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335节

  言语之间,他便对众人挥了挥手,又对弘咨笑道:

  “博询且过来,吾有一事与汝相商!”

  弘咨见状,急忙上前,又让兵士给孙辅和吕蒙准备早饭。

  一番安排之后,就跟着孙策来到了远处,问道:

  “不知兄长又有何事与在下相商。”

  可他话音刚落,便见孙策回过身来,脸上已无方才的笑意,相视片刻,猛地一口血水喷出。

  弘咨看得大惊,连忙上前扶住孙策,忙招呼道:

  “来人,速速来人!”

  但他如此一喊,肩膀却猛地被孙策抓住。

  只见其捂住了嘴,声音含含糊糊道:

  “休要叫人,吾并无大碍!”

  弘咨看他如此,顿时就急了,忙道:

  “吾知主公悲切,不若放声大哭一阵,也比堵在心中要好!”

  “何必如此强撑,以至此状?”

  而他一说罢,就见孙策抬起了头来,眼中悲伤、绝望、坚定之色纷纷涌向,声音沙哑道:

  “韩义公、黄公覆皆我军柱石,如今皆逝,军心动摇!”

  “吾若不如此,叫得将士观之,来日如何与战?”

  “休要再言,且将吾调令记下!”

  弘咨看他这般强撑,心中自是哀伤,不由抚了抚眼泪:

  “主公且说,小弟在此记住就是!”

  孙策见状,拂去嘴角的血迹,硬挺着负手而立道:

  “传我军令,即刻擢公瑾为大都督,令其调兵退守潥阳。”

  “另传令程普、朱治率兵马北上增援,死守丹阳、石城等地,归于公瑾统属!”

  “再令孙贲调集所有兵马退出泾县,与我共同坚守宛陵!”

  “如我战死,便令公瑾自择,若还能战,便立仲谋为主,统御江东;”

  “若不能战,便带麾下臣属皆降刘备,不得有误!”

  弘咨听着调令,前面两句还自记下,可一听最后一句,便是大惊失色道:

  “而今我军不过先败一场,主公岂可如此言语?”

  他知道现在的形势很不利,但应该远远不到孙策托孤之时。

  现在将一切大权委任在周瑜身上,若是周瑜临阵反叛,那江东可就完了!

  而孙策听得此言,却是惨然一笑道:

  “似汝观之,我军仅是一败,但若非我等昨日离了营寨,或许死的便是你我!”

  “如今敌军大兵压境,若是我与公瑾合兵一处,再败即再无胜机!”

  “唯有分兵两处,成犄角之势,方可与敌军再度相持!”

  “眼下我军兵马不够,若我不亲守宛陵,还有何人可以坚守此处?”

  “似我军麾下众人,论战阵决断,无人可与公瑾一较高下!”

  “其人乃我总角之交,值此危机之时,必不负我!”

  “吾意已决,无须再议,汝只管将我命令传下,公瑾自能领会吾意!”

  弘咨看他神色如此坚定,便知再难劝解,只得微微一叹,点头应诺。

第250章 破釜沉舟,孔明奇策

  建安三年十月,刘备与孙策大战于丹阳郡境内,最终依照秦瑱之策击败了孙策兵马。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策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再度收缩防线。

  随着刘备进入江东平原,原本的依险而守的战略完全失效。

  由是孙策索性主动放弃了泾县、芜湖两座城池,将原本分散的兵力重新集结。

  以他所部五千并上孙贲手中三千,退到了丹阳郡郡治宛陵县坚守。

  同时,为了和秦瑱这种战略高手对决,他再度将权力下放,委任周瑜担任东吴大都督。

  防线一度收缩到了吴郡边界的潥阳,与石城、宛陵形成了一个新的三角战线。

  这个防线虽然是以城池来设防,但很明显,作为主公的孙策这一次将自己安排在了第一线,死死把住了会稽的门户。

  故而在听到这个战略部署之后,刘备也是一阵吃惊道:

  “孙伯符今即败退,不思退往会稽,何以还欲坚守宛陵?”

  “此非只身犯险,顾小而失大否?”

  不怪刘备如此惊讶,因为现在宛陵一定是守不住的!

  随着春谷、泾县、芜湖等重镇陷落,宛陵就成了一座孤城。

  一旦他们将宛陵围住,那孙策就成了孤军,九死一生,这显然不是一个主公应该做出的决断!

