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元帅问道:“你那边有多少可靠的兵?”
“二千人。”郑仁弘回答说。
权元帅便道:“我这里带来了四千余人,加上你那里的二千,一共六千多人足够用了。
用三天时间笼络军心,然后就行动!先将临海君抢过来,再拥立他为八道御倭大总管!”
郑仁弘犹豫着说:“我等这样做,其实就是叛乱。”
权栗冷哼道:“失败了才叫叛乱,成功就是举义!中原的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有谁说他叛乱?”
随即权栗解释说:“林经略将大王和殿上臣都隔绝在辽东,与国内不通,这就是我们的机遇!
只要我们能顺利抢到王长子临海君并拥戴他为大总管,最后就一定会成功!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官军并没有什么明面理由强行干涉我国内部政治,这是他们祖宗定的规矩。
而且远在辽东的大王殿下只要不傻,也不会把我们宣布为叛乱!
毕竟他与国内关联被人为掐断了,他也需要有个抓手,能帮他在国内施加影响力!
所以说,林经略将大王隔绝在辽东,这就是我们的机遇!
我们可以在这个夹缝里举着大义的旗号,发展壮大,只要手里有兵有粮,半岛的未来就是我们的。”
郑仁弘又说:“据我所知,有二百天兵护卫临海君前往辽东。
如今临海君滞留在平壤,这二百天兵也没有走,仍然在充当护卫。
所以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从二百天兵手里,将临海君抢出来。”
权栗回答说:“其实最大的问题更具体说就是,如何才能在我们朝鲜兵不伤到天兵的前提下,将临海君抢到手里。
只要不伤到天兵,事后一切都好说,我已经有思路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郑仁弘叹道:“我们北人党确实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但权元帅你是英雄,还有大好前途。”
权栗冷哼一声道:“举义之日虽短,但其荣光长久,这份荣光,我不会一人独享。”
郑仁弘被彻底说服了,他从权元帅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枭雄气质。
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大人物,很多都应该有这种气质吧?或者称之为人格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魄力声称三次大捷、击败五万人次倭寇、险些收复王京汉城的。
最后郑仁弘下定了决心说:“那就做吧!元帅!”
权栗又问道:“不能说服柳成龙一起么?当初还是他推荐我在全罗道主持募兵,这份荣光可以与他一起分享。”
郑仁弘答道:“柳大人属于南人党,如今南人党正在得势,柳大人本人又因为能回国做事掌握了巨大利益,肯定不会同意我们的举义。”
权栗叹道:“那就可惜了。”
单纯从李朝小朝廷内部情况看,得势的南人党和西人党都没有迫切彻底改变现状的想法。
只有最近大扑街的北人党最想搅乱局面,有决心更决绝的搞出点动静。
先前弃官而去朝天使尹卓然就是北人党骨干,眼前郑仁弘也属于北人党。
倭乱中快速崛起的权栗和他女婿兵曹判书李恒福不属于各党,所以与谁都能合作,但这次与北人党互相选择了。
两人议定后,便各自分头行事。三天准备期间,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时间过了三日,朝鲜国西京平壤城中一处完整馆舍内,大明参将戚金正坐在窗边看着毛毛细雨,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这位戚金也是个历史名人,没错,他这个“戚”就是戚少保的“戚”,他是戚少保的侄子辈,从小跟着戚少保行军打仗。
这次正值壮年的戚金也在出征朝鲜国的军中,不过被编入了李如松兵团。
作为戚少保的关门弟子,林泰来念在香火情上,就特意派“师兄”戚金护送朝鲜国大王子临海君去辽东,算是白给一份功劳。
反正林天帅心里最清楚,最近肯定不打汉城,让戚金出差也不会错过汉城之战。
戚金本身也领情,正所谓高层有人好做事,高高兴兴的接了任务。
就是没想到,这位临海君一路上走的磨磨蹭蹭,让戚参将很没脾气。
到了平壤后,临海君更是直接卧床不起了,戚参将对此也是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这位朝鲜国大王子打杀了。
如此守着疑似耍无赖的临海君,戚参将感觉就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他开始担心,再这么耗下去,万一汉城那边开打了,自己赶不回去就糟心了。
谁能想到,原以为简单轻松白捡功劳的差事,搞成了这种僵局。
戚参将开始寻思,要不要给好师弟写封信,换个人来守着临海君?
忽然隐约听到了喧哗声音,战时状态下的将官都是很敏感的,戚参将立刻提起了腰刀就往外走。
正好有个兵丁迎面跑过来,禀报道:“外面来了不知多少朝鲜国民众,堵满了街巷,请求参拜临海君!”
这个消息让戚参将十分意外,临海君滞留平壤城有一段时间了,平常也没见城中百姓关注他,怎么今天就突然冒出来这么多要求参拜的?
随即他也就能猜测出来,必定是有人指使和组织。
但是他就更疑惑了,这又是为了什么?
临海君既不是朝鲜的大王,也不是世子,更不是权臣,有什么大动干戈的价值?难道是因为大王子这个身份?
兵丁问道:“如何应对,还请戚爷示下!”
戚金不假思索的答道:“先前经略公下过命令,为少生事端,禁止临海君与朝鲜国臣民接触!”
