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870节

  连带着阴妃和燕妃都打入了冷宫。

  阴氏燕氏两大外戚家族,斩的斩流的流贬的贬,惨极了。

  而功臣世封刺史,在长孙无忌带头的坚决反对下,以及后来武怀玉的诸番建议下,最后改成了世封州别驾了。

  这事好不容易抛下两年,

  皇帝又开始折腾了。

  大臣们头疼。

  事涉诸王,不是皇帝的弟弟就是儿子,大家也不好怎么过多的干涉,但不参与又不行。

  皇帝指着流求岛中部,“朕要分封魏王李泰于此,置长泰州,魏王李泰世封长泰州刺史,许子孙世袭。”

  这话出来,一时殿中无声。

  之前世封刺史,后来改世封别驾,现在又要恢复刺史?

  反复折腾,不累吗?

  武怀玉有些意外,这事之前没什么风声出来啊。

  但看着流求地图,武怀玉倒觉得这不是坏事,一直以来,他就觉得分封制不完全是坏的,主要还是看怎么用,

  要是把诸王分封到中原腹心,那绝对的弊大于利,甚至会成为心腹之患,早晚诸侯王造反。

  可要是皇帝舍得把这些龙子龙孙们分封到边疆,跟西周分封一样,让他们去开疆拓土,或是屏藩守土,则利在长久。

  这更是代表着大唐的开拓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保守、享受。

  至于说造反这事,只要给诸侯国加上几条锁链,那基本上永远反不起来,反也不用担忧。

  皇太子坐在那里,神情很淡定,已经越来越沉稳了,把李泰分封到海外去,李承乾心里是极高兴的,省的这个弟弟天天在长安晃,总是個隐患。

  但他没表现出来。

  “陛下,具体如何分封呢?”右仆射温彦博发问。

  “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分封?”李世民反问。

  众大臣一时没人应答。

  “怀玉,你来说说。”皇帝直接点了代司空、太子太傅武怀玉的名。

  诸王分封边疆,可以说是早几年武怀玉一直在主张的。

  “陛下,臣支持分封宗室诸王于边疆之地,屏藩中央,开疆拓土,对于诸侯国的政策,臣还是坚持原来的那一套,

  “你再说说。”李世民笼着袖子道。

  武怀玉的那一套,其实大家都还记的很清楚,今天武怀玉当着大家面又重申了一遍。

  主要还是那几点主张。

  首先,诸王分封边地,以州为国,诸王兼任刺史,享受封地州三分之一税赋,另三分之一留州县,三分之一上缴国家。

  分封的诸王享有刺史的一切职权,临民治政,授鱼符,加号持节诸军事,统领州兵。

  但是,封国的流内品级官员,须由朝廷任免,诸王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但流外的吏,可由诸侯、州县自置,诸侯虽无官员任免权,但有监察权。

  再就是,封国的司法权,归朝廷所有。

  然后就是军事这块,

  诸王,刺史加使持节诸军事号,可以统的是州兵,也就是团结民兵。另外视诸王的品级他们可以拥有一定的护军、亲事、帐内等。

  而镇戍兵、折冲府兵,诸王无权直接统领,但与内地刺史一样有一定的监察权,比如朝廷调动州内的这些镇兵、戍兵,按制,兵部发令,将领要与刺史合符,才能调兵。

  民政、财税、军事、监察、司法,这么几大块,划分的很清楚明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诸侯国的继承问题,比如魏王李泰分封的这个长泰州,他死后,由他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世职,但按例要降等袭爵,继一等,称嗣王,刺史之职仍袭。

  其余个别儿子,或有特殊功劳恩典的可以封郡王,其它儿子们只能封郡公。

  嗣王和郡王的继承人封国公,其它儿子再降爵封。

  只要是袭有爵位的,那就能在封国内划分一块封地,原则上不管传袭多少代,分封多少子孙,都只在初代封的封地内划分封地。

  李泰的这个长泰州封地,现在看着不算小,但在海外,人口又没多少,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就算土地肥沃,将来人口上来了,可那时儿孙继承,推恩分封,就算嫡长一系代代能维持个嗣魏王、长泰州刺史的官爵,可这个长泰州,其实也被分封成大大小小的封地了,

  李泰儿子们的封地可能还有一个县或是一个乡那么大,但等孙子辈可能就只有一个里,再往下分封,就可能只有一个村。

  没有官员任免权,没有司法权,没有军事大权,甚至封地必须严格实行朝廷的律令法规,加上这代代推恩分封,

  那这长泰州的诸侯,其实根本成不了朝廷威胁,时间越久,威胁越小。

  而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又能供养诸侯,不需要朝廷额外掏钱。

  这个分封法,对朝廷来说确实没啥坏处。

  当然,还是那个问题,就是皇帝能不能舍得,毕竟这分封的是边地,不是中原内地,

  就算给三分之一的税赋,但以现在这长泰州为例,那有几个汉人移民?

