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584节

  翰林院、吏部、礼部、兵部,正当所有偷窥者都以为,林泰来终于完成今日窜访,应该要回家的时候,却又见林泰来跨进了太仆寺的大门。

  别看太仆寺似乎是个很低调的衙门,但却是最京师最有钱的衙门,传说里现在太仆寺存银比总是亏空哭穷的户部太仓还多。

  太仆寺是负责马政的衙门,早年间以实物为主,但后来马政也货币化了,太仆寺的主要职责就成了征收和保管马价银。

  每年征收几十万两马价银,用不掉就存着,几十年积累下来,据说在太仆寺的老库里有大几百万两压库家底。

  若查看这个时代的资料,经常可以看到从太仆寺支取银子运往某军镇的信息,数量往往都是以十万两为单位。

  而相比之下,户部虽然收入多,但开支也巨大,而且还越来越大。

  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户部尚书对林泰来泄密说,户部太仓老库的压库银只剩一百七十万两了

  林泰来认为,自己作为陕西行太仆寺少卿,既然回了京师,就该到太仆寺走动走动。

  就像是对待有钱亲戚,多走动没坏处。

  迈进太仆寺正堂,林泰来看了眼太仆寺主官的面貌后,诧异的问道:“换人了?老常呢?”

  去年赶赴西北之前,因为军费问题,林泰来和太仆寺打过交道,记得当时太仆寺卿是一个叫常居敬的中年官员。

  林泰来对这人观感还不错,亲热的称之为老常。

  而现在的太仆寺卿换成了一个严肃的老头子,回答说:“常太仆已经升为浙江巡抚了!本官艾穆,接任太仆寺卿。”

  按照这时代的社交规矩,不认识的官员见了面,都要互相盘盘道,主要是问问家乡和科名。

  林泰来感觉自己完全不用自我介绍,谁不知道九元真仙啊?

  于是便直接说:“我奉旨筹建通信司,感觉通信司和太仆寺今后有诸多可以合作之处。”

  林泰来也不是信口胡咧咧,他真有这个合作想法。

  首先,太仆寺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很多,全国有很多“行太仆寺”,与通信司需要在外地设置站点的情况很契合。

  其次,通信司要打出外贸的幌子,而太仆寺主管马价银支出,马价银主要任务是买马,与北地边市最大贸易商品马匹息息相关。

  第三,太仆寺有钱。

  但是现任这位太仆寺卿艾穆听了后,毫不客气的说:

  “不要以为他人看不出来,你这等祸国之人休想侵夺或者吞并太仆寺之权钱!”

  林泰来:“.”

  什么叫话不投机?这就是了!

  于是林泰来转身就走,来到隔壁左堂,拜访太仆寺少卿赵卿。

  察言观色一番后,林泰来发现赵卿对待自己的态度比较热情。

  便直言不讳的对赵卿问道:“你们正堂那个姓艾的老头是什么来历?”

  赵卿果然非常积极的回答说:“艾太仆乃是嘉靖四十年的举人出身”

  “只是举人?”林泰来有点意外。

  众所周知,在大明中后期,能以举人身居高位者,无不是狠角色,比如海瑞。

  赵卿知道林泰来想了解什么,介绍说:“艾太仆入仕时在北直隶当教官,讲学于书院,赵南星出自他门下。”

  卧槽!林泰来立刻懂了,就凭这关系,就凭他能以举人功名当上太仆寺卿,妥妥的清流党人!

  这清流党人真是杀不绝!每每自己稍微不在京师一段时间,就总能冒出几个新上位的清流党人!

  他就不信了!看看今后到底是自己的刀快,还是清流韭菜长得快!

  赵卿又详实的介绍说:“后来艾太仆调入国子监任教官,与当时同在国子监为官的王锡爵相善。

  张居正夺情时,他上疏直言被责八十杖,用门板抬出后谪戍西北,当时也名震天下。”

  林泰来只能说,艾老头当年这八十杖挨得真值。

  在万历十一年以后,得罪过张居正就是最硬的政治资本,尤其是挨过打的。

  “不必再说了!”林泰来主动打断了赵卿,“回头让艾老头滚蛋,你升太仆寺卿,我调为太仆寺少卿,就这么说定了!”

  赵卿:“.”

  虽然他确实躺好了,但九元公你的姿势是不是有点粗暴?

  哎,他这样一个出身军卫小百户家庭的人,在士林真没什么人脉,有机会就必须要抓住。

  从太仆寺出来,林泰来终于没有再继续窜访其他衙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家。

  昨晚林泰来还接见了更新社的社员,但今晚就彻底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了。

  无论阁老、尚书、侍郎,所有邀请全部谢绝。

  只有一个身形也颇为强壮的四品官员竟敢硬闯林府,成为当晚的最大新闻。

  但更令所有人震惊的是,此人居然还成功了,逼得林九元到大门接客。

  这位只比林九元矮一头的中年官员拍着林泰来的肩膀,一口一个小老弟。

  “淡了,感情大抵是淡了。”中年官员的脸上饱含沧桑,仿佛已经看穿了人情世故。

  “小老弟现在是九元真仙了,我这种连诗词都写不明白的庸人,终究是被嫌弃了。

  也是我多此一举了,或许我今晚本就不该来。大门就在这里,不给我开门,我又能怎样?”

