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633节

  陆光祖深思熟虑过后,指示道:“越到这时越要沉住气,我们不能太过于张扬。

  我们该做的就是十六个字——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

  众人道:“此言大善!”

  毕竟“敌人”是“自爆”了,他们顺水推舟就行,不需要再多做什么。

  在众多官员串联的时候,本该成为一个中心人物的四辅赵志皋却独自坐在自家堂中。

  这位被认为即将上位次辅的好运老头,家里却跟自爆的申首辅一样冷清。

  并非是没人来赵府拜访会见,而是全都被赵志皋拒绝了。

  赵老头觉得,自己暂时不需要这些愚昧无知的虾兵蟹将来凑热闹。

  如今在京城里,没几个人知道真相。

  更妙的是,没人知道自己已经看破了真相,这就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赵老头还还觉得,自己脑子空前冷静,很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玄妙感觉。

  难道林九元遇到事情时,就是这种状态?难道自己无意中,学会请林九元之神灵附身了?

  抬头便见著名文艺评论家、兰溪县小老乡胡应麟兴冲冲的从外面赶了回来。

  明年京城大比,胡应麟这次进京赶考,就寄宿在赵府。

  “外面别人都在互相奔走,老前辈为何如此淡定?”胡应麟诧异的问道。

  赵老头笑了笑,答道:“你只管备考即可,不要管外面那些闲事。”

  其实赵志皋也不完全是闲坐发呆,他在等一个中书舍人,一个在政治中无足轻重的内阁中书舍人,一个靠捐钱才成为中书舍人的卑微小人物。

  打发走胡应麟后,又等到将近半夜,便有内阁中书舍人黄正宾被请到赵府,但却是从侧门悄悄进来的。

  黄舍人感到很荣幸,他是第一次被大人物重视,第一次被大人物这样重视。

  哪怕在内阁中书舍人这个政治底层生态圈里,他都是最底层的那个。

  别人大都是靠恩荫进来的,父祖叔伯大都是阁老、尚书侍郎、公侯之类的,而他是靠捐纳,绝对的被鄙视对象。

  如今却在这样关键时刻,被未来次辅请到家里,委实受宠若惊。

  虽然在上层官员眼里,赵志皋是个老混子,但在下层人物眼里仍然是大人物。

  此时赵四阁老摆出礼贤下士的风范,请黄正宾落了座,叙话说:

  “我记得,你是前几年经过当时次辅许国援引,添注为内阁中书舍人的?那时我还在吏部。”

  黄正宾谨慎的答道:“确实如此。”

  他和许国乃是徽州同乡,当年做生意挣了点钱后,便动了做官的想法。

  然后他走了许国的后门,通过捐纳途径,成为内阁中书舍人。

  只是没想到,还是被各种看不起,官场内部的鄙视链竟然比民间还要严重。

  尤其是靠山许国被罢官后,他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赵志皋又道:“听说你多有怨世之言,时常因为靠财货做官为耻,又时常因为不能扬名于当世而介怀?”

  黄正宾感觉自己已经被看穿了,不知该说什么,便行礼道:“请阁老指点!”

  赵志皋就顺势说:“申首辅如今爆出丑闻,你第一个去弹劾、揭发他,岂不正当其时?

  你就在内阁做事,肯定比那些御史掌握更多事迹,所以你的力度和声望肯定比那些御史更大。

  到时候,人人都会称赞你匡扶正义,负有气节。顺便还能为你那被排斥的同乡许阁老出口气,何乐而不为?”

  黄正宾经过指点后,顿时豁然开朗,感激不尽的告辞。

  从另一方面想,大概这也是未来次辅准备在内阁培植亲信,而没有靠山的自己被挑中了。

  赵志皋目送黄舍人离去,却像是看一个死人。

  没有人能猜到,自我催眠为九元真仙上身的内阁吉祥物还想干什么。

第654章 无聊有什么不好?

  及到次日,平常在会极门坐镇的文书房内少监孙永消失了,换了一个来头更大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

  除了临时接管文书房,还兼有查案之权的陈太监对左右问道:“将密疏错送到六科的人在哪里?”

  旁边一个长随答道:“此人昨夜畏罪自尽了。”

  陈太监有点浮夸的大怒道:“尚未受审就胆敢自尽,这是欺君之罪!”

  这时候,天色亮了,宫门已经打开。陆陆续续有人进入内廷办公,或者是到会极门投递奏疏。

  陈太监便暂时将注意力放在收取奏疏上,昨天爆了大瓜,今天少不了还有热闹。

  内阁中书舍人黄正宾第一个将奏疏呈上来,并且表示弹劾揭发首辅申时行。

  看着黄正宾,自认已经充分做好心理准备的陈太监还是被惊讶到了。

  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要跳出来刷存在了,区区一个中书舍人居然也敢“倒反天罡”?

