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06节

  所以说做皇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唐百废待兴,隋末大乱死了这么多人,父皇还能召集如此群贤来治理国家,当真是一个奇迹了。

  “刘尚书误会了。”

  “臣……臣误会了?”

  “此番是来讨教的,你这份劝谏的奏章写得太过笼统了,看了一知半解,往后不要这么写了,写得详尽一些可好?”

  “臣……”

  还未等他将话语说出口,李承乾道:“还有啊,你这个说治理天下当徐徐图之,那且问,如何徐徐图之,从何处开始,从何处结束,再者说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刘德威无言以对,当时只是想着劝谏,哪里有想这么多。

  李承乾的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道:“刘尚书?”

  刘德威迅速回神,回道:“臣没考虑得这么周全,臣惭愧。”

  “无妨,治理天下就是要接受人们的意见与批评,孤不是听不得批评的人,还请刘尚书得空之后,重新写一份规划的奏章,我们早朝时可以好好议一议。”

  “臣……”刘德威深吸一口气,回道:“臣领旨。”

  等太子殿下离开了刑部,刑部众人这才重新走回来,纷纷问询太子都说了什么。

  刘德威摆手让他们各自去忙,闭着眼正在思索,一言不发。

  从刑部离开之后,李承乾又来到了吏部,如今舅舅不在这里,吏部的事都是新任的吏部侍郎张玄素在安排。

  这位太子平时在中书省走动,鲜有来吏部。

  因休沐,如今在吏部的人并不多,众人见到太子亲自来一趟,还是呆愣当场,纷纷觉得好奇。

  张玄素正在看着今年要调派的官员名册,忽见太子到来,匆忙起身行礼。

  这人从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就在吏部任职侍郎。

  没想到他这一回来,就在东宫太子打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就来劝谏。

  丝毫不念安排他去洛阳的栽培之恩。

  “殿下,臣……”

  李承乾扫视着吏部官邸内,道:“这吏部确实比别的官邸都要宽敞,嗯……人手也更多,都说朝中吏部最忙,来这一趟孤也不会久留的。”

  张玄素年过四十,心力早已不是当年,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为这个帝国奋斗多少年,眼下太子来了,自然是要尽心对待。

  李承乾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见不是吏部的那一份,便将一叠奏章都拿了出来。

  从中翻找出了张玄素劝谏的那一份。

  这一幕看得吏部众人沉默无言。

  他们也听说了昨晚有不少人劝谏太子殿下不要冲动行事,没想到昨晚刚劝谏,太子就这么找上门了。

  这个距离皇位已极其近的太子,是这般行事的吗?

  张玄素看着自己的劝谏奏章道:“殿下,臣所言有何不妥吗?”

  “有啊。”李承乾收好其他几份奏章道:“你说如果大规模地清查,恐怕往后会没有人想要当官,人们通过科举入仕就是想要摆脱现状,换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虽说奏章上说得更隐晦一些,只是提及了为官为臣之道,还有科举的兴办不易,列举了从汉以来一直到隋的种种不易。

  不过太子的解释也在理,自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如果做官了,反而过得更不好了,那还参加什么科举。

  李承乾道:“孤大抵上可以理解为,在对官吏严苛对待下,会影响往后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

  张玄素作揖道:“正是。”

  “很多时候,京兆府提倡的是发现问题,既然发现了就要解决,就不能视而不见。”

  张玄素回道:“臣有所耳闻。”

  吏部内,一众官吏假装忙着手头上的事,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李承乾又将桌案的奏章推到他面前,抬首示意道:“看看这份奏章,你只提出了疑问,而不提解决的办法,这是不是属于偷懒了?还是在为难孤?”

  “臣绝无此意呀!”

  “孤喜欢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可光有意见可不好,还要有解决的办法,要不孤将张侍郎的意见拿出来,在朝堂上让大家议一议?”

  张玄素神色了然道:“臣实在是……”

  “那这样吧。”李承乾又道:“眼下就有一个议题,如何在清查官吏与地方的同时,保证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如何?”

  “太子既兼领百官,太子所言便是旨意。”张玄素作揖道:“臣领命。”

  李承乾满意地收好其余的奏章,“有劳了。”

  “臣送殿下。”

  “不用了,孤还要去下一家。”

  张玄素送着太子出了吏部,便见到这位年轻气盛的储君一路朝着秘书监去了。

  劝谏太子的群臣中,还有秘书监的苏亶,正是当今太子的岳丈,是太子妃的父亲。

  昨晚太子殿下因一句话被群臣劝谏,这才第二天太子殿下就奔走朝中各部,一个接着一个地问询劝谏缘由。

  这件事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朝野。

  其实太子的行事作风,朝臣们多数都是了解的,就算是新任或者是刚走入大唐官场的年轻人也所有耳闻。

  只是没想到,就因几句劝谏,太子亲自登门问询。

  每一个被太子问询过的臣子,皆是面如难色,又不敢多言,或有神色惭愧,无地自容。

  就连太子的岳丈苏亶,都因劝谏的奏章,在太子的言说下羞愧得脸红。

  这件事也像是一阵风吹到了皇帝与太上皇的耳边。

  李渊侧卧在一块干净地大石头上,正在看着这个人到中年,年近五十的儿子钓鱼。

  李世民提着鱼竿,耳边就是太监的讲述。

  “他当真这么做了?”

