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杀千刀的,当的什么瘟官!三年被姓林的恶贼砸了两次门,你这当家的屁也不敢放一个!”
史拾遗被勾起了某些不好的回忆,三年前林泰来上京考武状元那次,当时为了帮宋纁争夺户部尚书,他史孟麟弹劾了王之垣,导致被林泰来砸过一次门了。
悍妇的输出还在继续:“姓林的恶贼已经上门数次,日子没法过了!你这废物点心就不能发狠上告,把他送进天牢吃牢饭么!”
“不可如此!”史拾遗坚定的说:“要忍耐!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听说过没有?”
现在用暴力罪名把林泰来送进去,只是吃几天牢饭而已,反而让林泰来躲过了殿试;
但忍到林泰来上了殿试,或者林泰来不敢参加殿试,他们就能把林泰来运作成欺君大罪!判刑至少是充军流放!
在这個节骨眼上,必须要有战术定力!不能自乱阵脚!
忍耐不是软弱,而是更高深的智慧。
夜晚在床上安抚了自家悍妇后,进入贤者时间的史拾遗默念起前朝高僧语录。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天你且看他。”
另外几家和史拾遗家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挨了砸门、打人、题词这一键三连套餐。
而且五家题词都是水调歌头词牌,风格明显也一致,组成了《水调歌头·春日五首》。
这很有林大官人的艺术风格,发表诗词喜欢成组成套。
住在西城的官员和居民们就这样瞠目结舌的看着林泰来肆虐西城,仿佛三年前历史重现。
而且很诡异的是,林泰来在光天化日之下连续作案,又打又砸就差一个抢,却无人发声,连受害者都息事宁人、一声不吭。
有司也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全当没有这回事!
那个叫魏四的小混混站在人群里,看着公然砸门打人却无人制裁的林会元,不禁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但是所有官场中人都能感受到,被以礼部尚书沈鲤为代表的清流势力极力压抑的熊熊怒火!
这些怒火必将在一个合适时机,狂猛的喷发出来,彻底撕碎最可恨的敌人!
至于其他要参加殿试的人,虽然也有忐忑不安的关系户,但还能勉强镇定,不像林会元这般焦躁。
毕竟殿试不淘汰人乃是几百年流传的规矩,只要不像林会元那样被集火,不被直接卷进去,问题应该不大。
就这样在一片兵荒马乱中,三月十五日到了。
准进士们在长安左门外集合,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列队进入皇城,然后就是宫城。
自穿越以来,这是林泰来第一次看到主殿。
先后穿过了后世被改为天安门的承天门、端门、午门、东角门,来到了皇极殿前方的大广场上。
这是宫城主殿,原本叫奉天殿,嘉靖朝重修后改名为皇极殿,后世叫太和殿。
其他同行考生无不震撼于宫阙的壮丽和威严,而林大官人则淡定得多,熟悉的像是个上朝多年的老油条。
在正常情况下,在殿试时皇帝应该象征性的亮个相,表示这是天子取士。
但林泰来碰上的是已经开始不正常的万历皇帝,所以今天就别想看到皇帝了。
这次殿试被准许在皇极殿里举行,考生们一人一张桌案。反正又不淘汰人,也不在乎互相隔开距离避免舞弊了。
当林泰来找到自己的考案后,发现自己又被礼部坑了。
他的位置在大殿最深处,光线很暗,写字比正常费劲很多。
会试位置靠近茅厕,殿试位置光线昏暗.对此林大官人默念几句“莫欺少年穷”。
等功名到手后,一定要把负责安排考试位置的礼部主事安排一遍!
与会试相比,殿试真称得上又短又小。
在会试仅仅第一场,就要写七篇八股文,而殿试只需要写一篇策文,耗时最多一个白天。
虽然殿试策文最高纪录是日写万字,也有人说七千字,但正常人也就是写两三千字,比起会试写作压力真不算大。
当然这次殿试比较特殊,加试了一篇八股文,而且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就是这篇八股文。
等所有考生归位后,皇帝钦定的八股文题目就发了出来,是《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节》,出自《论语》。
写命题作文肯定要先审题,“一节”的意思是题目不只有这句,《论语》原文这句的后面一大段都是题目。
林泰来默想原文,“放于利而行,多怨”后面是“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再后面还有更著名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
所以文章需要写的主旨就出来了,就是在治国层面上,围绕利和义、礼而写,很经典的内容。
林泰来感觉,万历皇帝出这种题,简直太符合皇帝本人的脾性了。可能这位皇帝一辈子都在琢磨利、义、礼这三个字。
八股文命题写作不是放飞自我写爽文,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等到下午时候,林泰来就把这篇八股文以及另一篇不重要的策文题目都写完了。
交了卷后,从东角门离开了皇极殿广场,然后出宫。
作为考生,该做的都已经结束,后面的结果就看大佬们如何了。
在晚上和友人聚会的时候,金士衡问道:“今日答题如何?有没有希望大圆满?”