  要知道,内阁中书舍人虽然名义上是七品,其实性质只相当于为阁老服务的“吏员”

  更关键的是,内阁中书舍人与文官体系根本不互通,不允许升迁为其他文官,由此可见内阁中书舍人实际政治地位之卑下。

  所以在很多人认知里,内阁中书舍人并不被视为正经文官,属于杂流。

  如果不是太祖高皇帝允许军民上书,只怕中书舍人连上奏疏弹劾阁老的权利都没有。

  在陈太监印象里,这可能是第一次有中书舍人弹劾阁老,也算是大明新纪录了。

  只能说,有些读书人为了成名,真是疯了。

  不过在黄正宾之后,情况就比较正常了,若干言官跑过来呈交弹章。

  有弹劾申时行的,有弹劾王锡爵的,有一起弹劾的,还有弹劾赵志皋的,不出意外的群魔乱舞。

  陈太监和孙永这个纯粹搬运工不同,他是有资格翻看奏疏的人。

  但是看过言官们的奏疏后,陈太监不知道应该说他们“稳重”还是“怂”,弹劾的都很克制。

  不过也可以理解,估计这帮人担心言辞过于激烈会触怒天子,和申时行等人一起殉葬。

  根据皇帝的指示,陈太监将今日弹章全部下部院议论。

  在所有弹章里,中书舍人黄正宾终究还是成了最靓的仔,风头力压所有言官。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黄舍人的身份原因,连见多识广的陈太监都能震惊,更不要说别人了。

  再说这次密疏外泄事故,不能完全排除有内阁中书舍人“失误”了。

  而黄正宾也是中书舍人,这时候跳了出来,怎能不让人多想?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其次就是弹章内容,黄舍人完爆了一帮子言官。

  言官们的弹章大都是大骂申时行或者王锡爵表里不一、首鼠两端、逢迎媚上等等,多是老生常谈的套话,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而黄舍人不但是弹劾,还是检举!他的弹章曝光了很多小内幕,指责申首辅在内阁排挤和陷害同僚,这些都是外人很难见到的新鲜东西!

  于是黄舍人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京师官场最知名的人物,尤其受到了清流党人的热烈欢迎。

  因为害怕引火烧身或者过犹不及,所以清流党人保持了相对克制,以稳妥取胜,免得被走投无路的申时行、王锡爵拉着殉葬。

  但是在客观上,仍然需要有人站出对申时行给予沉重一击,彻底扒下申时行的脸皮。

  黄正宾的弹章就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等于是给申时行的棺材板砸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清流势力与首辅申时行已经战了六七年,如今终于凭借天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过黄正宾的行为激怒了阁老赵志皋,如今赵阁老不再是混子,而是内阁临时二把手。

  赵阁老直接将黄正宾罢免,从内阁清除了出去。

  但是黄正宾没有丝毫落寞,转眼间又被几名御史邀请到都察院进行参观和交流,被尊称为“义士”,在官场红极一时。

  随即赵志皋又受到了一波舆论抨击,被弹劾堵塞言路、排除异己。

  此后赵志皋在文渊阁再次大骂王家屏,指责王家屏先串通中书舍人驱赶了首辅、次辅;如今又发动攻讦驱赶四辅,妄图在内阁一人专权!

  时局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八卦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但对于坐镇会极门的陈太监来说,这日子非常枯燥和无聊。

  因为除了皇帝之外,只有他是最明白真相的人。既然知道了谜底,再看悬疑剧又有什么意思?

  别人眼里的精彩八卦,在陈太监看来,都像是跳梁小丑,这就是握有真相的优越感。

  他在会极门坐镇,说白了就是装模作样,代表皇帝假装重视。

  假装也要像那么回事,所以再无聊也不能走,要一直耗到最终结局。

  今天陈太监又让人加了俩火盆,天气越来越寒冷了,会极门廊房这里真的不暖和,只希望这无聊的日子早些结束吧。

  忽然长随在门外叫道:“有锦衣卫官紧急求见爷爷!一定要当面说话!”

  陈太监能猜出,大概是宫外出了什么事情,便让锦衣卫官进来。

  然后就听到那锦衣卫官急声禀报说:“今日在长安右门外的街道上,出现了大字揭帖!”

  陈太监轻笑道:“这种揭帖不是每天都有的么?也值当紧急见我?”

  那锦衣卫官立刻又说:“可是揭帖上说,首辅次辅两封密疏外泄,乃是天子有意为之!还列出了几点原因!”

  卧槽!正烤火的陈太监心神不稳,差点一头栽进火盆里,他仿佛在冬日听到了震雷声!

  一共就三个人明确知道,其中还有一个已经自尽了!

  那么到底是谁踏马的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把真相捅出去的?

  这种无中生有、凭空造物的行为,怎么像是林泰来的风格?但林泰来明明远在两千多里外的苏州啊!

  只恨自己为什么这么贱,天天念叨日子太无聊,这下真不无聊了!

  无聊有什么不好?平平淡淡才是福!

第655章 君臣之道

  “张挂揭帖的人是谁?”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抱着侥幸心理,对锦衣卫官怒吼道。

  之所以说是侥幸心理,那是因为在长安右门外的街道上,张挂大字揭帖的现象太多了,大都不会引起注意。

  等别人看完揭帖内容,那张挂揭帖的人早就跑没影了。

  随即陈太监又补充了一句:“或者有没有人看到,张挂揭帖的人是什么模样?”

  锦衣卫官却出乎意料的答道:“那人没走,倒是被抓住了。”

  陈太监大喜:“什么身份?”

  锦衣卫官苦恼的说:“那人就是个不识字的力工,有人在路上出钱让他张挂揭帖,他就照着做了。”

  陈太监:“.”

  所以想要找到是谁发的揭帖,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首节 上一节 633/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