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52节

  为躲开西王母,西王公父子一路向西,行数万里才停下来。”

  徐光启:“.”

  君侯你这故事还挺时髦的,连近年小说、笑话里非常流行的“悍妇”和“怕老婆”梗都用上了。

  从艺术角度来说,趣味性不错。还怪想往下听的。

  又听着林泰来继续往下说:“再后来,西王公和当地女子茉莉艳结合,生了一个次子,叫耶稣。”

  卧槽!徐光启顿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编了半天,原来点题在这里!

  在这个框架下,西王公岂不就是利玛窦口中的天主天父了?

  那利玛窦到东方传教算什么意义?西王公在西方的信徒前来认祖归宗?

  难怪刚才利玛窦出来时,模样失魂落魄的,谁能受的了这种精神打击?

  如果林泰来这套学说被普及了,那利玛窦带来的教义就别想在大明好好传播了。

  林泰来又悠悠的讲述了一段远古时期的故事:“彼时西王公眼见西人蒙昧,称之为迷途的羔羊,施以教化,而西王公长子就是古时负责西人凡间的撒冷王。

  不过有西人血统的次子耶稣降世后,西人将西王公长子大部分事迹抹去,用麦基洗德来指代。

  从此西人独奉西王公为唯一真神,耶稣为唯一神子,编出了一本教典《圣经》。”

  徐光启久久无语,怎么家庭伦理剧的味道又出来了?这回是小妈上位,庶子夺嫡?

  最后林泰来说:“至于麦基洗德眼见西方欧罗巴邪魔滋生,为祸世界,必将转世重生回华夏,扶保大明江山,镇压域外邪魔,这都是后话了。”

  徐光启默默地想道,你林君侯敢不敢直接点明,这被西人称为麦基洗德的西王公西王母嫡子投胎转世后,到底姓不姓林?

  “行了,别发愣了,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林泰来吩咐说:“把我今天讲述的这些神.历史加以润色,进行推广传播。”

  随即林泰来想了想后又说:“怕你实力有限,再加上高长江一起做吧。

  虽然高长江才华有限、想象力不足,但他在文化传播方面还是很有能力的。

  希望你们能通力合作,至少要将这些故事传播到像封神、西游一样家喻户晓。”

  徐光启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这套体系里顶层设计仍有欠缺,“既然西王母与东王公并非夫妻,那东王公的妻子又是谁?东王母?”

  林泰来思索片刻后答道:“这东王公号称东海大神、扶桑大神.那东王母就是倭国供奉的天照大神?

  东王母因为不贤,或者是不守妇道,已经在两千年前被东王公休了。其后又居住在扶桑岛上高天原自称天照大神,成了倭人供奉的神明。”

  徐光启:“.”

  甭管林君侯创造的这套“历史”体系合理不合理,反正家庭伦理式的趣味性是真够了。

  林泰来鼓励说:“不要认为是胡闹,此乃百世大计也!好生做!”

  徐光启忍不住问道:“以君侯之高位,如此重视这些小事,究竟为了什么?”

  林泰来答道:“未雨绸缪,抵御文化侵略,反向文化输出。”

  又是一句世人听不懂的话,徐光启领了任务就告退。

  到了外面,徐光启看着利玛窦,叹口气说:“君侯吩咐了,给你找个地方居住!

  然后请你把数学、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全都写下来。”

  还在茫然中的利玛窦下意识说:“那么教义不写了?”

  徐光启答道:“这个我替你写,不用你费心了。毕竟你不太懂华夏神话,也不清楚西王公的恩怨情仇,写不好基督教的精髓。

  不过以后还会麻烦你,将新版教典翻译为那什么拉丁文。”

  利玛窦愕然道:“胡编这样的教典有何意义?但凡皈依之人,谁会看这种渎神的书典啊?”

  徐光启说:“林侯爵可能会推动地方法案出台,以后出口丝绸、瓷器、茶叶,必须强制搭配一定数量的新教典。”

  利玛窦:“.”

  天啦噜!没法活了!末日审判还是快来吧!把他和林侯爵一起打进地狱算了!

  自己罪孽深重!奉命到东方传教,但却不小心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第769章 匆匆那些年(上)

  时间已经是万历二十二年下半年,京师朝堂上的国本议题忽然又热了起来。

  新上任的礼部尚书赵用贤上疏,请求册立东宫。

  首辅赵志皋看到这情况,心里不太有底,以密信询问在苏州安居的林泰来。

  当密信抵达苏州的时候,林泰来正站在院中,仔细察看几条藤蔓,仿佛观摩什么珍宝似的。

  一群妻妾儿女站在旁边莫名其妙,本来说好今天一起出门秋游,但林泰来突然收到了这几根藤蔓,然后就不走了。

  说起这几条带着沙土一起送来的藤蔓,来头倒是不小,乃是林泰来一手提拔的福建按察使徐贞明送过来的。

  据说林泰来派徐贞明去福建做官,主要有两项任务,一项是海贸,另一项就是寻找一种植物。

  察看完毕后,林泰来心满意足的说:“终于看到了番薯藤啊。”

  从福建赶过来的徐贞明家仆介绍说:“我家老爷在福建全省搜罗了几年,才寻找到番薯这个作物。

  大概就在近年,有福建乡人在吕宋见到此物产量甚大,便将番薯藤偷偷从吕宋带回福建,并且开始种植。”

  林泰来大加赞赏道:“好物产!应当快速推广,尤其该在北方推广。

  虽不能长期当主食吃,但仍可大为缓解粮食压力。

  待我先以通信司江南行司的名义,献给皇上!”

