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49节

  此事自然是她和妹妹透过口风的,蔡瑶这小丫头自是羞羞答答的应了。

  可秦瑱一听,却不同意,一脸正色道:

  “此事不可,虽事已定,贞姬却还年少,岂可为人妇,至少得待两年!”

  实则算起来,小姨子已经十六岁了,在这个时代是可以嫁人的。

  奈何在秦瑱眼里,这还未成年,可不能下手。

  蔡琰对此,自是一阵白眼,心想当初你娶我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但她也知道秦瑱有一套自己的养生之法,总之十八岁之前不能同房。

  想着自己养胎还要大半年,自己妹妹又还年少,秦瑱血气方刚的,总不能出去喝花酒吧?

  于是考虑了一会儿,她又对秦瑱表示,实在不行把自己婢女收了就是。

  反正贴身婢女在这个时代,大多是填房丫头,能当个侧室自然不错。

  而秦瑱有桥氏姐妹在,自然不愿意过多牵扯别的女人。

  结果这么一来二去,蔡琰看他遮遮掩掩,就知道他多半有事。

  一番追问之下,才知道自己夫君这次出征南下,竟然就被塞了两个小老婆。

  蔡琰一听,自是笑得花枝招展,一看秦瑱一副小心模样,便笑道:

  “夫君乃万乘军师,统御万军尚不在话下,难道还怕妾身妒忌不成?”

  秦瑱看她笑成了这幅模样,顿时表示自己这不是怕夫人,而是尊重老婆!

  蔡琰听着其解释,自是心中甜蜜,又对秦瑱道:

  “固知夫君爱护,然则既是人家姐妹已至,岂可冷落?”

  “左右皆是家人,且待妾身前去看过就是!”

  秦瑱无奈,自然便抽空带着蔡琰朝着桥府行来。

  见得他带老婆前来,桥蕤的夫人王氏自是大喜,连忙请了夫妇入府,又让二桥急忙出来招待。

  二桥听着秦瑱道来,自是惊喜,可一听是带老婆来的,就变得有些忐忑。

  可奈何早晚要见过蔡琰,躲也躲不过,只得相继前来奉茶。

  而这么一见,三女都是吃惊不已。

  二桥是感慨蔡琰的知性和贤惠,蔡琰却是惊艳于二女的美貌。

  心想怪不得自己夫君不要婢女侍寝了。

  任谁见了这娇滴滴两位美人,必然都对别的庸脂俗粉不感兴趣。

  不过蔡琰终究是大家之女,虽见二女美貌,却不担忧秦瑱偏宠。

  与二女相会,不仅没有剑拔弩张,还自相谈甚欢。

  硬生生凭才学和谈吐将二桥折服,不一会儿便以姐妹相称。

  这般一场和睦的见面之后,秦瑱方才带着蔡琰离开了桥府。

  别看三女相谈甚欢,实则他在场上是如坐针毡,这种修罗场,谁遇谁知道。

  好在结局还不错,三女之间颇为和睦。

  故而一出门,秦瑱便试探性的问道:

  “不知夫人以为这桥氏姐妹如何?”

  蔡琰见他问话,便捂嘴一笑,点了点头道:

  “都是国色,才貌堪配夫君!”

  “只是不知夫君意在何人?”

  “待妾身回府之后,便准备彩礼为夫君下聘!”

  她自知秦瑱想法,存心玩笑,秦瑱见状,自是大义凛然道:

  “全凭夫人决定,但要聘谁,便可聘谁!”

  蔡琰见他如此由着自己,就语重心长道:

  “夫君如此,却是绝情太过!”

  “妾身观那姐妹皆对夫君有情,夫君未必无意,岂可因妾一人,而绝了二位妹妹之心?”

  “若叫妾身妒忌,只让夫君娶那大桥,来日小桥许了别人,夫君又何处娶去?”

  她是个才女不假,却也是女人,能看出来大小桥都和秦瑱有牵扯。

  秦瑱这话说得确实尊重于她,不过对大小桥却太无情了一些。

  然而她这么一开口,秦瑱便笑道:

  “此乃欲取先与之计也,固知夫人贤惠,吾方如此。”

  “若叫她人为妇,吾知其不贤,必不如此!”

  他说话自然存着话术,先说是计策,表示自己并非无情,而是因为知道媳妇贤惠,才如此信任。

  又表示自己如果娶了其他人,必然不会如此。

  即表达自己想法,又回答了蔡琰的问题,还暗中夸了蔡琰一下。

  这等话术,自是把蔡琰哄得咯咯直笑道:

  “好个登徒子,就靠这张巧嘴,怪不得两个妹妹又叫你哄得这般模样!”

