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章诚说的是事实,他对还想恢复旧秩序的酸文腐儒不担心。
因为这些人主导的政权在历史上的确总是表现的很孱弱,不是被外族消灭,就是被自己内部地位低的人消灭。
个中原因不必细说,章诚现在只对刘伯温说:
“接下来,随着粮食产量和各类布料、铁器的产量提高,直接使用民力的地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将不只是求不饥不寒,也就越来越需要让百姓明白国家和民族稳定的重要性,明白遵守礼法道德的重要性,不能坐视他们成为愚氓!”
“如果一个人又愚又人欲泛滥,那这样的人就会对天下安宁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公现在执掌文政司后,当尽快组织天下英才编纂一些利于百姓自学而通过自学知礼知天下事理的工具书来为妥。”
“毕竟眼下可以担任训教的人才还是不足,我们大同社也就只能做到对他们进行一些扫盲和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而让百姓们进一步去开启智慧,认识到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合理节制人欲的重要性,认识到与人友善对利己的重要性,这些需要百姓们自己通过一定的工具去自学才行。”
“待工具书编纂出来一些后,还得出一些简单易懂的历史普及读物和实学普及读物,甚至是儒学各派的普及读物,包括其他各家,让愿意去了解的百姓们可以通过自学去初略的知道为何有汉儒、宋儒之分,知道何为道、何为纵横这些,进而对中华的文明传承有个详细了解。”
“这样才能避免他们因为胡元入主中华而对自己以往文化过于自卑,也避免他们因为我们又恢复中华而对以往文化又过于自信。”
章诚这么说后,刘伯温拱手称是。
但同时,刘伯温颇为好奇地请教章诚说:“敢问章先生,直接使用民力的情况真的会越来越少?”
章诚点头:“是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刘伯温对此也笑了笑。
通过这些年的经历,刘伯温无法不相信章诚不会让民力被直接使用的越来越少。
尽管他主观上不希望看见民力被直接使用的越来越少,但他知道,自己应该相信章诚能做到让民力被直接使用的越来越少,能做到让天下需要百姓用更多的脑力和才华去做贡献。
但刘伯温颇为感慨的是,他纵观古今,各类技艺和学问,都没在章诚出现后,提升这么快过。
而且大多时候,只会出现民力征用过度而出现民怨四起的情况。
刘伯温没想到,就在章诚这个人开始显山露水后,倒是让技艺和学问在短时间内提升得这么快!
甚至现在以章诚话里的意思,似乎这种快速提升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
这让刘伯温更加感到惊讶与敬佩。
他不禁暗想:“这個章诚是不是真的天降星宿,所以能够带来不少恩惠,以启天下愚夫,使人间不闻哭声?”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刘伯温不得不这样想。
“章先生,在下斗胆请问,您师从何人,或者说令尊有何厉害之处,才让您如此智绝天下,更使天下因您而发生大变局,连百姓从此都不用只是为耕织而忙?”
刘伯温实在忍不住也就于这时主动拱手问起章诚来。
章诚笑了笑说:“恩师曾下严令,不准透露他老人家的姓名,家父倒是也有些独特之处;公现在既然问起鄙人为何能让天下发生如此大变,那鄙人就只能说,这里面是有恩师教诲之功,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是我们中华民众本就蕴藏于许多智慧,只要我们尊重他们的个性,且去认真了解他们,就会发现,他们中间有很多值得发扬的新成果,如眼下我正让人研制的化肥,其实早在我让人研制化肥之前,王伯善(王祯)就已经通过各种粪土、旧墙硝土、草灰来研制使得农业增产的肥料,开始研究作物需要什么养分才生长更好。再有就是轧棉机这种器械,就是一位叫黄道婆的老妪发明的新技艺,她让棉花脱籽这个过程省却了大量人工,使得棉布不再是昂贵的布匹。”
“而这样的人在天下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民间,只是需要我们这些执政者不能眼高于顶,也不能压制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且要善于去发现而已。”
“我能让天下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动,本质上就是重视工匠,鼓励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成果,所以才使得现在的新技艺新器械看上去出现的特别多,其实出现的新成就虽然多,没能成功应用于实业而失败使得钱财白花只变成奇观的更多。”
章诚这么说后,刘伯温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接着就笑着说:“没想到章先生如此看重天下人的智慧,素来文人皆相轻,唯章先生认为天下人的智慧强于自己。”
“这是事实,不是我不想认为他就不会存在。”
章诚笑着说了一句,就道:“我没想成为权力上的独夫,更没想成为学术技艺上的独夫,而真觉得天下只有我最聪明!”