  王之都,原苏州浒墅关税使、苏州新兴社团势力林泰来的强力保护伞。

  不但给林泰来提供了关吏身份,庇护林泰来安全度过发展前期。

  还委托林泰来新设、经营木渎分关,为林泰来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被迫调往“偏僻”还离家远的九江关,为林泰来与湖广粮商袁家的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

  再后来,偶然立下抓捕逃窜反贼的军功,不情不愿的就地升为九江知府兼兵备道副使,继续为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

  今晚,这位林泰来的前保护伞出现在了林府大门外,迫使林泰来接客。

  坐在林府书房里,王之都瞥着林泰来,阴阳怪气的说:“林府门槛如今这么高了?连我都进不来了?”

  林府门客顾秉谦非常及时的冲了出来,躬身对王之都谢罪道:

  “都是在下的过错!在下到东家身边时日尚短,对故人不能尽都识得,故而有眼不识泰山!”

  林泰来解释道:“也不全是顾先生的错,我吩咐过,今晚访客一概挡之门外,没想到你会过来。

  而且我实在太忙了,确实没有见客的心思。”

  王之都只当是托词,很耿直的说:“如今你大胜而归,还有什么可忙的?”

  林泰来指着桌案上半尺高的稿纸,“看到没有,这都是我准备上的奏疏底稿。”

  王之都:“.”

  半尺高的底稿?林九元你这是准备写一份大明两京十三省六部施政总纲吗?

  林泰来反问道:“怎么?你不相信我?眼下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王之都不信,示意林泰来接着编。

  林泰来便滔滔不绝的说:“在翰林院,我要发起反清流党人渗透大整风;我要将孙继皋这个庶吉士教习废掉,考虑庶吉士教习的新人选;我还要考虑,怎么警告掌院陈学士。

  在兵部,我要组建通信司,各方面事务更是千头万绪,连选址都要费尽心思。

  在礼部,我要牵头筹备献俘典礼,需要协调太常寺、鸿胪寺、教坊司、锦衣卫。

  在科道,先前有八名言官弹劾过我,我要想办法教训他们!

  我还要收拾陆光祖、宋纁、孙丕扬三位部院大臣,争取拉一个人下马,彻底阻止清流党人的反扑。

  我还要研究太仆寺的未来工作,安排能力更强的人主持太仆寺工作。

  以上这些,只是我半个月之内的最优先工作项目而已,其他就更说不完了。”

  王之都:“.”

  大意了!没有闪!被小老弟骑脸了!

  耿直的王之都不想配合昔日小老弟的装逼,岔开话题,故作愤慨的说:

  “六年了,认识你整整六年了,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你打工,从来没有做过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林泰来好奇的问:“你想做什么?”

  王之都说:“我更喜欢北方气候饮食,要么做京官,要么离家近!不想再去潮湿的南方!”

  林泰来纳闷的说:“这点要求,你找你二兄王司徒,或者侄儿文选司员外郎王象蒙,就能办了啊,在我这里嚷嚷什么?”

  王之都郁闷的说:“他们都说,方向由你来把握。”

  林泰来点了点头,“明白了!我这次一定根据你的要求,为你量身定选官职!”

  王之都便告辞说:“有你这话就知足了,既然你如此忙碌,就先不打扰了,得闲喝酒!”

  走之前,王之都又看了眼那半尺高的奏疏底稿。

  联想起林泰来刚才要做的那些事情,再看这些奏疏,就像是看到了一大堆炸药。

  这些奏疏上了后,只怕朝堂立刻就乱成一锅粥!

  昔日小老弟才进入朝堂二年,严格来说还是新人,就想把整个朝堂都整顿一遍?

第607章 都在开会

  次日早晨,司礼监文书房内少监孙永站在会极门的门廊下,抬头看着天空。

  今日天气十分晴朗,似乎已经有了几分秋高气爽的气象,是个好日子。

  当然孙公公站在这里的任务并不是为了观察天象,而是代表皇帝和司礼监收取大臣的奏疏。

  然后大部分奏疏都先扔到内阁,也有少部分特别敏感的拿到司礼监去。

  孙公公这份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过一道手,看似多余,但却具有必不可少的程序意义。

  因为他代表皇权接受奏疏,然后代表皇权把奏疏发给内阁票拟。

  如果没有孙公公这道程序,让奏疏直接给内阁,岂不就成了大臣直接给内阁进奏?

  每天通政司都会把中外奏疏集中起来送到会极门,也有大臣亲自到会极门投递奏疏的情况。

  一个长随轻轻碰了碰正在研究天象的孙公公,提醒道:“林九元来了!”

  孙公公打了个激灵,立刻警惕的看向从午门缓步走过来的林泰来。

  林泰来又不是在内廷当值的大臣,他到这里的唯一目的,肯定是投奏疏。

  这样人的奏疏肯定是要给予最高等级的关注,容不得半点疏忽。

  林泰来打了个招呼,把手里的奏疏向前递了递,“孙公公早!这是我今天要呈进的奏疏!”

  孙永注视着林泰来的奏疏,脸皮直抽抽。

  这些奏疏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份,反正有半尺高

  谁家好人单次呈递奏疏高达半尺的?

  孙公公试探着说:“太祖高皇帝谕示过,奏疏须当直白切要,不许浮文堆砌。”

首节 上一节 584/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