  “禀陛下,太子殿下正在御史台与几个御史谈着呢。”

  已有半个时辰没见鱼上钩了,李世民烦闷地看着平静的湖面

  平日,承乾来这里钓鱼,这些鱼蠢得一条接着一条地咬钩,轮到自己这个皇帝来钓鱼,这里的鱼就跟成精了一样。

  钓鱼是一件十分消磨心智的活动,李世民的暴脾气上来,想让人将太液池的水放干,将这里鱼全部杀了。

  但很快,身为皇帝暂且忍下了这个冲动,李世民询问道:“各部官吏是何反应?”

  太监又回道:“禀陛下,多数都是安静结束的,也没有争吵。”

  李渊神色带着笑容地看着儿子道:“承乾向来是个迎难而上的孩子,他不会因朝臣的劝谏而放弃某些事,当真是我李家儿郎的风范。”

  言语中,太上皇对这位太子十分满意,还有些故意在暗示陛下的意思,太监感受到奇怪的气氛,就不敢大声出气了。

  李世民冷哼道:“呵,谁像他这般当太子?”

  两位皇帝对太子如今的行为都颇感新奇,原来应付劝谏还有这种手段。

  李世民道:“驾驭臣子的手段这小子没学到,朕与他说的那些话那小子就没有听进去,他还是将朝臣当作对手。”

  说着话,也没了兴致钓鱼,将鱼竿一收,拿起茶碗大口灌着。

  又有太监急匆匆来报,道:“陛下,御史台打起来了。”

  李世民板着脸道:“和谁打起来了?”

  “是两拨言语相左的御史动手了,太子殿下已召金吾卫拦住。”

  李世民神色多有不悦,道:“这小子的手段是越来越得寸进尺,也不知他这些本事都是谁教的,朕可从未这么教过他。”

  又注意到父皇的神色,李世民再道:“朕将大权交给他,也是望他能够熟悉朝政,将来执掌六部。”

  长孙皇后正在看着孙子孙女手拿着小木勺用饭,听到丈夫的话语,又叹息一声。

325.第325章 佳节

  325.

  宫里的婆婆带着一匹刚纺好的新棉布,双手端着放在皇后的面前,也听到了皇后的叹息声。

  近来宫里的事很忙,陛下与皇后身边的宫女与内侍太监并不多。

  只是听得皇后叹息,多半是因陛下与太子的事。

  大唐的父子是和睦的,至少在众人的想法中是这样的,再者说和睦的父子家庭,有点不愉快的事也是正常的。

  就如陛下不满太子如今的行为这般。

  李世民道:“臣子劝谏当择善从之,他怎可这般寻上门的。”

  李渊道:“承乾做得也不错,我李家儿郎当然不能听之任之。”

  “谁这般当太子的?”

  “呵呵……”李渊轻蔑一笑,又道:“承乾能让满朝臣子服气,足矣。”

  眼看陛下要与太上皇争执起来了,那送来棉布的婆婆又道:“今年送来的棉花成色比往年要好,而且比往年更多。”

  听到话语声,陛下与太上皇的争执终于停下了,风和日丽的今天,这大唐的社稷又稳固住了。

  长孙皇后道:“退下吧。”

  这位婆婆稍稍行礼,往后退了几步,这才转身离开。

  长孙皇后看着眼前的这一匹棉布,低声道:“棉花这东西很好,自从承乾说棉花此物不能放在库中,往后宫里就不能掌握棉花价格了。”

  李世民道:“这小子让少府监造出来的纺车,能卖上千贯。”

  “好东西自然要留下来,眼下正如承乾所言,棉花留在仓库中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反倒是让京兆府将棉花卖出去之后,纺车的价值更高了。”

  长孙皇后低语着,若有所思道:“这孩子总是想得长远,棉花看似重要但又不那么重要,丽质也说生产工具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是土地与人,没有人,土地荒芜无用,有了人,土地才有了价值。”

  “孩子们的这些话细想之下,如今看来都很有用处,陛下觉得呢?”

  李世民很想说又不是朕当初说要将棉花留在库中的,话到了嘴边,又改口道:“多钱善贾,多钱善贾。”

  长孙皇后轻笑道:“也不知道今年的棉布价格又会是几何。”

  当关中各县忙着向京兆府采买棉花,朝中六部各监的处境都不太好,走在皇城中的各部官吏的神色都带着忧虑。

  褚遂良瞧着这些人,用胳膊撞了撞身侧的人。

  于志宁不悦道:“做甚!”

  “你说往后还会有人劝谏太子吗?”

  “当然还会有人劝谏。”

  “可……”褚遂良看了看四下,小声道:“你看看现在各部侍郎与尚书,他们一个个可是很为难的。”

  于志宁收起了卷宗拿在手中,双手背负,道:“以后劝谏的人或许没这么多了,只是若要劝谏就必先自问,只有心中有了章程才能劝谏。”

首节 上一节 406/4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