  要不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呢,实际上她看上秦瑱,也是因为秦瑱这个正事一丝不苟,私下玩世不恭的态度。

  与那般死板的士子比起来,自是风趣,与众不同。

  她表面虽是调侃,心里也是存了心思,要好好准备一份厚礼,把二桥给秦瑱娶回家来。

  夫妻如此正在车上递着小话,那边刘备召见的消息便即送来。

  一听老刘又要叫自己开会,秦瑱便知事情小不了,索性让下人送着蔡琰回府,他则是到了刘备府上。

  而在到了刘备府上之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秦瑱便笑了。

  直接对刘备表示明公莫慌,这可是好事啊!

第183章 出兵陈国,骆俊诈降

  刘宠遇刺,这对刘备来说算是好事么?

  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因为秦瑱之前给刘备分析过,刘宠遇刺,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袁术会动,曹操一样会动,没有刘宠这个陈王之后,陈国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瞬间就会成为曹袁和他们的战场。

  可现在,秦瑱却言之是好事。

  如此前后矛盾,自然引起老刘的不解道:

  “军师此言何意也?先前军师有言,陈王有若我军屏障。”

  “如今陈王遇刺,屏障顿失,何以言好?”

  见得刘备不解,秦瑱便对刘备道:

  “在下所言好事,非是陈王遇刺,而是郑师前来!”

  “须知郑氏乃当世大儒,自卢师、蔡师、荀师等人去后,天下群儒便以郑师为尊。”

  “如今郑师牵扯此案,正是我军拉拢郑师之时。”

  “若能将郑师拉入我军麾下,便不为官,只是坐堂授课,亦可坐收天下士子来投。”

  “若得郑师,我军日后便再不缺才,岂不言好?”

  就和袁绍、曹操一般,秦瑱听到郑玄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把郑玄拉过来助威!

  因为相对来说,夺不夺陈国,只是战略要地多一块少一块的问题,而郑玄却是关乎大势之人。

  别的不说,郑玄光是弟子恐怕就有上万人之多!

  其中常年追随者四百余人,优秀之人更有数十个之多。

  刘备要是能把郑玄拉过来,光是郑玄的弟子,就能把中下层官吏的位置给填满。

  这对于缺少人才的他们来说,可太重要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在听了孔明建议之后,他准备筹建一所新学书院。

  纵观天下大儒,唯有郑玄精通古今经学,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崇尚古时经义,远非腐儒可比。

  如果能拉来这种大儒入驻新学书院,那以后推行百家之学,自然便可顺理成章了!

  只可惜之前凭刘备的名望和势力压根请不来这一位大佬。

  故而他并没有把目光放在郑玄之上。

  只不过他没想到,随着蝴蝶效应的演变,会把郑玄和刘宠遇刺案牵扯在一起。

  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刘备听着秦瑱之言,自然便反应过来了这个事情的关键不是刘宠,而是郑玄,当下便是眼睛一亮。

  他以往在北海之时,就时常拜会郑玄,也算半个弟子,自然知道能把郑玄请来意味着什么!

  可想到此处,他又是一阵摇头道:

  “军师言虽有理,然则郑师此番往许,乃尊天子之诏拜为九卿。”

  “便我等有意,也难将郑师留下!”

  他自然想把郑玄留下来,可人家郑大师这次是入朝为官的。

  官至九卿,论职位和他老刘差不多。

  他就算是想留,恐怕也留不住郑玄!

  可秦瑱见状,却是微微一笑道:

  “吾观郑师已然年迈,虽奉诏而来,却未必有意为官!”

  “来此之意,乃尊天子,待拜天子之后,多半辞病而归,此则我军之机也!”

  “再者,便留不下郑师,其弟子众多,似我军孙公佑、刘威硕皆郑师之徒。”

  “于情于理,该当往见,及至拜过郑师,再言麾下无吏治民,若能招些人才,也是好事!”

  他之所以敢劝刘备留下郑玄,就是因为知道历史上郑玄前往朝廷,其实是为了维护汉庭的威严。

  在抵达许昌之后,他就辞官而归。

  现在虽然历史发生变化,但个人观念却未必变化。

  郑玄这次抵达许昌,多半还会辞官,这就是拉拢郑玄的机会。

  先去拉拢一次,等郑玄回来便再拉拢一次。

首节 上一节 249/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