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41节

  此刻殿内放满了卷宗,而且铺满地面,只有中间一条缝隙能够容人落脚。

  “姐!”

  听到小兕子的话语,正在看着卷宗的李丽质抬头道:“你怎么来了?”

  小兕子领着两个孩子道:“於菟与鹊儿说想姐姐了。”

  “姑姑!”

  李丽质连忙搁下手中的笔,将书卷放在地上,一手抱着灵鹊一手牵着於菟走出徽猷殿。

  小兕子低声道:“姐,皇兄说过不能看书太久,对眼睛不好。”

  李丽质道:“无妨,会注意放松眼睛的。”

  “嗯,那这些卷宗要看到何时?”

  “都看完了。”李丽质朝着身后的侍女送去一个眼神,她们就开始收拾了起来。

  她们便与两个孩子正在玩着拼图。

  其实这两个孩子很好照顾,只要有个玩具他们就能玩得很开心。

  秋季的洛阳又迎来了连续的阴雨天,这是特有天气。

  在中原西北的秋雨,又叫华西秋雨。

  这种气候作用下的雨水,阴雨断断续续,有时候一个月有二十余天皆是雨季。

  今年的华西秋雨来得更早,也持续得更久。

  点雨量与下雨的天数皆是超过了以往的年份。

  洛河的水流湍急,好在河堤高筑,河流依旧是稳定的。

  洛阳的上游,也就是关中的淤地坝已开始开闸放水了。

  渭水流经潼关,一路朝着洛阳而来。

  经过几处下游河道,湍急的河水在远处的支流被分开,流向一处处深挖的河渠中。

  依旧有田地被淹了,还有几个村子被淹没。

  好在没有人伤亡,官府第一时间转移了人。

  张大安提前就安排了京兆府人手,将处于下游危险村落村民转移了出来。

  “张书令,我等又查看了一番,没有村民留下。”

  还有不少村民踩着没过膝盖的大水,他们离开下游,一路去上游。

  张大安带着斗笠,抬头看了看阴沉沉的天空,这秋雨也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当年洛阳的河道修过好几次。

  放在往年,如此大雨必然会造成水灾,如今只是处置下游的几个村子,也没有出人命,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张大安看着大水冲垮了一座座民居,再一次感慨人力的渺小。

  “书令,这几个村子每一次大水都会被淹,不用忧愁,乡民都知道。”

  “千万不要让他们喝生水。”

  “下官明白。”

  张大安又看一眼远处的大水,也只好转身离开。

  今年遇到了十数年难得一见的大雨,好在北面的几座作坊不会被淹,洛阳城依旧是完好。

  “书令!”一个戴着斗笠的京兆府官吏穿着草鞋,卷着裤腿,他的下摆扎在腰间,行礼道:“有人传谣。”

  张大安道:“什么谣言?”

  “有人说是因为太子在洛阳杀了这么多人,让上天愤怒,才会降此大雨,祸及洛阳。”

  雨水不断落下,顺着斗笠而下,眼前都快成一个水帘了。

  张大安吩咐道:“将传谣者拿入京兆府,关押几天令其悔改,若不悔改送去西域种树。”

  “喏。”

  从下游转移出来的乡民都被安置到了一处处巨大的库房中,这里有专人做饭食,烧水。

  张大安走到仓库门前,看着一个个乡民席地而坐,一户户人家围坐在一起,正在吃着刚烤出来的饼与粥果腹。

  “书令都记录好了。”

  张大安接过记录,打开检查了一遍,此番转移的乡民有三千六百余人。

  “我去禀报太子,你们照看好这里,切莫让人生乱。”

  “喏!”

  大雨还在下着,令人忧心。

  此刻的乾元殿内,早朝还在继续。

  张大安急匆匆来到宫门前,大声道:“臣京兆府书令,前来面见太子殿下。”

  侍卫道:“殿下说了,张书令来了便可以径直入殿。”

  “喏!”张大安又是大声回应,在雨中不得不大声讲话,顾不上身上湿漉漉,他快步走到了乾元殿前。

  早朝还在进行,满朝文武皆在大殿之内,岑文本正在禀奏。

  李承乾注意到站在殿外的张大安,道:“入殿说话。”

  “喏!”张大安顾不上身上湿漉漉,走入大殿,在身后留下湿脚印。

353.第353章 漫长的辩证

  353.

