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反应的问题都很及时很重要,但在我看来,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这支义军虽然有明确而伟大的目标,但在具体执行上,还是过于注重兵事,轻视了义军各级意识上的统一与训导指挥,也缺乏负责能保证义军各级在作战时保证意识不乱行为不乱的主官。”
“就比如花云兄弟就需要一名威望不比他差但在思想上比他还能把控其部上下官兵行为目标的主官,此官不是简简单单的监军,是要让该部上下拧成一股绳。”
“神机营也需要一名这样的主官,不然整个神机营上下就会渐渐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忘记的初心,乃至很可能在一次大败之后陷入迷茫,乃至也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背叛了天下百姓,反而成了贪官劣绅的走狗。”
章诚对着炉火说起自己真正的想法来。
朱文正、汪广洋等皆认真地听了起来。
汤和甚至在这时主动问道:“章先生的意思是不是我们义军各级不但要在排兵布阵上有个主官,还得在目标建设上有个主官,免得义军打仗打到最后都不知道为谁打仗了?”
“没错!”
“但是我们现在缺这样的人才,大伙连自己为谁打仗都还没想明白,还怎么去教别人想明白?”
“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得在休整期间抓紧培养这样的人才,趁着这个冬天,元兵不来,大家都要统一认识,统一到之前提到的为复兴中华为解救天下百姓为天下百姓打出一个大同的目标中来!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去培训各级官校和地方上的社长都头,让义军上下都达成一样的认知,再在各级安排训导、训教这样的主官。”
“因而!”
“我提议成立大同社,确立大同社的社纲与入社制度,义军所有百户与社长以上的官员接下来履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写申请书加入大同社!”
“当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力,只是这样的话,我有将他们革职且让他们离开这里的权力乃至若还执意武力反抗,我也有直接对其进行武力镇压的权力。”
“这也是我跟上位商量后做的决定,眼下义军规模越打越大,加入义军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到了必须尽快统一认知,尽快加强内部组织统一的时候,而首先要做的就是,义军这把利刃必须由代表中华与百姓利益的大同社这样的组织握在手里,不能成为贪官劣绅乃至个别野心卑鄙之徒为祸天下的工具!”
章诚这么说后,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因为章诚这个决定,甚至是跟朱元璋达成一致后做的决定,实在是太让他们感到意外与惊诧。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跟着章诚出来,很多虽然的确是觉得跟着章诚能救天下,但都没想到过要设立一个组织来领导自己怎样救天下,他们本来是觉得章诚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的,结果现在突然要出现一个大同社。
“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以后听大同社的,不是听章先生的?”
“我觉得,章先生就是大同社,大同社就是章先生!”
“不对,如果这么简单,章先生没必要多此一举,章先生这样做应该是觉得虽然他不能永远存在,但代表他意志的大同社可以永远存在,就像是孔圣人虽然不在了,但代表孔圣人学问的传承者还在,章先生设立大同社,应该是要挑战经学在天下的地位!”
“是吗,我现在只是担心,加入这个大同社后,影响我跟着章先生求富贵吗,实不相瞒,我虽然是为了不饿肚子造的反,但后来章先生提醒我们想想造反为什么后,我其实只想到了继续造反是为了将来能当大官,能像以前看见的那些官老爷一样,有人伺候,受人尊崇!”
“也是,不过章先生说过,这两个不冲突,人需要从为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为百姓,才能有造福天下百姓的动力!”
(本章完)
第116章 朱元璋教导淮西诸将,宋濂惊叹义军组织力!
“章先生说,这两者不冲突!”
“弟兄们想求富贵,与愿意打造一个造福天下百姓的新中华,皆是合乎天理人情的。”
“只是,人富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不受监督、进而不思进取就能安享尊荣的富贵;一种是需要接受监督,需要承担责任,需要进取才能得到国家与社会尊崇的富贵。”
“前者不能长治久安,会因为安于现状而被将来又活不下去的百姓给重新推翻,进而即便称得天命,有世袭之资,然亦难免消亡;”
“后者可以长治久安,即便不能不称得天命,不世袭,也能靠合法财产的保护与遗产继承制度的明确,乃至使天下人人进取使国家和社会财富一直增长一直兴盛而能绵延太平,即便偶有一代子孙不肖,地位降等,亦能因社会在总进步,没有安于现状,而有重新光宗耀祖的机会。”
“这是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天本自然,是没有贵谁贱谁的意识的,而只有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在决定我们的贵贱!”
“所以,我中华之道应该是什么样的道,则在于,我中华之地所居之人民,所选择的道是什么样的道,其贵贱之别也一样,在于我中华所居之人民,所选择的贵贱之别是什么样的贵贱之别。”
“总的来说!”
