吕布之命,那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然则此法却需将军自行决定,若将军愿意,吾便可饶吕布性命!”

  “不过此法有违将军之愿,不知将军可愿行之?”

  张辽听得此言,先是面露喜色,随之反应过来又是眉头一皱道:

  “先生之言莫非是让末将与温侯为敌,助先生夺取徐州?”

  “正是如此,唯有此法可以宽恕吕布一命!”

  见他直接反应了过来,秦瑱便点了点头道:

  “本来我此番劝降将军,并不愿让将军与吕布为敌。”

  “将军只需招降麾下部众,来日夺取徐州,便算一功。”

  “然则此战将军并未出力,即便有功,也难受封赏。”

  “但若是将军能助我先败吕布,再取徐州,此举便有大功。”

  “来日处置吕布之时,将军自可凭功向主公求情。”

  “凭主公爱才之心,多半会看在将军面上绕过吕布性命。”

  “若非如此,吕布此番定然性命难保,吾亦不愿与之求情!”

  虽然他很看重张辽这个人,但他并不会因为张辽的请求就帮吕布求情。

  要想救下吕布,那就必须张辽自己来才能有效果。

  不然的话,凭老刘对吕布的怨念,多半一见面就会处斩。

  他和吕布非亲非故,没必要因为这件事和老刘闹矛盾。

  可如果是张辽弃暗投明,先败吕布,再给吕布求情的话,反倒会让老刘欣赏张辽的忠义。

  至于老刘会不会答应留下吕布,秦瑱估计还是会的。

  因为用一个吕布性命来笼络张辽这等智勇双全的战将,对老刘有相当的吸引力。

  而且马超这种害死亲爹、认贼作父的货色刘备都能容下。

  吕布相比马超来说,存活率还是挺高的。

  当然,用这个方法,吕布最多也就保命,想领兵是不可能了。

  最好的结局就是和马超一样,夹着尾巴做人,在恐惧中渡过下半生。

  如果统一快些,凭吕布的勇力,以后或许还能出去打打外族。

  不过这个办法显然和张辽现在不想和吕布为敌的愿望相悖,需要看张辽如何选择。

  故而如此说完之后,他又对张辽补充了一段话:

  “世上之事,难有两全之法,不瞒将军,我定好全局谋划。”

  “要灭吕布这厮,只在翻手之间便能决出胜负!”

  “将军若想救下吕布性命,却须快些决定,免得错过时机!”

  “若是将军还需考虑,或可先在此处慢慢思虑,想通之后,随时可以唤我!”

  如此说罢,他便转身离去,任由张辽一个人在牢内思考。

  他知道这一件事对张辽来说很困难,但他相信凭张辽的智慧。

  而这次会见张辽,也给了他一个说服高顺的思路。

  既然张辽现在是存着要保住吕布性命的想法,那高顺会不会和张辽一样?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等高顺醒过来,他或许可以试试!

  这般想着,秦瑱便离开了牢房,不再打扰张辽。

  而随着吕布抵达阴陵,牢里的张辽也终于应下了秦瑱之计——当秦瑱夺取徐州的先锋!

  得到了张辽回应之后,秦瑱自是大喜,直接令张辽前去劝降那些俘虏。

  至此,秦瑱得到张辽之助,劝降了大量俘虏,麾下兵马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但因为现在没有把握,他并没有对吕布动手,依旧陈兵钟离并不进军。

  他也知道此举会引起吕布愤怒,索性令曲阳兵马全部撤入寿春

  同时下令寿春方向以袁涣为主将,务必坚守几日,等待增援。

  面对秦瑱如此安排,袁涣等人自是不解,但也只能依令行事,将工坊机器直接搬入了城内。

  吕布收到消息之后,眼见秦瑱不出兵马,大为恼怒,直接带兵便朝寿春方向杀去。

  随着吕布兵马逐渐深入,秦瑱之前安排的各种信使开始陆续抵达。

  得到信件之时,刘备正在率兵猛攻周瑜所在的芜湖,见得此信,便拉众人前来商议。

  诸葛亮一看秦瑱在北方准备谋划徐州,便直接对刘备建议道:

  “如今孙策采取坚守之势,我军近期难以在江东取得战果。”

  “既是军师有心夺取徐州,主公当鼎力助之!”

  刘备听得其言,便调令赵云乘船北上,又令鲁肃从旁策应。

  在这同时,一个使者也抵达了臧霸所在的琅琊。

  而这个使者,不是他人,正是现任刘备麾下沛相的徐庶,徐元直!

第265章 两千石的诱惑,臧霸出兵

  要说徐庶自从进入了刘备麾下之后,便一直和关羽负责镇守后方。

  虽然也算劳苦功高,却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

  关羽好歹被秦瑱调到南方截断过袁术的后路,徐庶却是真的一直都在沛国呆着。

  但饶是如此,徐庶却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在相县任劳任怨。

  因为他这个人不像诸葛亮和秦瑱,早年虽为游侠,但自从弃武从文之后,性子就收敛了不少。

  别看沛相官职不大,可也是和郡守品级的大官。

  徐庶到刘备麾下才不过一年,能居两千石之职已然心满意足。

  理论上来说,徐庶作为一方镇守不该轻易出使的,之所以会亲自前往琅琊,事情还得从刘备南下说起。

  因是在刘备南下之后,徐庶就和关羽负责镇守相县。

  本来这个时期的徐庶只是一个从事之位,但随着关羽南下,他便成了沛国最高长官。

  此后一年,当秦瑱和老刘在南边不断开疆扩土,徐庶升任沛相,便一直在治理沛国。

  而沛国周边形势异常复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沛国周边几乎全是强敌。

  面对这种情况,徐庶采取的策略便是外轻内重,以重兵囤积在相县。

  在各地建立民兵组织,来负责日常的维稳、护卫工作。

  此外,他依旧在坚持维持秦瑱设立的招贤馆,得益于此,其麾下也多了不少文武干才。

  除了推荐给关羽的文稷之外,尚有彭城人严畯、济阴人吴质、南阳人邓展等人才相继来投。

  得了这些人才之后,他又积极收纳流民,恢复生产,逐渐使得沛国恢复了元气。

  但就在这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出现了——吕布有可能对他们动兵。

  没错,远在秦瑱北上之前,徐庶就发现了吕布的异常状况!

  因为秦瑱虽然极为敏锐,但终究需要纵观全局态势,难以顾及一切细节。

  可徐庶不然,他唯一的任务,就是顾好沛国这一亩三分地。

  故而无论是吕布还是周边几个郡的兵马调动问题,都在徐庶的关注之下。

  本来因为吕布北上的关系,他已然不太防备吕布了。

  可随着今年吕布北上被沮授赶了回来之后,他就发现事情不太对劲!

  一方面,吕布由于这两年过得不错,一直都在招兵买马。

  另一方面,吕布却又被困在了徐州这一块狭窄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354/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