  大殿内很安静,比外面还暖和几分。

  张大安道:“京兆府迁移三千六百余人,如今皆已安置,大水淹没田地五百余顷,冲毁村落十余处,三个县遭灾。”

  李承乾道:“人都没事吗?”

  “回殿下,人都安好。”

  能够做到这个结果,京兆府已尽力了。

  在这个治理能力有限的当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已尽力了,有些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谁也不能阻挡关西的秋雨到来。

  洛水河道的承受能力在这个时代只能用这种捉襟见肘的办法来处理。

  “即便是关中上游的淤地坝,也不能在这短短几年间发挥出奇迹一般的作用。”李承乾站在大殿内无奈感慨道。

  殿内群臣皆是低着头,听着太子殿下的叹息声。

  李承乾又道:“我们无法改变天时地利,但人嘛,总是能够一次次地治水,治水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哪怕人力有限,也不能放弃,持之以恒。”

  张大安行礼道:“喏。”

  “好了,你回去换一身衣裳,暖一暖身体,好好休息,之后洛阳各县的事,还要你去办。”

  “臣领命。”

  李承乾又看向一旁的岑文本道:“接着说吧。”

  “喏。”

  岑文本道:“河北拥有人口两百六十余万,其中壮劳力七十余万,若来年能够耕种,各户耕种之后收缴田赋,朝中就能收获百万石的粮赋。”

  长孙无忌道:“臣等以为,河北各地需要好好耕种,不能大兴作坊。”

  朝堂上开始了商讨如何振兴河北,让河北重新恢复生机。

  并且如今父皇出征在外,现在还不见撤军的消息,猜测父皇今年是打算在辽东过冬了。

  现在还没有军报送来,是不是父皇打算暂时休战,还是另有打算也不得而知。

  洛阳距离辽东太远,消息一来一回两月就过去了。

  很多事,也只能任由父皇安排。

  李承乾听着朝堂中群臣的议论,河北地处幽州的后方,是最接近辽东的后方。

  若是河北安定,就能给父皇的东征带来极大的助力。

  其实驰援东征若能调度有方,仅仅河北一地的粮草与人力也就够了,可以节省庞大的人力成本。

  众人从今年的冬季规划,一直聊到了来年的春耕。

  河北不是关中,也没有关中发展作坊业那般的好环境,李承乾任由群臣诉说着对河北的安排。

  河北各地收缴来的粮食可以重新用之于民,收缴出来的钱财可以给国事所用,各地的人口可以重新规划。

  抓了这么多人,大乱之后,势必要大治,即便是人口重新规整了,增加了数十万人口,河北各地的人口加起来直逼三百万。

  但就算是如此,在扫清博陵崔氏有勾连的地方恶人与官吏之后。

  随之而来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若换作后来的语言来看,那就是河北大萧条。

  早朝结束之后,河北的事就交给舅舅去安排。

  李承乾离开乾元殿的时候,大雨还在下着,也不知道这场大雨要下到什么时候。

  有内侍的太监将锅放好之后,开始煮茶叶蛋。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书卷,又道:“记得打扫干净。”

  “喏。”三个内侍点头称是。

  安静地坐了片刻,李承乾看着谷那律老先生送来的书卷,书卷上说着的都是儒学上诸多想法。

  看多了,便觉得儒学的庞杂。

  “太子殿下,于侍郎来了。”

  听到话语声,李承乾微微颔首。

  于志宁走入殿内,行礼道:“殿下。”

  “这才刚下朝,就让你来一趟,孤还担心耽误你的事。”

  “殿下万万不要这么说。”于志宁行礼道:“臣是东宫詹事,自然奉殿下所命办事。”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道:“你觉得谷那律老先生如何?”

  思量了片刻,于志宁回道:“传闻中这位老先生通晓周礼,仪礼,对公羊,左传,谷梁传皆是通晓,学识渊源,当世居首位。”

  李承乾剥着一颗茶叶蛋的蛋壳,又道:“若让这位老先生编写一卷书,用来支教如何?”

  于志宁问道:“殿下是要创立新的经学,来教化世人吗?”

  李承乾摇头道:“说笑了,只是一些支教相关的书籍,但孤很奇怪,为何这位老先生对弘文馆的学识从来不评说。”

  于志宁沉默了片刻,没有言语。

首节 上一节 441/4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