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30节

  李承乾又道:“当初各县乡民纷纷自愿投军,父皇念及民生不允再收纳民壮,现如今各县献上粮草孤深知乡民们的心意,但如今粮草丰足,潼关已久筹措了百万石粮草,还有河北河南各州府可以调集。”

  “军中粮草是军中的事,筹备粮草是孤的职责,让各县放心,只要孤还在,绝不让前方将士挨饿。”

  “军中所需粮草自有官府调集,将这些粮草都送回去吧。”

  岑文本应声道:“喏。”

  李承乾又道:“段瓒。”

  “臣在。”

  “你让兵部拟定文书,派人一趟松州,将牛进达大将军从松州调回来,并且命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命王玄策为松州守备将军,换防松州。”

  当初陛下封太子为尚书令,有节制松州,河西走廊,安西兵马之权。

  如今换将,自然无人会反驳。

  只不过太子这忽然的换将凋令,不免让岑文本,马周,张行成,刘洎等人怀疑,这个太子是不是又要对吐蕃动兵了。

  可再看殿下又没有其余的吩咐,众人心有猜测都没有明说。

  身为兵部尚书的段瓒回道:“臣这就去安排。”

  李承乾又道:“待牛进达大将军回关中,让他径直来洛阳。”

  “喏。”

  这个春季注定是忙碌,皇帝出征了,太子主持国事,也不知道将来这天下又会是什么模样。

  在洛阳城,崇文馆旁腾出一间大院,在这间大院内三百个崇文馆的学士,他们在这里走动,整理卷宗。

  这些人都是为太子整理书卷,整理各地的奏报,汇总之后要交给太子。

  而在洛阳的吏部官邸内,长孙无忌听闻太子对兵部的吩咐,也是十分惊疑,皇帝出征,太子忽然让边关换将。

  虽说这也并无大碍,毕竟边关兵马未动。

  这一次太子作出调动,依旧没有过问他这个舅舅意见,不知为何竟有些习惯了。

  但长孙无忌也无暇顾及太多,眼下吏部的许多事还要他来安排,需要对各县新设的乡长进行考评。

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

  344.

  各县新设乡长良莠不齐,京兆府对第一批考评的新任乡长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当然的,毕竟这些人都是刚科举及第的人。

  这些人有的是心高气傲。

  有的是一涉及乡里治理,就变得仓皇又狼狈,左听右劝,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

  再有的则是依照自己的处世经验,不管不问。

  还有的则是用典型的士族子弟的思维办事,这才两月,还是一地的狼藉。

  长孙无忌很忧心,连年的科举之下,每一次科举之后进士及第者,余下还未给官身的人有近千或两千有余。

  太子的想法是好的,当初太子觉得关中人口逐渐臃肿,将各县治下再分各乡,将冗余的科举及第士子下放到各乡,从乡长开始做。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其中关中五十六个县,刚下派的乡长中有三成的人又辞官了,还有两成考评实在不堪入目。

  长孙无忌看着眼前的奏报,想到太子的政令与抱负,再看到如今的情形也是头如斗大。

  而吏部的众多官吏,也都是难掩愁色,一脸的焦虑。

  从今年新年正月到如今,这些人都没有休息过,再加上奔波来到洛阳。

  自然是藏不住的忧,说不完的愁。

  长孙无忌如实将这些奏报都记录下来,让人送去给太子。

  而后沉默地坐着,等候着太子的怒火也罢,怒骂也罢。

  不多时就有几个内侍带着一个箩筐而来,言道:“太子有令,诸位劳碌辛苦,每人可领梅干菜一袋,再赐茶叶一斗,朝中诸事需循序渐进,太子知诸位难处,也只事前没有考虑周到,深知有所疏漏,殿下身为储君,也有责任,还请诸位今日早些休息。”

  终于有人长出了一口气,几日来的疲惫化作一声叹息。

  吏部侍郎张玄素站起身,他抚须言道:“诸位,太子殿下深知我等难处,赐菜又赐茶叶,让吾等早去休息,如此储君乃是吾等之福。”

  其实关中的事吏部办得并不好,众人有些灰心,低垂着头接过赏赐,纷纷散去。

  张玄素走到官邸外,外面已是夕阳天,红彤彤的晚霞将西面映得一片通红。

  他将手中的茶叶与梅干菜交给一旁的小吏,交代他带给家眷,便自己朝着行宫而去。

  乾阳殿前,工部几个工匠正在修缮着这座大殿。

  洛阳行宫还是很宽大的,作为行宫的三座大殿最中心的乾阳殿,殿前有一条河流过,在石板铺成的路面两侧之间,一座石桥。

  李承乾就站在石桥边,看着徐孝德递来的图纸。

  “这真是慎弟画的图纸?”

