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着已经再开始工作的工匠们,一脸兴奋地问:“真有这么多铁?”
这时,冯国用笑着回道:“上位,这里是真的有这么多,在下也懂得一些勘矿之识,章先生神机妙算,这个南山铁矿的确是大矿,一旦认真查看后,就很容易看出来,而且还很好开采。”
朱元璋因而笑着对章诚说:“看来,章先生伱果然是深谙天下地利啊!”
“上位过奖。”
“有了这样的大矿,首先我们可以继续扩大工业规模,让更多流民百姓通过务工养活自己和家庭,其次,也能继续通过向外出售军械的方式,增加财帑收入,这是利于我义军做大且安民的。”
章诚这时说道。
而朱元璋这时则拧眉问:“可接下来还要分田,只怕大部分百姓在被安排去务农后,务工的人会不足。”
“这正好,让工匠们可以想办法提升技艺,尽量少用人力多用水力、畜力乃至机械之力来实现工业的扩增。”
“最近我组建中华书宬,看到了王桢的《农书》等,里面有很多可以不错的书,如里面提到一种大纺车可以用水力,而让一个纺车同时纺多个纱锭。”
章诚这时笑着说了起来。
他也承认,工业进步会造成劳动力浪费。
所以,在人口过剩的中华盛世期,会因为人口过剩,导致许多可以大量节约人力的先进技艺被埋没。
但现在正处于乱世,人口因为元廷的残暴和官吏的贪婪以及战争而大量减员,不存在人口过剩的问题。
所以,他现在反而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发展节约人力的新技艺,从而实现让更多人口去从事农业生产和战争的目的。
(本章完)
第169章 工业发展后,底层民众大变样
朱元璋听章诚这么说后,沉思了起来。
“这么说的话,将来一旦人口增加到现有的田地不足以让更多人耕作后,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的技艺还是会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朱元璋沉思后就问了章诚一句。
章诚抱着双臂,微微一笑,走到朱元璋身前,说:“是的,但我们得避免这一情况,尽量增加汉化的疆域,尽量改进技艺,尽量以少杀人的方式建立太平盛世。”
朱元璋颔首:“章先生说的没错,如果不这样做,要想将来的天下长治久安,那现在就得多杀人,地主官僚们是希望多杀百姓,百姓们自然是希望多杀地主官僚,这样,天下之财即便有定数,也能因为太平盛世起始之初人少地多而不至于骤然大乱,可谁想多杀人啊!”
朱元璋说后就问冯国用等:“你们想多杀人吗?”
冯国用等只是微微一笑。
“他们应该是希望多杀百姓,而不是多杀地主官僚,毕竟地主官僚真要杀起来,迟早会杀到他们这些义军新官僚身上。”
章诚笑着说道。
冯国用听后道:“章先生总是这样直率,难道章先生就希望多杀地主官僚?”
“我自然不希望。”
“如果上位真要是想通过多杀官僚而存百姓的方式让将来的新国朝延续更久的国运,那迟早都会杀到我头上。”
“所以,如果不大力开疆辟土、发展工业,而只延续旧礼的建国模式,我这个官僚,自然也只希望上位选择杀百姓。”
章诚如实回答起来。
由于可以随时撤离这个世界的缘故,他也就说话从不做掩饰。
郭天叙听章诚这么说,恍然大悟,而笑道:“章先生倒是说的通透直接,如此看来,咱要是不支持章先生大力开矿炼铁办工厂,不主张扩我中华之土,就该主张现在就该把那太平府的十万多降兵、二十万多流民尽皆屠戮为妥。”
张天佑则直接看向了朱元璋:“尽量少杀人为好,我们义军当为仁义之师。”
朱元璋颔首,且对章诚拱手:“发展工业的事就拜托章先生了。”
郭天叙、冯国用等皆跟着拱手。
章诚回了一礼。
而接下来,因为发现了新铁矿,所以,章诚便从滁州抽调了许多及时骨干来太平当涂,增办炼铁厂和军械厂。
同时,中央工业学堂和州学等官学也抽调了师生力量来太平开设新官学,培养新的技术人才。
另外,章诚也将考试制度变成了县、府、省三级,省级考试中,被录取者可授生员,而按志愿进入相应学堂科班读书,毕业后由中书省按情况安排官职。
对于朱元璋部义军统治区的百姓而言,他们眼下所经历的变动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首先,女性开始放足。
其次,男性开始进入工厂和矿区,成为劳工。
而不少孩子也开始进入新官学,有的更是直接开始学技术、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再只是走传统的儒学教育道路。
“爹,真的不再缠我脚了吗?”
士绅陈迪就将自己最小的女儿陈妍给解了足,而陈妍则有些不敢相信,也就站在原地,依旧习惯性地卷着脚,立在地上,回头看着陈迪。
陈迪笑着说:“不缠了!再也不缠了!”
“为什么呀?”
陈妍问道。
陈迪道:“因为这里更利于将来好好地长大,不会跟你娘一样羸弱,以至于早早地就没了。”
“是吗?”
