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定要换另一个人去,那根本不会有任何效用,弄不好还会莫名其妙噶了。
随即李国王便下令,拜柳成龙为三道都体察使、总督诸军事、协同北路上国军兵。
该讲的都讲了,林经略便主动告辞,临走前又说:“待柳成龙谢过恩后,就让他去经略幕府,筹谋大军讨倭事宜。
另外大军即将源源不断从九连城一带过江东征,有请殿下早日出发前往宽甸,以免阻碍大军从九连城过境。”
随即李昖召集群臣,询问道:“林某说起,欲使我国以矿山、港口、关税报答大明皇帝之恩情,何也?”
领中枢府事金荣贵奏道:“若以此为开端,则朝鲜非王上有也!”
多数臣属纷纷附和,大道理正是如此。
李德馨看了眼柳成龙后,奏道:“天兵进发在即,可先虚以委蛇,以后临机应变。”
李国王犹疑了片刻后,下令说:“明日启驾去宽甸堡,暂避开林某。”
那林泰来气场太强,就算身为国王,跟林泰来接触的压力也实在太大了,还是先躲着吧。
难道在上邦天朝里面的权臣,都是这样的气势?
林泰来回到幕府,等下午时,官拜三道都体察使、总督诸军事的柳成龙就过来“报到”,而且心情看起来很不错。
“多谢经略大人提携!”柳成龙甚至还有心情道谢,一时间可能忘了自己也是要付出什么。
林经略对朝鲜国这些官职完全无感,拍了拍公案上的地图,对柳成龙说:“不要自我陶醉,开始做事了!”
柳成龙诧异的看着林经略,不是只“卖国”就行了么,怎么还要做事啊?
林泰来没管柳成龙怎么想的,直接介绍说:“据闻,倭兵第一兵团主将小西行长虽然到了平壤就不再北进,但他在平壤北面的顺安、肃川、安州等处安插了很你们朝奸为耳目。
这些耳目多出自庶孽、奴婢,会将一切探知到的军情动向告知于平壤倭兵!
所以这些散布在平壤以北各地的倭兵耳目,会对我们大明天兵行动造成妨碍,让平壤倭兵尽早预警!”
倭兵第一兵团抵达平壤就停住了前进脚步,在平壤和鸭绿江之间还有还有几百里,一直充当着缓冲区作用。
在这片区域里,朝鲜国官府力量还是能发挥出作用的。当然,目前朝鲜官府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也就只有这么一小块了。
柳成龙终究不是傻子,已经明白了意思,“经略大人让我前往平安道北部,清除这些耳目?”
林泰来点头道:“对!派你尽力将这些耳目骨干一网打尽,将所有具有朝奸嫌疑的人处死!
我的意见是,宁可错杀三百,不可使漏网一人!”
听到这里,柳成龙小小吃了一惊,意识到林泰来对清除朝奸耳目的极为重视。
林泰来又很敷衍的解释了一句:“只有彻底清除这些朝奸,大军过江后,才会尽可能出其不意!”
柳成龙以为,天兵大军是了突进平壤,所以才要尽力让行军动向保密。
其实林泰来还有另外一个方向的计划,更加需要对行军保密,所以才会如此重视清除平安道北部的朝奸耳目。
林泰来交待了任务后,对柳成龙询问道:“你需要多长时间?”
柳成龙皱眉想了想,“应当需要一个月。”
“太慢了!”林泰来毫不客气的说:“兵贵神速,哪里还能等一个月?”
柳成龙辩解说:“在几个地方的百姓中进行寻找甄别,谈何容易?”
林泰来不耐烦的指点说:“平安道北部这伙朝奸耳目的首领叫金顺良,可能在安州或者肃川活动,你就去找这么一个人!
只要抓住他严刑拷打,就能获取数十人骨干名单,然后一网打尽!”
柳成龙:“.”
这是什么意思?大明的天兵天将真开了天眼吗?
“十天时间,我只给伱十天时间!”林经略勒令说:“无论如何,十天之后我大明天兵就要过江!你能得到多大扶持,就要看你的表现。”
听着林经略不容置疑的节点指令,柳成龙顿时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这时候,有个看气质不伦不类的武官走进了大堂,对着林经略行礼。
“情况如何?”林泰来冷淡的说。
那武官非常肯定的答道:“幸不辱命!已经说服小西行长相信议和!”
听到“议和”两字,还没有离开的柳成龙顿时大惊失色!
这位大明的经略大臣怎么在私底下还与倭寇议和?那将置朝鲜国于何地?
如果在当前这局面下“议和”,那他们朝鲜君臣难道不会直接投降吗?
林泰来瞥了眼发呆的柳成龙,试探着问道:“你有何感想?”
柳成龙苦着脸说:“在下难以明白,还请经略大人指点迷津。”
林泰来对柳成龙的评价稍稍高了一分,因为柳成龙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跳起来义正词严的大加指责。
所以林泰来才又解释说:“所谓议和,只是为了迷惑小西行长,减少其防备心和警惕性,并降低倭兵的斗志。”
然后又指着那气质不伦不类的武官,对柳成龙介绍说:
“此乃假游击沈惟敬也,通晓倭情,自请长缨,假意赶赴倭营,与小西行长谈论议和。
如今天气渐寒,平壤倭兵来自倭国九州,不适应气候之际多有思乡倦战之意。
若听说议和,倭兵必将期待和松懈,有利于我军攻城。
况且那小西行长本来也是商人出身,战意不强,内心也倾向于议和,容易被蒙蔽。
攻城之前,即便他发现了我军踪迹,也可以诡辩说是前来议和的。”
柳成龙听得目瞪口呆,林经略大人的战争准备实在太细致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并加以利用。
不愧是天朝上邦派来负责力挽狂澜的人物,果真是非同凡响。
林泰来说完了后,又对柳成龙警告说:“派沈惟敬接洽小西行长,此乃机密事也!
