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九元说过,不换思想就换人!信不信我周应秋公开与你切割后,第一个收拾你的就是赵首辅?”
董其昌依然好言好语的劝道:“韩前辈!你也不想什么都没做成,就灰溜溜的又回了苏州吧?”
韩世能默默的收起了《林九元训话摘抄》,周应秋和董其昌便告辞。
走到外面,周应秋长叹道:“不知九元君何时回朝,总是靠我们这些人扯虎皮吓人,也不是长久办法啊。就算是韬晦,也韬的也有点过了。”
董其昌答话说:“入朝三年,就已经如此专横;再不韬晦,那要成什么样了?”
又等了一会儿,韩世能暂时离开翰林院,前往文渊阁拜访首辅赵志皋。
翰林内阁本为一体,所以其他大臣一般不去内阁做客,但高级翰林则无此顾忌。
更何况韩世能和赵志皋乃是同年,而且都是同年里年龄比较大的,故而很有共同语言。
在文渊阁中堂,韩世能将《林九元训话摘抄》展示给赵首辅看。
又问道:“可以借此选拔教导庶吉士乎?”
赵志皋答道:“有何不可?”
“可这是不是太过分了?”韩世能质问道。
而后赵首辅很温和的对老同年说:“如果你实在无法容忍这些,也不必勉强自己。
詹事府詹事还在空缺,你可以迁转为詹事,一样可以发光发热的。”
韩世能:“.”
什么叫用最温暖的语气说最冰冷的话,今天算是体会到了。
打发走了韩世能,赵首辅又把其他阁臣召集起来开会。
如今朱赓已经从浙江抵达京师,内阁阁臣已经全部就位,有些事情也不好再拖下去了。
“你们三人至今未加殿阁号,我欲向圣上奏请,但不知谁该在前。”赵志皋说。
刚开始在文渊阁上班的朱赓却道:“其实比起我等的殿阁号,朝廷中还有更要紧的人事吧?
我路过苏州时,林九元也问起过,礼部尚书至今仍在空缺,却是为何?”
张位和李春:“.”
一开口就是林九元,如果不是抬头看了眼,还以为这是赵首辅在说话!
赵志皋对朱赓解释说:“关于礼部尚书之任职,先前我奏请直接钦点,但皇上又下旨说让吏部推举。”
礼部尚书虽然是六部尚书,但属性与翰林、大学士这种词臣有点接近,法理上可以由皇帝直接钦点,也可以经由廷推。
而后赵志皋继续说:“但吏部的王天官私下里以揭帖关白内阁,说如今高位词臣各有所用,吏部难以推出人选。
若强行推举,只能越级超擢人选,但这超擢词臣之权又应归于圣上,吏部不敢擅专。”
朱赓叹口气说:“近一年来词臣调度频繁,不敷使用,吏部的为难也是情有可原,林九元也预见到礼部尚书必定难产。”
如今的一线高级词臣里,张位、朱赓、李春已经齐刷刷入阁,于慎行、陈于陛都闪现到别的部当尚书了,黄凤翔主持翰林院工作,沈一贯丁忧,罗万化刚被废了。
至于礼部左侍郎赵用贤,名声差了点,而且是隆庆五年登科,比起如今的一线词臣资历也有所欠缺。
所以吏部也不是完全推脱责任,或者怕得罪人,按照制度规矩,真找不出合适的词臣当礼部尚书。
高级词臣不够用的,除非从二三线词臣里越级提拔,这只能让皇帝来拍板。
赵志皋总觉得朱赓似乎有话想说,而且可能是带来了林九元的最新精神,便主动询问道:“你还有何见解?”
朱赓答道:“我没什么见解,但路过苏州时听林九元说,如果真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妨让阁臣兼职管部礼部尚书。
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可以作为权宜之计,还是林九元这样的年轻人活络啊。”
大明体系里,内阁和六部是分开的,物理意义上的隔绝。
不过在非常时候,也不是没有过大学士兼职尚书的情况,但极其罕见。
赵志皋若有所悟,目光在张位和李春两人身上来回扫视了一圈后,忽然开口道:“那就烦请李富顺多劳了。”
李春差点就跳了起来,脱口而叫道:“凭什么?”
傻子才会想着在国本大劫没解除时,去当这劳什子礼部尚书!兼官也不行!
赵志皋耐心的对李春解释道:“张、朱二君皆是从乡野中直接起复,未必熟悉部务细节。
而你先前本就是礼部右侍郎,正好熟悉礼部部务,一肩挑起礼部最为合适。
吏部那边实在无人可推了,就请你暂且主持一下礼部。
待我奏报了皇上,算是内阁和吏部的共同意见吧。”
朱赓和张位齐齐点头称是,皆道首辅高见。
李春:“.”
怎么就突然把自己逼到了死角,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
若兼了管部尚书,为避免专权嫌疑,就不适合当首辅或者次辅了吧?
张位又半是讽刺半是调侃的对朱赓问道:“你路过苏州时,林九元还说过什么?”
朱赓答道:“恰好申吴门回到苏州,林九元对申吴门说,于理首辅不应该推荐阁臣。
申吴门说,此乃天子所特许,他也莫可奈何。
林九元又说,就算首辅推荐了人选,为防范专权,此人也不应该直接占据首辅或者次辅位置。
不然会导致野心膨胀,内阁无有宁日。最后申吴门默然无语。”
张位:“.”
被前首辅申时行举荐的人选,不就是他自己吗?这意思就是,自己要避嫌不方便当次辅吗?