“虽说如此,天下能及章先生者,的确无几。”
刘伯温是真没想到章诚会如此谦逊且通透,而毫无在拥有崇高地位和权力后的傲慢之态,只觉得天下会有人比他更有智慧。
这让刘伯温内心里更加敬佩起章诚来。
但他也因此越发笃定自己不能与章诚为敌,自己对付不了这种明明智绝天下还虚心向天下人学习的人。
毕竟这种人几乎就已经算是圣人。
而谁能与真正的圣人为敌?
在章诚和刘伯温回到内阁后不久,李善长来见了章诚。
章诚也向刘伯温介绍了一下李善长。
刘伯温因而主动向李善长行了一礼。
受章诚的启发,在加上他也知道李善长在朱元璋、章诚等渡江攻略江南中,做出的贡献不小,也就没有因为自己是元廷进士出身,而对李善长这种普通儒士有轻视之心。
李善长也回了一礼,他知道章诚是只看重实际能力的人,所以也不会因为刘伯温是进士出身就起警惕之心,觉得刘伯温真会影响到自己在内阁的地位。
接着,李善长就对章诚说:“章先生,中央工程院刚刚上报,已成功用石灰石和黏土,按照您所要求的配比,在煅烧和细磨,产生了您给的那种水泥,经证明也的确可以在硬化后变得非常坚硬。”
章诚听后当即颔首:“很好!”
随后,章诚就对刘伯温和李善长说:“正如我所言,以后直接使用大规模人力才能办成一些大事的情况会减少,眼下这水泥一出来,三合土就会无用武之地,大规模营造之事,就不需要许多人力来夯土,有时间接受教育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我中华之民整体智慧自然会得到提升,整个中华自会因此更加强盛。”
“水泥?”
刘伯温颇为好奇地暗自问了一句。
这里,章诚则对李善长说:“你们都跟我去看看。”
“是!”
于是,李善长和刘伯温都跟着章诚来了章诚最近设立的中央工程院,而工程院的大学士正是王祯。
王祯在见到章诚后,就当即向章诚一拜。
章诚见此忙扶住了王祯:“公为何突然行大礼?”
王祯道:“因章先生您让这种名为水泥的神奇粘灰出现,故在下不由得想对您大拜一次。”
“这水泥出现,以后河堤、城墙会更为坚固,可以减轻不少天灾人祸对生民之害不说,关键是也会节省很多民力,而因为要疏浚河道、大兴土木才使得大量因服役而亡于他乡的百姓将来无疑会因此减少许多。”
王祯说着就露出了一脸灿烂的笑容。
李善长这里也跟着说:“不仅仅是这些好处,还有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以前要使堤坝、城墙坚固,少不得要用糯米这些粮食来和灰土,现在有了水泥,以后建造堤坝城墙真的不知道要省多少粮食。”
“章先生此举的确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李善长接着就奉承了章诚一句。
章诚笑着摆手:“用各类石灰、砂土混合制作粘连砖石的粘合之泥,古人们早就有这个意思,我不过是稍微重视一些,组织一些老工匠专门实验试着去配比一些材料,煅烧一些材料,提供一些新思路而已,算不得我一人的功劳,历朝历代在营造方面的专才和这世在营造上的专才,尤其是工程院负责研制水泥的工匠们,皆有功劳,不可只把功勋推在我一人身上。”
章诚不希望李善长这些人只把功劳都算在他身上,对他过度神话,过度崇拜,而让他变得过度权威,进而磨灭了其他人积极创新的积极性,也就尽量在这种时候提到别人的功劳。
刘伯温这时则再次陷入了沉默,他虽然还没看见水泥是什么,但他已经通过王祯和李善长以及章诚的叙述觉察到,这水泥的出现肯定又会进一步颠覆传统的统治模式。
(本章完)
第223章 李善长郁闷,他反被章诚操控了!
