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话,其他大臣就能被他们所裹挟,在名义上必须站在他们那边,至少不能与他们作对。
与此同时,只有树立起了一个明确的敌方靶标,才能借着激烈反对的动作,在同仇敌忾的氛围下,不断炒高热点、鼓动人心,凝聚同道,壮大势力!
这也切合圣人“生于忧患”之道,争国本就是他们制造出的“忧患”!
反过来也可以想,如果不这样做,他们那些人拿什么去凝聚和巩固己方势力?
就算不争国本,他们也会寻找另一个标靶作为敌人,并且将这个标靶热度炒作到不亚于争国本!
所以争国本此事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本质,而是新兴势力想崛起夺权所发生的必须。”
万历皇帝愣住了,他只是让林泰来随便说说,没想到听了这么一番似乎很深刻的话。
有些地方听懂了,有些地方半懂不懂,还需要反复琢磨。
而后万历皇帝再次问道:“你真的不想去锦衣卫掌事?”
林泰来:“.”
他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尽力表现还是应该中庸了?
还是只能委婉的答道:“臣在翰林院任职,一样是侍从顾问之臣,何必拘泥于锦衣卫之亲军名分!”
万历皇帝很可惜摇了摇头,挥挥手说:“无事就退下吧!”
半天没有存在感的首辅重重的咳嗽了几声,表示一下自己还在!
皇上你把自己这首辅留下,就是为了在边上吃灰吗?
等林泰来从殿里退出后,万历皇帝终于光顾申首辅了,“申先生也想想,真没法子让林泰来出任卫帅么?”
申时行:“.”
叫自己堂堂一个首辅过来密谈,难道就是为了这?
如果是公开场合,作为文臣代表的申时行绝对要反对皇帝这种想法。
但在私底下,该糊弄还是要糊弄,不必过于和皇帝较真。
所以申时行想了想后,糊弄事一样奏道:“林泰来行事激进,手段暴烈,总有众怒难犯的一天,故而还请陛下耐心等待。
若林泰来真到了无法容身的地步,陛下就可以顺势撤了林泰来现有官职,然后将他转到武职去锦衣卫。”
万历皇帝却信以为真了,点头道:“申先生言之有理,林泰来不过二十出头,朕能等得起。”
第485章 京城画贵
原本历史上,长达十多年的国本之争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件。
这里面不只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还夹杂着大臣之间党争、君臣之间权力博弈、情绪发泄、投机等多种成分。
在激烈的情绪对抗下,任何变通办法都无法实施,导致争斗迁延日久,一直拖了十多年才有结果。
这十来年的大明很“奇葩”,一边在朝堂上进行激烈的国本之争,一边同时还打了万历三大征。
不得不说,张居正给大明留的家底还挺厚实的。
在原则上,林泰来是不打算深度参与国本之争。
站在那边都没好处,他只想浑水摸鱼,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并依靠自己最大的才能,做好外交方面的本职工作。
这次短暂的朝会过后,对很多清流势力人物而言,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比如牺牲自我、给皇帝献《金瓶梅》何倬大晚上失眠了,跑到了同乡宋纁家里诉苦。
宋纁三年前与王司徒争夺户部尚书位置失败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当了工部尚书,这些年一直很低调。
宋尚书对何倬叹道:“你这样牺牲自己,只是为了将《金瓶梅》禁掉,值得吗?”
何倬无奈的说:“不然还能怎么办?若不如此,其他四人也难以保全啊。”
宋尚书有点庆幸,不只是为自己,还为四阁老王家屏、刑部尚书陆光祖、大理寺卿孙鑨等人。
顾宪成走之前建议说,三品以上同道尽量避免亲自下场撕逼,以保全根基元气。
幸亏这次都听了,不然后果还真不好说。
但是顾宪成所说的另一条策略——用一个炮灰挑事,然后其他人假装奋力抢救,却失败了。
不但策略失败,还搭上了何倬和雒于仁,虽然他们目前仍然健在,但在政治上已经死亡了。
另外与林泰来对过线的御史钱一本、都给事中王三余也是处境不妙,肯定要因为“言行不当、徇私废公”被穷追。
作为没有亲自下场的局外人,宋纁看的还是比较明白:
“如果雒于仁的奏疏不连带林泰来,也许结果就不会这样.不过现在再说这些也无用了。”
何倬又道:“我和雒于仁打算过阵子就辞官,以后纵情山林之间。”
这是第几个了?宋尚书虽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糊涂,但确实感觉已经数不清了。
三年间,陨落的同道已经有方万山、辛自修、蔡时鼎、李世达、李涞、石崑玉、许收钱、崔景荣、陈泰来好像还有漏的。
一個两个的或许还不用太在意,但这数目多了后就让人触目惊心!
这才只是三年而已,再这样下去,只怕同道新人的补充培养速度完全赶不上消耗速度了!
想到这里时,宋尚书蓦然惊醒,他们已经发展了十来年、规模不小的清流势力竟然开始面临着生存危机了!
