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41节

  “吾师蔡公一身才学,大半归于昭姬之手。”

  “今日过后,似府内书卷汝皆可观之,若吾不在,可让下人找昭姬为汝寻来!”

  虽说这个时代男女交往不像后世,但成婚之后却有男女之妨。

  带媳妇见客人,这是极为亲厚的行为!

  诸葛亮见此,自是心中感动,又听可以借用蔡邕藏书,更是欣喜不已。

  他这人本来就喜欢读书,而蔡邕的藏书丰富可谓天下独一份。

  若能借书一观,正是他所愿之事!

  思虑之间,他又对秦瑱和蔡琰执弟子之礼,算是定下了他和秦瑱亦师亦兄的关系。

  蔡琰见其如此懂礼,不由暗自点头,开口问道:

  “孔明可曾娶妻否?”

  诸葛亮见状,便即回道:

  “已聘荆州黄承彦之女,本定今年嫁娶,因叔父之丧延后!”

  蔡琰本是客气一问,闻得此言便点头笑道:

  “黄氏亦是荆州望族,却是良配!”

  这般和诸葛亮说了几句之后,她便挺着小肚子朝后堂行去。

  终究是男人家的事情,她女人家不便掺和。

  而蔡琰离去之后,秦瑱便和诸葛亮交谈了起来。

  所谈之事,自然是询问诸葛亮当前的课业学习状况。

  因为秦瑱现在想要对诸葛亮进行培养,但他并不知道诸葛亮到现在为止掌握了多少知识。

  故而需要先摸摸底,看看诸葛亮现在的知识掌握状况,方才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而对于秦瑱询问之事,诸葛亮便颇为恭敬的道:

  “回先生的话,学生自六岁而启蒙,先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

  “后学《孟子》、《诗》、《礼》。”

  “自岁满十二,便观《论衡》、《九章算术》、《史记》、《战国策》等。”

  “年十四,初观《孙子》、《尉缭子》、《管子》、《商子》、《魏公子》、《司马法》等书。”

  “后又学过两年《四民月令》、《六韬》、《易》、《韩非子》、《左传》、《墨子》、《吴子》。”

  “至于如今,正在观老庄之学,皆是初观大略,一无所成也!”

  他这么说着,自是眉眼低垂,觉得秦瑱从蔡邕所学,必然博学,他看的不过是一些烂大街的东西,自然不好骄傲。

  而秦瑱听着这一连串的书籍名单,不由一阵心惊。

  怪不得日后孔明几乎样样全能了,别的不说光是这些书籍,就已经包含了儒家经典、兵家经典、法家经典、史家经典。

  甚至连刚成书不久的农学专著《四民月令》都看过。

  这还只是十八岁的孔明,若是一直这么积累到二十七岁,那自比管仲乐毅,自然没什么问题。

  思虑之间,他不由微微一笑道:

  “似孔明之言,即便只是初观大略,亦是博览众家之长!”

  “如今必是学有所成,吾却不知从何教起,但不知孔明欲从我学何务?”

  对于孔明,他并不准备用填鸭式教育。

  因为孔明不同他人,填鸭式教育针对的是学不进去的人。

  而孔明现在的学问水平并不低,而且其人好学,他可以直接进行高等教育,孔明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

  听着秦瑱此言,诸葛亮思考了一会儿,便低头道:

  “愿从先生学些实务!”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之所以要跟从秦瑱学习,想要学的是经验。

  若是秦瑱叫他一些空乏虚礼,他反而不喜。

  对于这个回答,秦瑱自是极为满意道:

  “实务二字却是用得妥当,若论吾道,无非实事求是!”

  “孔明愿学经世致用之学,吾自当授也!”

  “不知孔明以为汉何以衰也?”

  诸葛亮闻言,心知秦瑱这是要教自己基础知识了,当下整理了下语言便道:

  “依学生之见,汉所以衰之故,无非在于上下两重。”

  “上者桓灵二帝宠奸佞,而远贤臣,不恤百姓而好奢靡,由此坐失天下万民之心。”

  “下者贪官污吏横行,豪族兼并土地,致使百姓失其田,耕者无其地。”

  “兼之自顺帝以来,天灾接连不断,人心浮动,由是张角借以大贤良师之名一经煽动,便即生乱!”