“我们不能再只用儒表法里的一套求富贵治天下,因为我中华以百家争鸣启天下人智慧,而不只这两门智慧,故当取百家之长,才能让我们自己富贵,也让中华之地人人可富贵,人人能富贵!”
“若我们依旧只用儒法两门学问来定富贵之道,则富贵不能长久,甚至会为了能够尽量长久而不耻于列邦或被轻于异族,乃至举族皆为他族之奴,进而所谓贵也就不贵了,只有全族皆贱也!”
“眼下,占少数胡人能统治我中华多数之汉民,使我汉人也很难再为王侯显贵,乃至外来的色目人都比我们贵一等,便是明证!”
滁州。
朱元璋的家里。
徐达、胡大海、吴良、吴祯、唐胜宗等没有离开滁州的朱元璋嫡系将领,以及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家里子弟,此时也都围坐在火炉旁,听着朱元璋讲着,他和章诚达成一致后的一些关于为何要设立大同社的观点。
这段时间,因为元兵暂时难以再起兵来攻,而徐达等朱元璋嫡系又在城内没什么实职,所以都很闲,也就几乎可以天天被朱元璋叫来讨论时局、交流思想,使得朱元璋有机会把他从章诚那里得到的见识传达给这些人。
因而,这些还没接触到儒家礼教纲常那一套理论的农民起义者们,也就几乎天天在朱元璋这里接受他的思想灌输。
正因为此,这些人大都听得很认真,也没有抵触,毕竟他们跟此时的朱元璋一样,几乎都是一张白纸,思想上还是朴素的底层百姓价值观。
“难怪要驱除鞑虏,革新礼教。”
胡大海这时就忍不住说了一句。
朱元璋则道:“没错,是这个意思,但怎么驱除鞑虏,怎么革新礼教,怎么重定贵贱之别,咱和章先生商量后觉得,应该设立一个大同社!”
“之所以要设立大同社,是因为要大家在都是想追求富贵的基础上,达成都是想天下大同、百姓越来越富足,而有一个大家都可以富贵的共同理想。”
“这样,我们这些义军兄弟,才算是求同一种富贵的自己人!而不只是想骑在儿孙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却不为儿孙百姓的求富贵之心谋福祉的自私自利之辈!”
“眼下快要过年,大家都没什么事,就去想一想,要不要入咱和章先生设立的这個社,如果要入这个社,就写个申请书,说一下自己要自己求富贵也会为儿孙百姓求富贵机会的想法,如果不愿意,以后就大道朝天,各走一边!”
朱元璋这么说后,徐达等人在接下来都选择了入社。
因为,在如今滁州这种没人知道朱元璋让出滁州后还能不能重新成为一方诸侯的情况下,这些人都还选择跟随朱元璋,没有接受郭子兴的招揽,本身就已经说明现在的他们对权力的欲望还没那么大,也还没那么利己,所以对朱元璋要他们入大同社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抵触。
朱元璋眼下,除了在滁州与还跟着自己的人讲各种他从章先生取来的经,还在州学里亲自孤幼们授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而朱元璋也按照章诚制定的教学大纲,给州学学习的孤幼们以传授利于确立“恢复中华”之志的学识为主,哪怕教他们背习的诗词也以爱国诗词为主。
毕竟,朱元璋本人是不知道“恢复中华、解救百姓”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在他这一代人手里完成的,所以,他也知道要加强对后继者的培养,让他们遵循自己这些人的志向而努力是很重要的。
因而,在郭子兴来州学视察时,就也听到学子们念的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这种诗。
郭子兴对此也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
他虽然是地主阶层出身,但对驱除鞑虏恢、恢复中华还是很接受的,愿意看见胡人驱赶出中华之地。
因为历史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本就是朱元璋北伐时,以宋濂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文人所原创的话。
所以,郭子兴对此没有反感,只有支持。
因为眼下元廷还没有被覆灭,所以,即便是在瓦梁垒的章诚,也是让义军以进行推翻胡元为目的的民族斗争为主,对地主官僚也就倒还比较温和,只是让他们让一些利于贫民,不能克削贫民太狠。
宋濂此时也是一样。
他在来到瓦梁垒后,也因为没有看到地主大寨被义军攻破洗劫的场面,而只看到大量“减租减息”与“驱除鞑虏”“为民造福”的标语,而颇为高兴。
所以,宋濂也没有对瓦梁垒的义军没有升起反感之心。
毕竟,他只担心的是,义军对地主们直接洗劫抄家,至于让地主们“减租减息”,适当让利于民,他是赞成的。
要知道,地主们最在乎的除了利益外就是稳定。
故而,宋濂这种开明士大夫,愿意看见义军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而让地主豪强们让一些利益于百姓。
而更令宋濂高兴的是,他看见,在大冬天的这片土地上,居然还有大量麦苗出土、一望青葱,而非他经过的江南江北其他地方可比!