只是面对一个林泰来而已,真是岂有此理!
何倬又说:“我等庸才不足惜,但这次能否将钱一本保住?”
“有点难。”宋纁实话实说。
按照传统玩法,应该是先有一群科道上疏抢救,炒出热点,然后大佬居中协调。
但眼下这个形势,己方又遭重创士气低落,聚集人手不太容易。
而且己方很多人都已经亮过相了,再次聚集联手,难免有仗势胡闹的感觉,很败路人缘。
宋纁继续说:“王三余还好,没说几句话,只是钱一本.于今之计,还是及时止损。
让钱一本自求多福吧,总不能为了一本《金瓶梅》继续搭人进去了。”
何倬为人还是比较热血仗义的,“若只是自求多福,未免让人寒心。”
宋纁答道:“钱一本的事情并不严重,只是在对线时被抓住了偏私的把柄而已。
他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调出京师,过两三年,等事情淡化了,再重新把他调回来就是,这是目前最合适的方案。”
“只能如此了,就让钱一本力图自保吧。”何倬虽然还想帮帮同道,但也无能为力。
如果顶层的大佬不肯出面协调,再努力也是无用功。
临别的时候,何倬对宋纁说:“我有一种感觉,林泰来并不像任何我们所知道传统奸臣。”
宋尚书疑惑不解,“什么叫不像?因为更跋扈、更嚣张、更能打?”
何倬解释说:“我也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我的意思,但我可以打一个比方。
传统的奸臣好比路边揽客的忘八,高喊着‘陛下来玩啊’之类的话。
而林泰来则能一本正经的说,陛下你最近操劳政务,过于疲倦有伤龙体,应该适当娱乐了。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我想表述出来的意思。”
正在家里回味第一次廷议和第一次朝会的林泰来,也被人骚扰了。
骚扰他的人,乃是同窗同年、出自东山王家、拒绝了去礼部当主事的王禹声。
“我今天来,就是要告诉你,我在都察院快呆不下去了。”王禹声生无可恋的说。
中了进士后,王禹声一直在都察院观政实习。
林泰来反问道:“你在都察院呆不下去,与我来说什么?我给过你机会,你拒绝了。”
王禹声答道:“本来在都察院观政也没什么,但是最近.
你也知道,科道是那些自诩清流势力的最大窝点,都察院里这种言官非常多。
最近你又捅了这帮马蜂窝,而大家又都知道我和伱的关系。
如今的我在都察院里面,能好受么?只是那几十道不善的眼神,就能让我这个无职无权的后辈新人坐立难安!”
林泰来很鄙视的说:“他们又不能把你吃了,如果连这都熬不住,那还做什么官?”
王禹声无奈的说:“我可以熬,但在我观政期结束之前,你是否可以稍微收敛那么一点点?”
“真没志气。”林泰来继续鄙视:“如若是我,就趁机碰瓷,拉一两个老人下马,位置不就腾出来了?不就可以直接上位了?”
王禹声:“.”
咱是主流官员,和林九元你这种非主流官员没法比。
这时候,林府门丁来禀报说:“有位叫吴正志的人,自称是坐馆的同年,在门外候见。”
王禹声疑惑的说:“吴正志不是因为随便诋毁你,被你从庶吉士里赶出去的那位么?
他怎么会主动来拜访你?你们私下里勾搭上了?需要我回避么?”
“我亦不知。”林泰来也很疑惑,“先见过再说。
毕竟名义上都是同年,如果把同年拒之门外,影响士林风评啊。”
王禹声挺惊奇的,力行霸道、以武入道的林九元居然还会在意所谓的士林风评?
过了一会儿,就看到吴正志被领进了书房。
他对林泰来行了个礼,祈求说:“请林九元放过钱一本钱前辈!”
林泰来稍感意外,之前他猜测过,吴正志可能是登门求饶来的;但没想到,吴正志居然是替钱一本求饶。
钱一本就是在廷审雒于仁时,就“宣府二万两银子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点名林泰来并对线的那位御史。
如今被林泰来扣上了“滥用言官职权,故意偏袒私人”的帽子,随时会被发落。
又想了想吴正志、钱一本他们之间的关系,林泰来也有点明白了。
钱一本是未来的东林八君子之一,而吴正志也是顾宪成圈子里的后辈。
所以吴正志帮前辈钱一本出面求情,从情理上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林泰来很敏感的问道:“你有什么份量,能帮钱一本来讨饶?”
你连自己都保不住,还帮前辈求情,你以为你是谁啊?
你又能拿出什么条件,来打动别人?
金钱?他林泰来不缺小钱,大钱你也给不了!
美女?他林泰来也不是没见识过的,不会在这方面放弃原则!
权势?在朝廷,他林泰来后面有首辅和户部尚书;在苏州老家,林府就是二朝廷!
吴正志咬牙道:“我家藏有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愿赠送给你!”
林泰来:“.”
人活着不能只知道追求金钱、美女、权势,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是时候提高一下艺术素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