如今除了我与沈惟敬,只有你最为明白,如果事情外泄,那就只能是从你这里泄露出去!”
柳成龙低头道:“明白!”
“去做事吧!”林经略挥了挥手,“记住,你只有十天时间!”
然后林经略又传令给诸军,从今日起,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第687章 李如松你记一下
虽然林经略说给柳成龙十天时间,用来彻底清理平安道朝奸。
但是只过了八天后,林经略忽然就传令三军,开始过江!
目前已经集结整训好的东征军,被林经略编组为三个兵团。
其中第一兵团兵力最多,主将李如松,又分为中左右三路。
中路副将杨元,下辖九个纵队,总兵力一万三千人。
左路副将李如柏,下辖九个纵队,总兵力一万一千人。
右路副将张世爵,下辖九个纵队,总兵力一万三千人。
加上李如松标营一千人,第一兵团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八千人。
第二兵团主将麻贵,下辖十一個纵队,总兵力一万七千人。
第三兵团主将董一元,下辖八个纵队,总兵力一万人。
除了三个兵团之外,林经略直属的三个标营有兵力六千人,其中达云营一千马兵,叶邦荣营两千马兵,吴惟忠营三千步兵。
三个兵团加经略标营,共计有四十六个纵队、六个主将标营,共计七万一千人。
这个兵力比林泰来预估的稍多一些,更是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大明天兵第一次大规模入朝的兵力。
毕竟在本时空,大明已经没有宁夏之役扯后腿,应对调兵肯定更从容。
当然对林经略而言,只要粮草能供应的上,兵力就是“多多益善”,这点他和韩信一样。
按照林经略的命令,李如松第一兵团和经略直属三标营是过江第一梯队,主要任务是攻击平壤。
麻贵第二兵团和董一元第三兵团在后面过江,另有任务。
十月初七,由经略大臣林泰来指挥的大明天兵开始在九连城过鸭绿江。
按照计划,第一兵团中路九个纵队一万三千兵马率先过江。
这九个纵队将官分别是副总兵都督佥事杨元、参将李宁、副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王有翼、镇守辽东东路副总兵都指挥使孙守廉、统领保定蓟镇调兵原任副总兵王维贞、义州卫镇守参将李如梅、辽东总兵标下管领夷兵原任参将杨绍先、统领保真建遵调兵游击将军葛逢夏。
江边已经搭起了点将台,经略大旗在猎猎寒风中飘扬,林泰来坐在点将台中间。
“本部院请了贵国国王前来送行,为何不见人?”林泰来将朝鲜国方面的接伴使李德馨叫了过来,不满的问道。
李德馨无奈道:“经略大人先前已经请我国王上迁往宽甸堡,如何在九连城送行?”
林泰来拍了拍额头,“军务实在太忙了,忘了此事。”
李德馨:“.”
准备过江的众将官在点将台下排成一列,朝着林经略行礼。
林经略抬头看向鸭绿江,只见水天一色,在远处的朝鲜国境内山峦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忽然他抬起了手指着对岸,对着众将官大声说:“此乃尔等建功封侯之地也!”
说实话,这种话对大明将官的激励效果有限.因为大明武官的品级普遍虚高,很多将官都是升无可升的处境。
比如面前点将台下,一堆堆的都是副总兵或者参将,上面哪还有那么多总兵位置可升?
不过大家部下兵力都差不多,大都是一千到两千人,在林泰来这里都视为一个纵队。
当第一兵团的三路二十七个纵队全部过江后,林经略便也率领标营亲自过江。
此时天色渐黑,半岛救世主太阳林泰来终于踏上了朝鲜国土地,进入八道之一平安道义州地界。
本道两个最大城叫平壤和安州,各取了首字凑在一起就叫平安道。
朝鲜国八道的命名规律大抵如此,又比如咸镜道,名字就来源于咸兴和镜城。
还有忠清道,名字来自于本地的忠州和清州,也不是因为“忠于大清”。
先前过江的第一兵团主将李如松在江边迎接,并且对林经略说:“我心有所感,写了首诗,还望军门雅正。”
随即李大将口占一首道:“提兵星夜渡江干,为战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冬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林经略冷哼道:“大战在即,你竟然还有心情写诗!如此懈怠,怎能成功?”
附庸风雅被训斥的李大将愕然片刻,忽然心有所悟,低声道:“你焦虑了?”
“滚!”林经略呵斥道。
真没焦虑,就是有些许忐忑,毕竟这次扛得责任有点大。面对倭寇这种敌人,若稍有闪失就愧对穿越者良心。
前年和去年在西北宁夏鏖战,只要顺着历史轨迹走,加速一下进度就能很完美解决问题。
所以看着林泰来七战七捷一直很莽,其实并没多大风险。
但这次东征半岛,林泰来有些跟原本历史完全不一样的“原创”规划,那就确实存在一定不可预测的风险。
当晚林经略住在义州的义顺馆,及到次日继续向南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