  身为主将,最应该做的,就是待在后方,时时刻刻保证自己的安全。

  不然一旦被敌军所擒,那其麾下兵马就会自己混乱!

  可秦瑱听了,却给出刘备了一个合理解释。

  在他看来,孙策这不是将自己至于险地,而是为了效仿项羽当年破釜沉舟之策!

  因为现在江东已经无险可守,一旦退到会稽,只要被他们切断两个郡的联系,那吴郡就会被慢慢蚕食。

  同理,吴郡那边失去联系,会稽早晚也会被他们所取。

  所以孙策现在最后的希望,就是死死守住宛陵!

  只要宛陵不陷落,那江东军就还有一点反攻的希望。

  一旦宛陵陷落,即便这一次江东没被他们夺取,凭豫章、丹阳两个郡,孙策也会被耗死。

  孙策就是洞悉了这一点,意图以自己为诱饵,将他们留在丹阳境内!

  如果他们全力进攻宛陵,那后方弱点就会暴露给周瑜。

  反之,如果他们全力进攻潥阳,孙策也能不断从后方袭扰。

  可以说,孙策这个策略,是应对他们兵力优势的最好策略!

  刘备面对这番解释,不由暗赞孙策真乃人杰。

  在兵败之后,还能如此之快的整理自己的思绪,给出这么一个应对之策,属实是个合格的统帅。

  但赞叹之中,想着孙策亲领八千余人坚守宛陵,他便一阵头疼道:

  “今我军兵马虽多,可孙策领军之能非凡!”

  “此人以八千人守此地,我军非全力猛攻而不得下!”

  “又兼孙策使周瑜任大都督,集结吴郡兵马恐有两三万人。”

  “我军若要分兵,少了恐难抵御孙策,多了又难取宛陵,如之奈何?”

  众人闻之,自是一阵思虑,可刘晔却是出列一笑道:

  “敌军虽有坚城驻守,可我军亦可制攻城利器应对!”

  “为虑者孙策坚壁清野,难伐木材,可以工匠于后制作云梯、井栏、抛石车等物以助攻城。”

  “如此,不须太多兵马,亦可夺取轻易夺取宛陵坚城!”

  在原本历程之中,刘晔的战术历来灵活多变。

  官渡之战时,面对袁绍搭建的土方箭楼,其人便建议以投石车对敌。

  眼下见孙策有心死守宛陵,他便想起了攻城器械这一环。

  实际上攻城器械大都是到城下赶制,耗时长久。

  古代攻城攻个几个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兵马到来,需要先安顿下来,尝试进攻。

  进攻不成之后,再想办法制造攻城器械。

  一来二去,几个月时间悄然而过,粮草耗了一堆,攻城方才开始攻城。

  刘晔现在还未自城下,便建议先制造攻城器械策略,自然能节省大量时间。

  不过这个时代的攻城器械不是后世那种组装型,很难运走。

  所以刘备听了这个建议,就一阵皱眉道:

  “此计虽可,然则云梯、井栏能运,抛车却是重物。”

  “除却至城下伐木制作之外,又能如何先制?”

  刘晔听此,便犹豫了一会儿,秦瑱见状却笑道:

  “此亦不难,我知一人精通此道!”

  “我军现在欲制工程利器,可寻此人之助!”

  二人一听秦瑱连这都有办法解决,便问秦瑱说的是谁。

  这人还能是谁呢?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呗!

  刘备听得秦瑱和沔南名士黄承彦都有交往,便即大喜道:

  “既有这等奇人,不妨请来相助?”

  秦瑱一听,却连忙摇头表示黄承彦多半不会前来,只可写信相求。

  刘备听罢此言,遂写书一封,让秦瑱派人渡船至荆州寻黄承彦设计投石车。

  如此商议一番,刘备便留下陈策驻守泾县,带着兵马再行进军。

  至于芜湖,与太史慈合军一处,便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将。

  随着两军合军一处,他们麾下兵马已然将近五万,如果加上俘虏和水军,更是有六万之多。

  这么多兵力抵达芜湖,自然不是一个小城可以容纳的。

  于是他便在城外安营扎寨,让太史慈等人出城赴宴。

  一时二人相见,皆是欣喜不已,刘备直把着太史慈的手一道进入营中。

  入帐之后,二人又是一阵详谈,谈及当日在北海交往之日,又是一阵感慨。

  遥想当初,太史慈刚逃难回家,刘备亦是一个小喽啰。

首节 上一节 335/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