“但这次外面的人实在有点多。”那兵丁提醒道,“堵在外面不肯散去,也是麻烦。”
第721章 西京之春(下)
戚金急忙来到前院,爬上墙头探头向外看,却见外面果真如同兵丁所说,街巷中都是朝鲜民众,而且还都跪在土地上。
对戚参将而言,如果是敌袭或者乱民之类的情况,处置起来反而简单了。
无非就是奋起抵抗,抵抗不了就逃走。
除了“不许临海君与朝鲜人接触”,经略公第二道命令就是,如果真遇到不测,可以先弄死临海君然后想办法跑路。
一切保全自己人为上,因为临海君并不值得大明官军为之玩命。
若临海君真有什么重要意义,经略公也不会在这乱世只派二百官军护送临海君了。
但是这种一大群民众堵着门,并请求拜见临海君的场面却让戚参将感到,比遇到敌袭还闹心的多。
总不能举起刀,出门朝着百姓随便砍吧?那样与倭寇还有什么区别?
这是完全超出了预案的情况,经略公也没指示过应该怎么办。
于是戚金把通事叫过来,对着外面民众喊话:“临海君不便见外人,尔等速速散了,休要在此惊扰贵人!”
但人群中却有人叫道:“临海君乃是国内身份最高贵者,又是王室长子,足可暂时代表王族。
如今百姓遭遇丧乱后,心怀王室叩拜临海君,可阐发对大王之思念,接受临海君之抚慰。
此举实乃天经地义之事,又切合纲常之道,有何不妥?
天兵又何必从中作梗,横加阻挠?难道尔等没有君父,不能以己推人多加体谅么?”
如此大义凌然,有理有据,说话的肯定是个读书人。
通事辩论不过,只能对戚金道:“可以确定,此事必定是有人在暗中组织和煽动了。”
以他们的地位,也就只能看出这么多了,再高层次的东西也不是他们能看出来的。
戚金想了想手下只有二百人,还要分出一部分看死临海君,明显应付起来有点不够用。
于是便对通事说:“我等人手不足,只能暂行缓兵之计!无论找什么理由,你先让他们明日再来!”
同时又吩咐亲兵,从另一侧角落翻墙到隔壁院落,然后从隔壁院落后门出去,向本城驻军求助。
但这时候,隔壁院落墙头上冒出个人,对着戚金笑嘻嘻的说:“你们好像遇到点麻烦,应该需要我们的帮忙。”
这几处院落都已经被大明征用充当馆舍,用于大明各种差使往来歇脚。
对隔壁这个叫沈惟敬的人,戚金不大喜欢。
这伙人前两天才到的平壤城,行踪鬼鬼祟祟、藏头露尾的,问他们来意也不肯说,给戚金的印象非常不好。
要不是拿盖有经略公关防的照会,戚金都怀疑他们是细作。
此时戚金没好气的对沈惟敬说:“你们又能帮什么忙?”
沈惟敬回答说:“权栗刚到平壤城,就发生这种大批民众聚集求见临海君的事情,你觉得是巧合吗?”
戚金吃了一惊:“这事是那个什么权元帅指使的?”
沈惟敬说:“我只能告诉你,经略公非常讨厌这个人,但又一直没能抓住他。
而且朝鲜大人物尹卓然也非常肯定的判断说,权栗这个人绝对有问题。
所以你完全不必畏手畏脚,只要让经略公念头通达了,他一定会为你撑腰。
首先你得打出去外线作战,不要让外人看见我们进内院。”
在大门旁边墙头上,通事又与外面交涉了几句,但似乎毫无作用,外面的喧哗声反而更大了。
如果戚金懂得朝鲜语的话,就能听懂外面开始有人大喊:“凭什么不让我们拜见临海君大人!你们大明天兵就是高高在上,看不起我们朝鲜人!”
原先在街面上跪着的人也都一个个站了起来,向着院落大门拥挤过来。
在前院内戒备的百余官军立刻就能听到,大门被用力拍得“砰砰作响”。
所有人都意识到,虽然现在外面人群可能只是在用力拍门,但在人潮汹涌的群体狂热下,大门随时都有可能推倒或者破开。
朝鲜国近期涌现出的抗倭英雄人物权栗权元帅此时正坐在不远处大树的树杈上,朝着临海君暂居的馆舍那边观察。
虽然这个样子很不雅观,但胜在隐蔽而实用,故而权元帅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当权元帅看到本国民众开始冲击馆舍的大门时,嘴角下意识露出了一丝笑意。
只要这群民众能冲进大门里面,他的计划就成功了三分之二!
到了那时候,他将带着本部兵马,以救场之人的形象,及时闪亮登场!
在这场大批民众和少量大明官军的冲突里,只有他权元帅才是那个能够解决危机的人,将人数不多的大明官军从民众的围堵中解救出来。
同时还可以趁着乱子,将处于大明官军严密保护下的临海君弄到手里,成为自己的大义和棋子!
只要炒作得当,在民众眼里会认为,自己从傲慢无礼的大明官军手中捞出了临海君,威望也会进一步拔高!
即便大明官军在冲突中有什么损伤,那也是大批民众的错,与他权元帅有什么关系?
甚至可以说,他权元帅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这批官军的救命恩人。
事后大不了就杀一批民众当替罪羊,就足以向大明交待过去了。
然后就拥戴临海君为大总管,柳成龙如果肯合作就合作,如果不肯合作就废掉,然后号令朝鲜各道!
“叫儿郎准备出动!大门被破就立刻上前,直接进入院落!”权元帅看着形势大好,就低头对树下吩咐道。
刚下完命令,却见临海君居住馆舍的大门忽然从里面打开了,然后堵在大门的密集人群突然爆发出了尖叫声。
树上的权元帅连忙仔细望去,又望见从大门里涌出了一百多个大明官军。
人数看似不多,但却悍勇异常,人手一根大棒,狠狠的抡了起来朝着门外人群无差别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