须知。
他在来这里的路上,只看见其他地方都是大量田地荒芜、处处萧索的场景。
所以,宋濂不禁笑着感叹道:“如今有腊雪滋养,明岁麦熟,此地必然丰壤可庆!这支义军实力着实可怕,短短数月,就将这一带恢复得如此生机勃勃。”
宋濂感叹之余,也在给刘伯温写的信中提起了此事,且说道:
“眼下这支义军,无疑目前看来,的确是最有可能得天下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厉害的火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恢复农耕,可见其政权内部政令畅通、上下如一、组织严密,所以才能最大的调动民力,这样的政权很可怕,非连征税都只能外包的元廷可比。”
宋濂因而也更加对章诚产生了好奇。
但是,宋濂很快也发现,这里虽然在大兴教育,但所开办的学校不是儒学学堂,而是一座叫讲学院的学堂,而这讲学院讲的学科有很多,不只限于理学。
这让宋濂颇为惊愕:“这里不独尊理学?”
然后,宋濂也发现了《中华报》,而因此在《中华报》上看见了“大同社”的内容,而因此不禁皱眉说:“也就是说,要加入这大同社,才能为义军官?”
说着。
宋濂就不禁自言自语说:“可这大同社,否认天命之说,无疑是否定我儒门牧民之道,这样无疑不利于安天下啊!”
“却利于救天下!”
这时,杨宪走来回了一句,且向宋濂拱手:
“潜溪先生来见我,是为何事?”
宋濂也回了一礼,道:“自然是因你给伯温那封信,让我颇为好奇这里不知道是有什么样的人物,能让你杨希武选择投了这里。”
“自然是因为这里最能调动民力!”
“潜溪先生想必已经通过这《中华报》知道,我们这支义军所作的事是正在让天下汉人百姓皆被动员起来,进而可以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杨宪笑着说道。
宋濂则拧眉问道:“但不提天命是不是太过了?”
“恐将来,即便夺了天下,也不利已江山稳固!”
“毕竟,我中华本就民间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样的想法,而害得天下常常大乱,所以我儒林中人,才主动认为得天下者乃天命所授!”
“可如今这位章先生,却要弃这天命之说,这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啊!”
(本章完)
第117章 为中华不灭而加入,朱元璋去和州
“章先生说,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天命之说本就不可信,你就算对天下人说上无数次,到要造反的时候,还是有人要造反。”
“所以,章先生的意思是,治国就该实事求是,遵循真理,既然天命不存在,那就该大大方方的承认他不存在,否则既愚化了民众也愚化了自己!”
“愚化民众也就罢了,愚化了自己才是真的自掘坟墓!就比如现在,有许多儒士,已经主动愚化自己到开始主动承认胡人是其真命之主的地步了!”
“而至于要江山稳固,就只能是从制度改革上下手。”
杨宪回道。
宋濂听后问道:“那他章先生打算怎么改,而让天下人愿意接受他的富贵与否由中华之民众自己决定的观点?”
“章先生打算让各阶层皆出代表参与义军的建设,哪怕一个社的小官里,也是大同社员、地主豪绅、士子商贾各占三成,只是正官要由大同社员担任,佐官则按此原则分配。”
“当然,义军军队里的官校则只能是大同社的人任官校。”
“总之,各阶层的代表与大同社一起,决定新政的走向和天下的走向。”
杨宪说后就道:“为了天下士林中,心怀天下百姓的人,来协助我义军一起造福百姓,章先生特地让我设了礼贤院,专门礼请天下贤士来礼贤院,共商天下大计,且选出代表任参议,与章先生等一同执政。”
杨宪说着就对宋濂道:“公既然来此,不如来礼贤院,研讨天下之事?”
宋濂不禁拧眉深思,他没想到章诚这支义军,没打算用儒家的“天命之说”来保证将来打下的江山长治久安,而是打算用“不断改制”的方式来确保长治久安。
而理由则是,“天命之说”不是实事求是得来的真理,容易愚弄民众和自己,并不利于长治久安。
宋濂很想说。
以“天命之说”为主张的历朝历代,其实也有许多皇帝或者执政者还是在通过改制的方式,以图中兴国家,延续国运。
但很多时候,事实证明,改制反而在加速国家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