  门客钱世扬见林泰来还没出门,就来禀报说:“冯梦龙求见。”

  老苏州人都知道,林侯爷在“学术”方面有两个名义上的弟子。

  一个是苏州文艺半壁江山文家的未来希望文震孟,另一个是林氏集团首席医士冯太医的儿子冯梦龙,今年都是二十一岁。

  林泰来只得又暂时推迟了出门时间,在大门好奇的对冯梦龙问道:“今日怎么突然来见我?”

  冯梦龙讷讷的答道:“马上要启程去南京参加今年秋闱,特来辞别”

  林泰来不由得心生感慨说:“不知不觉又到了乡试之年了吗?我两次南京打拼乡试的过往,仿佛还历历在目啊。”

  冯梦龙有点不好意思的问道:“老师知道本次南直隶秋闱的主考官是谁吗?”

  林泰来没好气的说:“三年前你若来这样问我,何至于今年还要去参加乡试!”

  冯梦龙说:“三年前想着凭自己本事试试看若老师知道今年主考官是谁,就要烦请老师写封信。”

  林泰来答道:“我不知道!我人在苏州,哪里知道京城会派谁去南京?”

  冯梦龙有点失望,看来这次还是帮不上忙了?

  随即又听到林泰来说:“不过我还是可以写信,你拿着我的书信去南京就行!”

  冯梦龙愕然道:“老师不知道主考官是谁,怎么写信?”

  林泰来傲然道:“按照朝廷法度,两京乡试主考官必定从六品以上词臣中选择。

  反正我的书信不写收信人,无论是谁来当主考,你只管把我的书信给他就行!”

  冯梦龙:“.”

  他这样的底层出身做题青年,对顶级权势的影响力真是一无所知。

  随后又想起什么,冯梦龙又道:“主考官抵达南京后,会立刻锁入贡院,外人完全接触不到,如何送信?”

  林泰来耐心指点说:“贡院都是从南京各卫抽调官军看守,所以你先去拜访魏国公,让魏国公帮忙把我的书信捎进贡院!”

  冯梦龙恍然大悟,千恩万谢的拜别而去。

  林泰来看着冯梦龙的背影,忽而若有所思,自己这些手法以后不会被写进话本小说里吧?

  等晚上游玩回来后,白秘书便来请示说:“如何给首辅拟回信?”

  林泰来随口指示道:“说说江南今年收成大概不错,其他就不必提了!”

  赵首辅看到回信内容后,自然就明白了,静观其变随大流,不用当出头鸟的意思。

  对阵双方是急需恢复声势的清流党人和万历皇帝,咱们林党只管看热闹。

  随即礼部尚书赵用贤充分发挥出炮灰的作用,连上八封奏疏请求立储。

  这样直接把国本之争推向了高潮,也是时隔两三年后的又一次新高潮。

  万历皇帝意料之中的大怒,将礼部尚书赵用贤罢免。于是赵用贤“功成身退”,彻底离开了朝堂。

  而后礼部郎中于孔兼、工部郎中岳元声、刑科给事中王如坚、礼科给事中张贞观、兵科给事许弘纲、光禄丞朱维京等官员纷纷上疏,声援赵用贤并请求立储。

  内阁也被逼的没法,随大流请皇帝册立东宫。

  万历皇帝回应道:“昨读《皇明祖训》,祖制立嫡不立庶。

  今皇子皆庶也,而皇后年尚少,今后倘若有出当如何?

  可将皇子三人并封王,数年后若皇后无出,再行册立。”

  又是先“三王并封”,然后再看皇后生不生嫡子这种老调重弹的话。

  大臣们都知道,万历皇帝根本不亲近皇后,皇后哪有机会生嫡子?

  所以“先把庶子都封王,而后再看是否会有嫡子”这种说法,其实就是糊弄人和拖延时间。

  岳飞十八世孙、工部郎中岳元声上疏反对说:“陛下欲引亲王入继之文,为立储之例乎?”

  这意思就是,陛下好端端的不直接立儿子为太子,却先让儿子当亲王,以后再由亲王立为太子,难道要引用皇家大宗绝嗣,小宗亲王入继的条例吗?

  就这么一句阴阳怪气的话,把万历皇帝整得大破防!

  直接下旨要将岳元声等三人充军戍边,在群臣劝说之下才改为了罢官。

  一直吵到了十一月,万历皇帝在寝宫暖阁召见首辅赵志皋。

  “若林泰来在朝,彼辈安敢如此肆意欺天!”万历皇帝对首辅说。

  这里没有别人,皇帝说话就很随意。

  但以赵志皋的性格,却不可能跟着放飞自我,中规中矩的说:“陛下还是早定国本,以安中外人心。”

  万历皇帝也被搞得很疲惫,眼看着皇子年纪渐长了,拖延借口越来越难找了。

  便无奈的说:“先生可去向外朝宣示,明年开春后,使皇子出阁听讲。”

  赵志皋大喜道:“陛下圣明。”

  先让皇长子出阁学习,也算是一种隐形的地位确立了。

  事情总要一步一步的解决,执拗的皇帝能开始让步就是好事。

  作为首辅的他也烦透了国本之争,早解决早轻松。

  但万历皇帝还想幺蛾子,又道:“皇长子、皇三子岁数相差不多,可以一并出阁听讲。”

  刚大喜完的赵志皋差点就想甩袖子辞官,皇帝你这样假装“让步”除了自欺欺人,有什么卵用吗?

  要让步就不能痛痛快快的让步?“两个皇子一起学习”和“三王并封”有什么区别?

  赵首辅尽职尽责耐心的劝解说:“明年皇长子十四岁,皇三子十岁。

首节 上一节 752/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