陈妍好奇不已。
陈迪点头笑着说:“是的,书上说的。”
为了让世人们接受义军禁缠足的主张,章诚也让人大量刊印了生育类书籍,在里面详细阐述了缠足对女孩发育、子嗣生育的影响。
所以,只要世人还有良心、还有基本辨别能力,就会通过阅读这些逻辑清楚、证据充分的这些生育类书籍,相信放足的确是应该的,而不敢为了心中的特殊癖好委屈自己妻儿,至少明面上不敢再说缠足是可以允许存在的了。
陈迪也在自己女儿问起时,只是说发育生育上更有好处。
而这也足以让陈妍相信,疼爱她的父亲,是真不会再缠她脚了。
所以,陈妍顿时就高兴地跑了起来。
“爹爹不缠我脚了!”
“爹爹不缠我脚了!”
陈妍还跑到了隔壁陶家去,问自己总角之交:“陶芳,陶芳,你还缠脚吗?”
“不缠了,你呢?”
“我也不缠了。”
“太好了,那我们一起去玩吧!”
“好!”
“我去把我二姐叫上。”
陈迪看着自己女儿风风火火的样子,也不禁笑了起来,然后就又看起了生育类的书籍来,见上面说多运动、少久坐以利子嗣,想着自己还没有儿子的他,便下令说:“以后我出门不用轿了,然家里轿仆也去矿区干活!”
很多太平府的地主官僚都因为义军现在大量招工,而开始也把自己蓄养的奴仆往矿区、工厂里送,为的是让他们给自己挣钱。
炼铁厂的工匠郑安就认识到好几个工友都是地主家的奴仆,而得知他们的工钱还要给主家分润。
这不由得让郑安感到了不为大户家生奴的好处来。
因为他的工钱可以全部用作自己家的开销,而不用上交给主家。
“你们啊,还是早日赎身吧!”
“这朱丞相得了天下,做百姓比做奴仆好,像我,现在的工钱就已经够让我家孩子去学堂读书,我大儿子在滁州那边已经进了工业学堂,明年毕业后就能直接做官,你们本来跟我一样,也是炼铁的工匠,现在工钱也都差不多,就因为入了奴籍,结果自己儿子还不能靠自己挣的工钱去读书做官。”
郑安为此还跟自己几个卖身大户为奴的匠户百姓说了起来。
这些人都叹起气来。
“谁能想到义军会把百姓当個人看呢。”
“是啊,本以为做了奴才,就不用那么辛苦,除了主家有活安排外,大部分时间都能玩玩,结果现在还是被逼着来挣钱,真是白做了奴才。”
章诚发展工业的确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生态,让投献到大户为奴这件事变得不划算,也增加了奴仆们对主家的不满。
因为随着底层民众可以靠务工获取收入后,他们就不想在人身关系上被过多的束缚,而希冀更多的自由。
于是,想活得自由身的奴仆越来越多。
张华等几个奴仆这天就找到陈迪说要赎身。
“什么,你们要赎身?”
陈迪因而颇为惊愕。
(本章完)
第170章 章诚给元末社会带来剧变,朱元璋也不禁称奇!
“是的,老爷。”
“眼下义军把百姓当人看,军纪严明不说,对降兵都不杀,即便是让他们服役都给粮饷,可见是会得天下的。”
“所以,我们就想请老爷开恩,放我们出府,让我们在义军里混个出身,或者让我们的孩子在义军里混个出身,为此,我们愿意多付赎身钱。”
张华说着就对陈迪跪了下来:“请老爷开恩!”
“请老爷开恩!”
跟着张华一起来的奴仆皆跪了下来,对陈迪叩首。
陈迪因想到,眼下想出府的奴仆也不多,而自己也不好强留,毕竟强留只怕会让这些人生怨乃至反目成仇,指不定就会把府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告知出去,还不如留个善缘,这样将来即便这些人在出府后真的混得不错,也能帮衬一下自己陈家。
所以,陈迪也没有生气,只笑着说:
“你们想出府也好,我不强留你们,至于赎身银,就不必提了,难得你们也为我们陈家做了那么多年的事,有的甚至祖辈父辈都在我陈家了,早已是一家人,提赎身的事就显得生分。”
“吩咐下去,在我陈家二十年以上的给银二十两,十年以上的给银十两,其余给银五两。”
陈迪接着就沉思对管家吩咐起来。
张华等听后大为感动,一时涕泗横流起来,而再次叩首谢恩。
“老爷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
“我们负了陈家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但为了光宗耀祖不得不如此,难得老爷大度,以后我们即便不再为陈家奴,也依旧愿意为老爷祈福烧香!”
……
这些想出府的家奴皆哽咽着说了起来。
“快别说这些!”
“你们愿意出去自立门户,于国于天下还有你们对你们祖宗那份孝心有利,我岂能相阻?”
“给你们的赏银,是为你们出去后安家更容易些,毕竟一旦自立门户,就不比在府里的时候,要花银子的地方就更多了。”
陈迪忙扶起了这些家奴,且在接下来就真的还了他们卖身契,也给了他们赏银。
因为现在的朱元璋部义军还没有真的得天下。
所以,想脱去奴籍为自由民的奴仆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