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的袁绍领兵急追,
而此时曹操也就五六百骑兵,根本无法对抗。
曹军上下慌乱不安,许多人建议曹操退守大营。
荀攸却劝道:这正是击败敌军的大好时机,怎么能撤退呢?
曹操却马上给荀攸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你别说漏了。
荀攸一看,心领神会,不再说话。
曹操又令全军丢掉辎重,引诱袁绍军队追击。
文丑骑兵一到,
看到这遍地的军马、兵械,竟然真的也不去追曹军了,开始下马抢东西。
文丑大声喊叫,也没有人听从。
趁此机会,曹军全部折回,
步骑兵全军出击,
袁军猝不及防仓促还击,
领军大将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文丑颜良乃是河北四庭柱名将,
竟然两战便为曹军所斩,袁军士气立时大减。
不得不说,荀攸真是天纵英才,弹指之间灭了颜良,文丑,最终成就关羽威名。”
曹操眯着眼睛盯着屏幕里那个红脸大汉,喃喃自语道:“此人甚是威猛,我爱死他了!”
贾诩:“……”
视频继续直播,
“曹操虽然暂时胜了袁绍两阵,但敌强我弱的局面,却并没有真正的逆转。
曹操军中不少人还是有畏惧心理,不敢出战。
之后,曹操与袁绍正式在官渡对峙。
曹军又要面临一个老问题,就是他的军粮,即将耗尽。
荀攸向曹操说道:听闻袁绍的粮草很快就要运到,不过运粮官韩猛是个草包,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只要派遣一员大将带领精兵出击,必然获胜。
‘谁去?’曹操问。
‘徐晃!’荀攸答。
果然徐晃不负所托,圆满完成任务,袁军运粮队几乎全军覆没。”
“时隔不久,
袁绍手下谋士许攸,因其家人犯法下狱,愤而投奔曹操,并献计偷袭乌巢。
他说袁绍派遣淳于琼,带着上万兵马运送大批军粮到了乌巢。
而淳于琼这个人跟韩猛一样,绣花枕头,草包一个。
老曹你只要领军攻击,必可大获全胜。
大敌当前,敌人谋士前来献计,众人自然都不相信。
只有荀攸与贾诩相信,他们力劝曹操采纳这一计策。
曹操思索一番后,便果断安排荀攸和曹洪镇守大营,
他自己则亲率数千精锐,去夜袭袁军粮草大营乌巢!
淳于琼怎是老曹的对手?
最终兵败被杀,
粮草也被烧了个一干二净。”
看到好友兼谋士许攸竟然背叛自己,小心眼儿的袁绍顿时惊怒无比,
“卧槽!许攸你个二五仔,我要杀了你!!!”
许攸也是个人精,
在看到自己出现在曹操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不妙的预感,早就消失在了茫茫人群之中。
第315章 忠诚,谦逊,智计百出
“精彩!精彩啊!!”曹操拉着贾诩的手,大笑道:“文和兄,没想到咱俩缘分其实早就命中注定了啊!”
贾诩却眨了眨眼,看向曹操说道:“孟德兄若不嫌弃,诩愿认孟德兄为主公!”
“哈哈哈哈!那可太好了!!”平白得了一个牛皮哄哄的谋士,曹操笑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
视频继续直播,
“粮草尽毁,袁绍大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
曹操抓住机会,发起猛攻,袁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死伤惨重。
大将张郃与高览,眼见败局已定,无奈选择烧毁攻城器械,归顺曹操。
袁绍败势已显,只得逃往河北。
张郃、高览乃是‘河北四庭柱’另外两柱,
所以面对张郃、高览的投降,曹洪等将领难免心存疑虑。
但荀攸却相信张郃的诚意,他向众人解释道:‘张郃是因为其策略未被袁绍采纳,愤而投降,其诚意无需质疑。’
曹洪听后,方才接纳了张郃。
官渡之战中,荀攸两次建议曹操切断袁绍命脉——粮草,
为曹操最终战胜袁绍,立下汗马功劳。
即便在曹操实力明显弱于袁绍的情况下,
荀攸的建议依旧为曹操战胜袁绍找到了关键,也为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官渡大败,袁绍与曹操的攻防形势发生转变。
之后袁绍又是数次大败,最终抑郁而死。
袁绍死后,其子袁谭与袁尚之间的兄弟争斗愈演愈烈。
此时,曹操正筹谋南征刘表,而袁谭为求自保,向曹操乞降。
在决定是否接纳前,曹操按例召开了会议。
会上众人各抒己见,
多数人倾向于先对付实力强大的刘表,
认为袁谭与袁尚的争斗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虑。
但荀攸却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分析了刘表与袁氏兄弟的差异,指出刘表虽占据江汉,却缺乏逐鹿中原的雄心。
而袁氏在北方四州根基深厚,袁绍生前又广得民心。
若袁谭、袁尚能联手稳固基业,必将成为长期隐患。
因此,荀攸认为应趁袁氏兄弟内斗之际,一举解决后患,这机会可是千载难逢!
曹操听后大为赞同,决定采纳荀攸的建议。
他先是同意袁谭的和亲,联合前者击破袁尚。
后当袁谭背叛时,荀攸再次随曹操出征,于南皮之战中斩杀袁谭,从此冀州得以平定。”
“为了奖励荀攸的功绩,曹操专门向汉献帝上表。
表中写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可见曹操对荀攸的喜爱。
荀攸作为曹操的贴身智囊,无论大事小事都为曹操精心筹划,能得到主公的如此赞誉,无疑是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
公元207年,随着北方的平定,曹操开始论功行赏,他表示:‘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
在此背景下,荀攸被擢升为中军师。
魏国建立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令。“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
在随曹操南征北战期间,他常在幕后运筹帷幄,外界却鲜少知晓他的具体献策,这或许正是他那‘十二奇策’未能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吧。
据《魏书》记载,荀攸的妻弟辛韬曾向他询问曹操夺取冀州的策略:‘攸姑子辛韬曾问攸说太祖取冀州时事。
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
自此,无论是辛韬还是其他人,都不敢再向荀攸探询军国大事。
管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对荀攸赞不绝口,尽管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屡建奇功,但荀攸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
就算是比较谦虚的人,被问到贡献的时候大概也会说个‘哪里哪里’‘多亏领导有方’‘纯靠运气’之类的话,
可荀攸却轻描淡写的表示,这些事情跟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种淡然处之、功名利禄抛诸脑后的态度,恰如李白诗中所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荀攸不愿意说,别人也就不会再多问。
这久让荀攸充满了神秘感,但也因缺少话题而少了点热度。
所以后世人们一说起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第一个想到的是郭嘉、贾诩等人,想到荀攸的就要少上许多了。”
“在曹操的眼中,荀攸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
他外表看似愚钝,实则内心智慧非凡;看似胆小怯懦,实则英勇果敢;看似脆弱,实则内心强大。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善举,也不夸大自己的辛劳,这种内敛的才华让曹操深感敬佩,并视其为真正的大才。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操甚至教导儿子曹丕要像尊敬师长一样尊敬荀攸,
曹丕也的确将这一教诲铭记于心。
当荀攸病重时,他竟在床下虔诚地敬拜。”
“公元214年,荀攸在随曹操征讨孙权的途中离世,享年五十八岁。
他的离世让曹操深感痛惜,每每忆起都不禁泪流满面。
曹操对其他人说:'荀攸跟随我二十余年,品德高尚,白玉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