此时赵志皋也说:“言之有理。”
最后张位愤怒的拍案道:“难道仅凭林九元几句话,就奉为圭臬?”
朱赓便总结道:“林九元说他这些想法,都是站在了为君分忧的角度,只要内阁如实上奏,皇上就会理解的。
不然的话,内阁拖延两三个月,连阁臣次序都定不下来,也选不出礼部尚书,实在太过于无能。
还不如他这个旁观者清的人,看得更明白些!”
赵志皋拿出了首辅的派头,一锤定音说:“不能再拖了!林泰来说过,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当前应该先定一个样式,如果不合适,以后再寻机调整就是。
今日我便具奏,以朱山阴为次辅,李富顺为三辅兼管礼部,张新建为四辅!”
张位无语,刚才赵志皋和朱赓联手坑李春的时候,他没说话。
现在两个浙江佬开始坑他了,把他弄成了位次最后的四辅,但却已经没人帮他说话了。
第669章 平淡终将被打破
赵首辅的相关奏疏送进内宫后,万历皇帝看了有点不太明白,便对司礼监诸太监问道:
“赵志皋说当前没有合适词臣出任礼部尚书,提议由阁臣李春兼管礼部,这是何意?”
大部分司礼监太监一时间也没想明白,最后还是陈矩先琢磨出点门道,进奏道:
“李春乃是王家屏所荐举,由李春兼管礼部,或可使那些希图拥立之功的小臣暂时消停一阵子。”
万历皇帝恍然大悟,赞了一声道:“赵志皋有心了。”
如果朝臣闹国本,礼部尚书属于必须要发声表态的人物,往往就会成为矛盾牺牲品,上一个礼部尚书罗万化就是例子。
而李春本身就是清流势力推进内阁的人,如果让李春兼了礼部尚书,那清流势力就要“投鼠忌器”了。
为了保住李春,在国本问题上就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
而且礼部尚书本身职责比较务虚,比其他各部实权略轻,即便让阁臣兼了礼部,也无法专权。
“甚好,准了!”万历皇帝指着奏疏说。
至于奏疏另外提到的阁臣次序问题,在皇帝眼里更无关紧要,一并准了。
而后诏旨发出,加阁臣朱赓为武英殿大学士,李春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张位为东阁大学士。
不用明说,外面大臣一看这个殿阁称号,就知道朱赓是次辅,李春是三辅,张位是四辅了。
于是李春在骂骂咧咧的被迫当了次主考官后,又骂骂咧咧的被迫去兼官礼部尚书。
谁想兼职这个见鬼的礼部尚书啊,国本问题解决之前,这可是朝廷里的第一大坑职位!
以后谁想干自己就简单了,随便找几个炮灰小角色跳出来闹一闹国本,自己就可能被迫掉坑!
他不认为自己智商差,好歹也是同年里的二甲第一,但自己太年轻了,心眼子没有那帮老头多。
必须要招人!要招几个足够老奸巨猾的门客,给自己当参谋!
时间已经是万历二十年的四月份,当林泰来的最新精神传达到京师,阁臣次序确定,礼部尚书人选确定后,朝廷似乎进入了平稳无大事的阶段。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朝鲜国使团进京朝觐。
其实也不能叫“恰好”了,毕竟年年都有使团,有时候还有两三次。
礼部主客司郎中林大官人还在休假,主客司工作暂时由员外郎钟化民主持。
朝鲜国使团抵京后,钟化民就派主事赵南星前往南会同馆先行交涉,商议本次朝贡程序。
现在这些礼仪性的事务都很简单,反正皇帝也不出来,大家确实省心多了。
比如面君这个重头项目,放在过去,还要专门协调时间、地点、具体程序。
而现在只需要把使臣领到皇极门外,朝着内宫方向叩拜,然后再领到光禄寺吃御宴、拿西瓜就完事了——如果有的话。
赵南星正要去办事,忽然又见兵部派了人过来,让礼部向朝鲜国使团询问“备倭”之事。
前段时间兵部通信司上了“备倭疏”,皇帝留中不发没有定论,正好借此机会向朝鲜国使团咨询一下。
官职越做越小、从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做到礼部主客司主事的赵南星心如死灰,这两年就是一个莫得感情的行尸走肉了。
反正也要去找朝鲜国使团办事,替兵部多问两句话的事无可无不可。
这次朝鲜国使团的正使是尹卓然,三年前他来过一次,还是刚上任的林泰来亲自接待的。
时隔三年,尹正使还能再当一次朝天使,说明他在朝鲜混得不错,所以总能轮到这种肥差。
大体上商议完了行程,赵南星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对尹正使问道:“阁下在东国时,可曾耳闻过倭国入寇之警讯?”
尹正使十分茫然,答道:“从未曾听说。”
赵南星又问道:“但我大明有人说,今春四五月间,倭兵将渡海进犯朝鲜国。”
尹正使似乎想起了什么,稍加回忆后,又答道:“去年时候,倭国丰臣氏曾致书于敝国王上,请求今春从敝国假道入唐。”
所谓假道入唐,字面意义上就是说借道朝鲜去大明。
而后尹正使笑着继续说:“敝国上下将此事看成了笑话,没有理睬不知天高地厚的丰臣氏。
赵主事所说的倭兵进犯敝国之传言,大约就来源于此事。山海相隔,以讹传讹,难免有夸大失实之处。”
赵南星想了想后,又问道:“而后就没有下文了?”
尹正使回应说:“敝国虽小,但也是东之强国,凭海而恃,倭奴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