  还得李泰在那边招募移民,甚至招商,自己屯垦,一切都得自己白手起家,前期别说税赋收入,只怕得不断的投入进去。

  当然,长泰州不是什么真正的蛮荒苦地,那里土地肥沃,气候也不错,岛夷也不是什么太大的威胁,加之朝廷现在开的流州,已经初步起来了,能够借力不少。

  税赋李泰现在别指望能收多少,但那里资源很多啊,能够垦荒种植的田地,能够种茶的山地,能够砍伐树木采摘药材甚至熬樟脑的山林,还有沿海的盐、渔资源也不少,甚至还能沾上海贸之利,

  另外山里的矿产资源也还有,

  李泰要是能够开发利用,不说自己开发,就是招商过去开发,他从中也能得到不少利,

  武怀玉当初跟李世民说的没错的,流求是个宝岛,面对福建,依靠航线,种甘蔗熬樟脑采硫磺都能起飞的,

  李泰分封去流求,那绝对是上上之选,当然,流求这种地方,富庶安稳是有余的,但也没其它野心家发展的可能了。

  相比青海南中黔中安南等地,流求胜在安稳,但也别有其它的指望了,那里不是什么王霸之基业,

  但李渊给李世民建议,让李泰去流求,又何尝不是看中这些呢。

  若是让李泰去河北相州,或是江南扬州,有心人撺掇下,脑子发热生出不该有的野心,到时免不得是场祸端,甚至终究逃不过自取灭亡,这是李渊和李世民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说到底,李世民现在分封诸王,最主要考虑的不是屏藩中央,而是不想让这些诸王养在长安,再生出什么事端来。

  太子这些年,已经通过了他的考验,他也认定太子了。

  现在就是稳固太子这储位,不想再动摇国本。

  把能威胁太子的隐患都送出长安,远离长安。

  “陛下,还有一点建议很重要,”

  “诸王若分封就藩,以州为国,那么就不能再担任朝廷其它官职,”

  这条,其实就是指皇帝喜欢以诸王出任都督刺史,甚至任雍州牧、大将军等职去的。

  哪怕是遥领都不合适,更何况皇帝是真给成年诸王实授这些要职的。

  要是这条不改,

  那以后诸王有自己的封地,却又在朝廷担任大将军,在地方任都督刺史等要职,这早晚重蹈西晋老路,最终诸侯王们权势涛天,最终走上造反老路。

  分封,就得把诸侯锁死在边地的封地上,有本事你就专心经营封地好了,其它地方就别想了。

  皇帝从谏如流。

  这天讨论的很热烈,有皇帝定下的基调,后面讨论的也只是更加完善制度。

  比如以后只有分封的亲王、嗣王有权置护军府,亲王护军最多一千人,嗣王护军最多八百。而没袭封刺史的诸侯子弟,哪怕袭封郡王者,也无资格置护军府。

  郡王、国公、郡公等诸侯子弟,都只能在袭封领地后,可以置护卫府,统亲事、帐内,按爵位亲事帐内人数有差,郡王一营,国公一团,郡公一旅,县公一队。县公以下,不设。

  (本章完)

第969章 武怀玉当列几等?

  廷议后,皇帝留武怀玉。

  先例行为皇帝检查龙体,解毒的药服用的效果还不错,龙体正在恢复中。

  皇帝有些兴奋的道,“今早,朕醒来时,发现又起来了,”

  “这是好兆头,说明陛下龙体恢复的很好,不过还是要继续疗养,这点元气得继续培养。”

  皇帝倒不是那种憋不住的人,

  经历了这次事后,皇帝也深知不举的可怕,万一真折腾坏了,那对于一心想要成为与秦皇汉武并肩大帝的他来说,那是难以接受的打击,毕竟他才三十八。

  “朕很羡慕你啊,”

  李世民看着武怀玉,这么年轻,身体这么强健,病了后才知什么皇图大业,江山美人,其实都得先有个好身体。

  二十八岁,

  看着面前的武怀玉,皇帝忍不住想到了二十八岁的自己,那年的他刚经历了一次绝境反击,

  宫门喋血,绝地翻盘,

  他带着八百卫士,夺到了江山社稷。

  但那时的自己承受了多少的压力,甚至绝境之下,弑兄宰地囚父才夺取皇位,可他一继位,

  颉利就带着几十万突厥大军杀进了关中,饮马渭水,

  那时的他,没有半点夺得江山的兴奋,有的只是无尽的担忧,内忧外患,夜不能寐,寝食不安。

  那年他二十八,

  夜里甚至天天能梦到刘武周、李建成、李元吉他们来索命,

  好在他最后挺过来了,渭桥会面,白马为盟,退了颉利,然后又挫败了罗艺李孝常等诸王的叛乱,

  那年的武怀玉,更才十八,他跟着自己六骑会盟,他与自己暗会突利,他为自己讨平罗艺、伐灭梁师都、斩杀王君廓·······

  十年过去,

  武怀玉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了一个稳健的顶级勋臣,甚至有时李世民都觉得武怀玉有几分深不可测,让他开始有了些担忧。

  二十八岁的武怀玉,跟二十八岁时的自己相比,李世民觉得自己还是胜上几分的,

  但武怀玉仍胜过绝大多数人了,

  “你说,朕把功臣也分封边地为诸侯如何?”李世民问。

  武怀玉想了想,道,“汉高皇帝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臣以为,大唐应当效此,非李氏不得王,”

  “异姓有功可得爵,但不得裂土分封,功高者,也只能得世封别驾。”

  武怀玉是很想要功臣分封的,哪怕是分封边远之地,但只要能建诸侯国,武怀玉都觉得非常值得,甚至认为长久来看,对夏族非常有利。

  可今天他却一下子听出来,皇帝这话是试探。

首节 上一节 870/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