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45节

  “如此,即便不再重农抑商,只要能保证百姓劳动力不浪费,便能维持家国稳定!”

  诸葛亮听到这一番话语,不自觉便摇头感慨道:

  “先生真乃天纵奇才也!亮此前观商君之书,只觉农业为国之本也!”

  “若纵容百姓离其田,则天下便会大乱!”

  “可如今思之,以农为本虽有其理,却也是祸乱之源。”

  “以农为本,抑制工商,虽稳定了大局,却也抑制生产力发展!”

  “大量劳动力由此空转,不仅难以富国,还会使得家国越发贫困!”

  “亮本来对此困惑已久,如今听得先生之解,方知何为治国之道!”

  说到此处,他便对着秦瑱躬身一拜道:

  “先生今日剖析此事,让亮多年疑惑为之一解,还望先生受学生一拜!”

  实际上他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候,他心中是存在疑惑的。

  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乃是根据现象进行的经验总结。

  天下为什么合久了就会分开,这其中的底层逻辑,他不明白!

  而现在他懂了,合久必分之理,在于政策施行跟不上劳动力发展的脚步。

  由此激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最终分崩离析。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刚开始建立之时,一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

  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却会慢慢开始进入停滞,直到衰败!

  归根就底,就是因为国家刚建立之时人口稀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直到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和土地绑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最终反倒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穷!

  这些道理,要不是秦瑱的分析,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现在知道之后,他才发现以往了解到的治国观点有多么的落后。

  可以说,之前他对秦瑱印象还只是能力出众的长者。

  而现在秦瑱在他心中地位已然超过诸多上古先贤了!

  别的不说,光凭参透了生产力与人世运转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就已经爆以往的思想家十条街!

  在这种参透了治国本质而施展的治国之政,他压根不敢想象能打造一个多强盛的王朝!

  因而现在,他只想通过一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

  不过秦瑱见状,却是微微一笑道:

  “孔明自也无须如此,今日之言,不过你我论道之语!”

  “现在孔明既然已知节流之法,可知当如何开源?”

  他将这些告知孔明,不是单纯教授知识,而是希望孔明能理解他的改革思路!

  现在孔明已经主动提出了第一种改制手段,那接下来就要孔明理解第二种手段了。

  诸葛亮听闻此言,自是再度沉思。

  虽说他现在已经理解生产力和社会运转的关系。

  可如何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生产力这种抽象的东西,当如何通过政策来推动发展?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之外,他暂时想不到任何办法。

  思虑及此,他再度发扬了自己不懂就问的精神,再度下拜道:

  “学生亦不知也,还望先生解惑!”

第180章 教育问题,刘宠遇刺

  科学一词,本出自拉丁语‘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指分科立学。

  这对孔明来说,自也是一个陌生词汇!

  即便是学识渊博如他,一时也难以理解科学技术一词,当下便问道:

  “敢问先生,何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又当如何理解?”

  秦瑱见他再度发问,整理了一下思绪,便又解释道:

  “所谓科学技术,并非单指一物,而是泛指知识总量!”

  “孔明学识渊博,当知自我人一族出现之初,乃是茹毛饮血,与兽类无异!”

  “在此之前,并无礼可依,无地可种。”

  “生产力于此时,便是人之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后由有巢氏建屋、燧人氏取火、知生氏披毛、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方有衣食住行。”

  “随着人类知筑巢、取火、披毛、种五谷,方使生产力进步。”

  “至于五帝之后,商周以青铜为用,增制铜器,才使人力节省,出现各行各业。”

  “再及春秋战国,直到先秦,铁器出现,又有百家争鸣。”

  “工家改革农具,农家编纂农学,儒家重修礼仪,阴阳家编制时节,墨家增守城之法,兵家发扬战法,法家制定法律。”

  “由此种种,方为我大汉兴盛之基!”

  “似此等各科各类,所用不一,但又使我族类强盛,故统称科学!”