  “至于此地,朝廷本当奋力剿贼,平其乱象。”

  “奈何先帝错听刘焉之言,废州立牧,君权下放,各地诸侯乘势而起,割据一方,朝廷无力控之,由此而衰!”

  秦瑱听得这话,不由点了点头,又问道:

  “那孔明以为汉室之衰,当如何救之?”

  诸葛亮闻之,又思虑了一阵,便道:

  “在学生来看,这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如今乱象如此,当寻一霸者扫平诸乱,上劝君王勤政爱民,下平乱象安百姓。”

  “重整朝纲,剿奸除恶,抑制豪族,广分田地。”

  “若如此,汉室当可再兴!”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见识远远超脱了他的年龄,一番话语之中,已然显现出了其主政之能。

  然则秦瑱听到这话,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

  “若依孔明之言,汉室自当再兴。”

  “然则先汉至今四百年,光武至今一百余年。”

  “如此观之,百年之后,汉室岂不是又当四分五裂?”

  “及至彼时,可再有一个孔明来抚平乱象?”

  此言一出,诸葛亮自是愣了一会儿,不知该如何回答。

  实则他这番话语就对刘备说过。

  彼时刘备可是对他大赞盛赞,直呼他为金玉之才。

  可现在秦瑱一问,他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他的论点。

  由这个论点出发,他才提出要扫平乱世重整朝纲。

  而秦瑱这话,却敏锐的指出了其中矛盾之处,既然合久必分,那他们现在重整朝纲,再过百年汉室又会陷入衰弱之中。

  如此一来,他的方法自也就算不上拯救汉室了。

  总不能隔上百年就分裂一次,然后重新再整合吧?

  这样不说后世有没有人能办到,就是这每一次的分合都要死上无数百姓,这和庸医治病有什么区别?

  治了又治,总是不好,又能算什么治病救人!

  想到此处,他一时惊醒过来,急忙问道:

  “先生此言,亮倒是未曾虑之,不知有何错漏之处,先生可否指出?”

  秦瑱见他反应了过来,便笑道:

  “若吾观孔明之论,实则并无错漏之处!”

  “只不过孔明少虑了一点!”

  诸葛亮见状,自是急忙请教道:

  “但不知学生少虑了何事?”

  他一问话,秦瑱即正色道:

  “要我看来,汉室所以衰落,不在于耕者无其田,而在于百姓吃不饱!”

  “嗯?先生此言何意也?”

  诸葛亮眉头一皱,不由暗自思考,耕者无其田,换句话来说,不就是百姓吃不饱么?

  秦瑱这话,莫不是在和他玩文字游戏?

  可秦瑱听此,却是悠然自得道:

  “不知孔明可见过我寿春城外灾民?”

  “彼等是不是耕者?现在可有其田?”

  诸葛亮闻言,便即神色一怔,突然发现了一个盲点。

  貌似事情还真和秦瑱所说的一样。

  他以往总是觉得天下祸乱的根源在于士族土地兼并。

  因为土地兼并,所以百姓没有田地,自然就没有收入来源,由此不造反就要饿死。

  可现在的寿春,却出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状况。

  由于秦瑱实行的以工代赈政策,使得这些灾民无须种田也有收入来源!

  百姓得了钱财,不仅能去买粮食,还能买衣服、买房。

  虽然没有田地,可寿春的这些灾民却没有丝毫乱象。

  相反,相当一部分灾民过得还十分满足!

  这一个状况,岂不是正和秦瑱之言,问题不是在没田,而是在于吃不饱?

  想通这一点之后,诸葛亮瞬间愣在了当场,想不通问题出现在了什么地方!

  天下大乱的根源在田地吧,那百姓没田也能活。

  可若是天下百姓都这样,那谁又来种粮食?

  没有这些粮食支撑,百姓还是要饿死,归根回来根源又在田地。

  这其中好像多了一个步骤,但他一时间又想不通在哪儿!

  思绪之间,他似乎有些明悟了秦瑱话语里的意思,忙问道:

  “敢问先生,但不知百姓为何会吃不饱?”

首节 上一节 241/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