  徐孝德道:“纪王殿下连夜画出来的图纸,说是有些匆忙,臣做了一些补充。”

  “慎弟画得很不错,这立体图与点划线,很规整。”

  “纪王殿下只是匆匆看了一眼乾阳殿,就能画出如此图纸,实在是难得,据工部的工匠说,就连他们这些老工匠,也没见过如此精细的图纸。”

  李承乾道:“以前觉得他喜欢建宫殿,后来才知道他只是喜欢宫殿的样子,再后来才发觉他只是喜欢画宫殿,不喜造房子,平日里作为兄长,孤对他的管束并不多,也没太过仔细地教他。”

  徐孝德道:“若是纪王殿下专心于此道,将来定能有一番成果。”

  “他啊。”李承乾想着这个弟弟,揣着手道:“看他自己吧,孤的这些弟弟妹妹都是心怀大志的。”

  明白了太子的心思,徐孝德稍稍颔首。

  “太子殿下,吏部侍郎张玄素求见。”

  身后传来了内侍太监的话语声,李承乾道:“让他回去吧,有事明天早朝再禀奏。”

  “喏。”

  徐孝德在一旁,又道:“殿下,臣听闻这一年吏部官吏都颇为辛劳。”

  “让工匠们都下来休息吧,明天再忙。”

  徐孝德心知如今的吏部是赵国公执掌,而赵国公又是太子的舅舅,陛下出征在外,其中外戚与太子关系很微妙。

  当然了,以如今太子的贤明,朝臣们都是放心的,事涉外戚与太子,徐孝德明白不能多言。

  等工部的一群工匠都离开了,李承乾还打量着修建到一半的乾阳殿。

  又有宫女快步而来,道:“太子殿下,皇后说该用饭了。”

  “孤知道了。”

  今天的晚饭是李丽质与宁儿,小福亲手做的,菜色很是丰富。

  小兕子一手拿着碗筷,一手将拂尘放在桌边,道:“皇兄,李淳风道长想要去老君山,妹妹也想去。”

  “嗯,孤安排人护送你。”

  小兕子笑着道:“谢皇兄。”

  老君山距离洛阳还有一段路程,不过这才来洛阳这段时日,就当是让弟弟妹妹出来游玩了。

  春秋时期,有人就认为道祖李耳就在老君山归隐,李唐一家是奉道祖他人家为先祖的,因此对李唐来说老君山有着别样的意义。

  数年前父皇还下旨命人重修了老君山上的老君庙,又称其天下名山。

  要是父皇的赐字还在的,天下名山四个字应该就在老君山上。

  自己这位储君二十岁那年还祭拜过道祖,照理说皇帝来了洛阳是应该去老君山祭祀的。

  先前就看到褚遂良的奏章,他觉得李家身为道祖后人,应该去老君山祭祀,那时候父皇一心备战,也就没顾上。

  现在父皇出征了,老君山的祭祀一事就此搁置了。

  用罢,晚饭之后,母后要去看望爷爷,李丽质带着几个妹妹去休息了。

  李承乾来到自己的寝殿内,坐在一张新制的太师椅上,放松着身体。

  苏婉安抚着两个孩子睡下,走到一旁道:“殿下,家父送来的书信。”

  “放桌上吧。”

  “嗯,都是一些家里的事,也不用殿下费心。”她将书信放在边上,安静地在丈夫身边坐着。

  李承乾看着夜空中的月亮,道:“岳丈的意思是希望你来管武功苏氏的家事?”

  “嗯,家父说家中子弟纨绔,往后家业要交由妾身,其实早在成婚那年,家父与家母就说起了,妾身如今才开始接手家业。”

  “岳丈费心了。”

  其实苏婉嫁入东宫开始,武功苏氏便与东宫就绑在了一起。

  苏亶与苏勖的用意也很明显,武功苏氏从此与东宫太子共存亡,他们是拥护东宫太子最坚定的一脉。

  而如今看来,青雀与恪弟的外戚与武功苏氏相比,还是薄弱一些。

  至少在关中名门士族中,阎家不足以与武功苏氏相比。

  弘农杨氏的正统也有待商榷。

  三兄弟的婚事中,父皇还是给了东宫最好的资源。

  等宁儿整理好孩子们的玩具,一家人便早早休息了。

  洛阳的早晨是热闹的,当天光大亮的时候,洛阳城内外就有了许多繁忙的人。

  如果一个王朝能够让人们有一段时间安居乐业,这也算是治理有方了吧,距离盛世应该是更近了吧?

  李唐在洛阳的民心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贞观一朝,皇帝几次下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仅此在洛阳养出了很不错的民心,而在李恪治水之后,洛阳的对李唐的民心就更好了。

  自古贤君修河渠,自古贤君与民休息。

  皇帝要与民休息,但太子不见得要与官休息。

  今天的早朝还是在乾元殿进行,一旁的大殿还在修缮,这个时候依旧借用偏殿。

  当满朝文武进入殿内,本来就只有偏殿规模的乾元殿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听着舅舅与吏部侍郎禀报,说的正是这些天以来的问题。

  若是在大殿,身为储君是不能坐在上首位置的,不过在偏殿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赵国公将现在关中官吏的分派情况说完,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李承乾闭目稍稍揉了揉太阳穴。

  见到太子颇为苦恼的模样,一众官吏的神色也都跟着焦虑起来。

  “朝中凡事都不能一言而决,各县治理的事要好好消化,慢慢来不用着急。”

  听殿下的话语,长孙无忌躬身道:“臣领命。”

  这种事还是交给吏部与京兆府慢慢消化的,余下的事又提到了粮草筹运的事宜。

首节 上一节 430/4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