  “科学发展所成之技法,统称为技术。”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增进了生产力不断进步,使我等由茹毛饮血,变得衣食无忧,懂节知礼。”

  “故可知科学技术便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推动生产力进步!”

  “孔明欲要求开源之法,便须求科学技术之进步!”

  诸葛亮听得这番解释,便即缓缓点头道:

  “先生此言亦是金玉良言,若非先生言之,亮断难虑及此事!”

  实则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以发现。

  只要对历史发展过程足够了解,就能看出是技术不断在推动生产力进步。

  然则这对古人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

  因为古代历史从来不会着重于对科学技术进行记载,春秋笔法的存在,掩盖了技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事实。

  现在经得秦瑱一讲解,诸葛亮瞬间明白了其中道理。

  可在明白了此事之后,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他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就出现了问题!

  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不读经史就不能做官。

  凡世家子弟,皆是以经义学习为主,完全忽视了能推动时代进步的其他学科。

  尤其是在他们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大儒将发扬圣人之言,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样下去,岂不是会导致生产力的增长逐步停滞?

  这么想着,他又想起了秦瑱在寿春所开办的农家子学校,不由赞叹道:

  “如此说来,先生之所以在寿春开办农家子学院,也是为之推动生产力进步?”

  秦瑱见诸葛亮又理解了自己所为之事,便点头道:

  “正是如此!似吾观之,吾观如今盛行之道,大多夸夸其谈。”

  “诸多学子,只知从他人之言而言之,学于此论,无异于空中楼阁,实无大用!”

  “然则昔日武帝之时,儒生董仲舒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今人沉迷此道,吾深感为憾。”

  “虽说不学儒道不知其礼,然则百家皆有其用,岂可独尊儒术,而不学百家?”

  “故吾开办农学院,欲以此为根基,以百家之学建立新式学校,一改如今学界浮华之风!”

  说实话,秦瑱现在这番话语算是有些大逆不道的。

  身为大儒之婿,跟从大儒学了数载,以此进身。

  现在却在批判儒家先贤,还说要废除独尊儒术之论。

  若是叫一般儒生听到这话,说不得当场就要拔剑和他来个全武行了。

  但诸葛亮作为一个兼学百家经典之人,听着这话,却是一阵动容道:

  “学生自蒙学以来,学遍百家之言,曾于荆州学宫,听讲于各方名士。”

  “然则观其各类人士,竟无一人像先生这般为国为民,还望先生再受学生一拜!”

  说着,他便再度朝着秦瑱拜了下去。

  如果方才一拜是因为秦瑱解了他多年之惑的话,现在这一拜就是纯粹对秦瑱个人的敬佩!

  因为他知道秦瑱要做的这件事有多难!

  即便是他,在听到秦瑱建立农学院之时,都不禁摇头。

  暗道秦瑱此举是空费力气,若是为了人才,不如多寻几个士族子弟以为己用,没必要费气费力的培养这些农家子弟。

  但现在一知道缘故之后,他便是一阵动容。

  明明秦瑱学究天人,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理论,却因为儒家盛行其道,不能将其学说公开。

  只能选择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藏着心中大志,独自前行。

  不计个人荣利,只为改变家国大势!

  这是何等坚毅之心?又是何等伟大之举?

  一时间,秦瑱在他心中的形象越发高大了起来!

  只觉秦瑱相比,那些名士只是徒有虚名,远远配不上这等名声!

  不过孔明这个人,不仅正直,而且理智,佩服秦瑱的同时,又抬头沉声道:

  “学生以为,先生此举,实乃不世之伟业!”

  “然则似先生此法改之,恐来日会有祸患及身!”

  “须知如今儒学大行其道,先生现在只是兴建农学校,自无人反对!”

  “可若是重开百家之学,则必引大儒攻讦!”

  “亮自知先生行事之原由,然则似那些不明之人,只会以先生为异类,迟早会行铲除异己之事!”

  “到了那时,恐怕便是使君信任,先生亦是独木难支!”

首节 上一节 245/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