在传统农耕社会,对百姓而言,负担最大的不是赋税,而是徭役。
尤其是那种需要修河挖渠、建墙运粮的大规模徭役任务,会让很多壮劳力累死病死在他乡不说,也会导致家庭倾家荡产。
别说普通人家,就是很多富户也多畏徭役如畏虎。
所以,很多百姓是宁愿投献到官宦大族家为奴,也不愿意做有服役任务的自由民。
现在,水泥的出现,既然能让大规模基建工程省去许多人力,进而也就的确能让更多的百姓安心在家乡务农务工。
只是,天下的土地有限,工作机会也有限。
所以,刘伯温也同章诚一样,知道这样无疑会让天下出现许多无事可做的闲民,而要这些闲民能安安稳稳的工作和生活,是应该让他们去外面开垦更多的田地,创造更多的工作。
但这样一来,也就需要执政者进一步开启民智,让百姓认识到遵守秩序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去做增加蛋糕的事,不是去抢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也不是在底层惹是生非。
“章先生啊章先生,是真的厉害,让执政者不得不开民智的事,的确变成了现实。”
“也让士大夫不得不坐视自己的地位将要下降的现实。”
“而他所做的事,虽然不过是发扬奇技淫巧而已,但偏偏就是这种奇技淫巧,一旦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步到可以大规模惠民利国的地步时,再道德高尚、智谋超群的人,也无法阻挡这种情况的出现。”
刘伯温当晚因此彻夜难眠,且不禁感慨不已。
次日。
他就按照章诚的吩咐,开始筹谋起如何编写一些普及类的史学级和检索文字、文章、诗词的工具书来,且拟了份名单给章诚,希望内阁可以征辟他荐举的一些儒士,到文政司任职,协助参与相应书籍的编纂。
章诚自然同意,元朝管理宽松,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不够,使得图书建设的成就比不上两宋。
现在,章诚要恢复中华,兴盛中华文化,自然加大力度建设图书事业。
毕竟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书籍几乎是他们获取高阶知识的唯一渠道。
所以,开民智,图书建设很重要。
而让那些旧礼时期的儒士去负责图书建设,总是要比他们负责政务要好些。
毕竟,如果让他们直接去地方为官,谁也不知道这些儒士会不会对大同社的理念阳奉阴违。
当然,这些儒士负责图书建设,倒也可能会有塞私货的情况出现。
对此,章诚决定到时候在新编图书正式刊印之前,要着专人严审一遍,如此倒也不用担心出太大的问题。
而为了加强图书建设,让更多科普类读物、字典类工具书出现,章诚还特地给刘伯温编了一些工具书的编纂草案,比如他就按照新华字典的模式,给刘伯温提出了一份编写字典的草案,让他照此也编一份可满足天下百姓基本查阅字词需求的字典。
刘伯温对章诚在图书建设上的重视,尤其是对字典、字音的重视,感到颇为惊讶。
他是真没想到章诚不仅仅是在挖掘民间各类创造性技艺和理论上上心,居然也真的在开启民智的具体文教工程上心,甚至不惜要统一天下字音。
也因此,刘伯温更加不敢怠慢。
毕竟他现在已经决定了投附大同社,自然不敢让章诚对他忠诚产生怀疑。
不过,刘伯温也因此感叹说:“或许将来的中华,真的变成人人皆知国家大义,虽如此会使劳心者不能皆治人,但因此倒是可使得中华不必真的再亡于胡人也!”
章诚这里在水泥出现后,就正式让人开始投产。
他要在将来大规模建造铁路的同时,也大规模建造公路。
但章诚倒也没敢直接开始大规模建造,至少没敢直接用徭役的方式,征调百姓来大规模建造交通体系,依旧只是用高工钱雇佣闲散劳动力的方式。
因为民力有限,尽管目前农业上粮食产量很高,但非农人口得主要放在军事和为军事服务的工业上。
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得等到将来完成基本统一任务后再说。
即便是水泥,按照章诚的打算,接下来也主要是用在军事上。
譬如,眼下章诚就打算在水泥投产后于接下来在沿海重要港口建造更高的灯塔与更坚固的避风港,提高接下来水师出海作战的安全保障,使得中华军在海上的作战能力增强,为接下来派舰队出海去日本开发石见银山做准备。
目前,中华军已攻下明州,即后世的宁波,这里素来是倭人来华、华人去倭国的重要线路。
按照历史上明朝官员的记载,从明州出发,七日可达九州萨摩一带。
而现在,中华军的战船已改进到更适合海上航行的船舱船楼融为一体的新型大帆船,所以,只要派舰船从明州出发,只会更快,也会更安全。
只是海上气象复杂,难免会遇到因为大风让战船无功而返的情况,这就需要岸上的灯塔足够高,使得战船可以迅速找到避风港,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章诚已让舒安国去浙江任巡抚,专门负责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建造灯塔和避风港以及避风海塘。
现在的浙江杭宁绍一带才归入到大同社治下,有许多无地贫民需要安置,如今也正好组织起来建造灯塔和避风港以及避风海塘。
而舒安国去浙江,也只需带着大量粮食去,用以工代赈的名义组织无地贫民干活就行。
不过,素来执政保密很重要。
所以,章诚没有对外跟太多人说,他建造灯塔与海港的目的是为出海夺取石见银山等优质矿产,而只对朱元璋等少数可以决定大同社走向的人说过,自己加强海上水师力量的真实目的。
章诚对外只是说,是为将来能够更好的灭元,而能够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加快统一九州的进程,才加强水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