最近在谈话中,朋友们一直用“大圆满”来指代再拿一个状元。
“尽人力而听天命,命里若无不强求。”林泰来不太有把握的答道。
金士衡又问道:“难道你没有找申相疏通?”
林大官人很通透的说:“这次申相只怕是中立的,可以理解。”
对申时行来说,在目前这种舆论风暴下,林泰来平平安安得一个进士功名就是最好结果,没必要冒着巨大风险再去强求状元。
况且这次皇帝亲自插手,天威莫测之下,申时行也不敢太过于主动的做手脚。
为了虚名万一惹得皇帝生气,连首辅带林泰来一起迁怒,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林泰来这次真不指望申时行帮自己,他也不希望申时行丢了首辅。
“难道就这样算了?”金士衡似乎比林泰来还不甘心。
如果没有强力人物的强力支持,在三百多精英里夺取状元,概率极其渺茫。
可是面对触手可及的九元神迹,不再努力一下吗?
“不然还能如何?”林泰来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抱起美人就往屋里走,可能是需要发泄一下郁闷。
殿试当夜,试卷被弥封后锁在内阁里面。
而十几个读卷官则在锦衣卫监视下,住宿于礼部,禁止与外界接触。
及到次日,以内阁大学士为首的十几位读卷官们集体来到内阁,开始看殿试的试卷。
按照规定,有两天看卷时间,期间试卷会分为十几桌,各人轮换着到各桌看试卷,并给试卷评等。
当然以上是正常情况,有话语权的大佬可以单独力荐某份试卷并说服别人。
这次不愧为史上最严殿试,各位读卷官确实也不知道每份试卷的名字,只能看到编号,感觉就像开盲盒。
故而众位大佬只能凭借试卷的文风和内容思想,进行粗糙的判断。如果没有点文字基本功和敏感性,还真不好干。
因为当前的紧张舆论形势,看卷现场的气氛很压抑,各位大佬都不怎么说话,完全没有欢声笑语。
尤其是礼部尚书沈鲤,脸上没有半点表情,浑身上下弥漫着生人勿近的锐利气势,仿佛谁碰谁死!
流水线一般作业,所有被评完的试卷会送到首辅案上,进行最后的汇总。
这个看卷过程差不多要持续两天,而到了第三天就是出最后结果的时间了。
三百多份试卷里,连八股文都写不利索的,就有十几份,被沈尚书冷笑着封存了起来。
等到拆卷时,再从中找出林泰来的试卷,然后单独呈给皇帝。
然后就是殿试看卷最重要的工作——选出最优秀的三份试卷作为前三名,进呈给皇帝御览。
并由皇帝钦定这三份试卷的具体名次,状元、榜眼、探花就是这么来的。
众大佬先是选出两份好评最多的试卷,但是关于最后一份入选试卷,不可避免的、如同宿命般的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第427章 有点费大臣
礼部沈尚书用手按着第六十六号试卷,掷地有声的说:“必须是这份!”
众人又仔细传看了一下第六十六号试卷,便看出了一些关键句子。
“心欲利而口不言利,名为让而实不能让!”
“执政智取术驭,实有与人争利之私!”
“故富强虽著有成书,其弊即在于言利异学,和光同尘!”
“清净不足以治国,其说实误于无为!”
站在这里看试卷的,都是大学士、九卿、翰林学士级别的人物,对文字敏感性已经炉火纯青。
看完这文章之后,众人只觉得满篇清流气息扑面而来,那种愤世嫉俗、痛斥世道风俗的感觉实在太地道了。
而且仔细揣摩过后,众人又能感受出,这
再提炼几个关键词,比如“执政智取术驭,与人争利”、“名为让而实不能让”、“和光同尘”、“治国实误于无为”。
组合起来看,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不是首辅申时行又能是谁.
这里又没有傻子,申首辅可不就是外表宽厚忍让其实内心多欲,讲究表面和光同尘,治国以清净无为著称么?
难怪礼部沈尚书单独把
“时事多弊,此乃震耳发聩之作也!”沈鲤大声的说。
此刻申首辅的脸色有点难看,但又不好直接说什么,否则就是不打自招、自行对号入座了。
但申首辅一个党羽,左都御史吴时来站了出来,举着另一份试卷说:“我以为,第八十八号试卷更佳。”
众人又传看了一遍第八十八号试卷,只见得上面核心几句是:
“过严于义利之辨,而凡有行也,惟其义焉,然犹务为表暴而形迹之必存,惟恐一毫之涉于利也;
深求于是非之故,而凡有为也,惟其是焉,然犹务为崇饰而嫌疑之必避,惟恐纤悉之涉于非也。”
“义利之辨,亦未尝不明,但其所见者,自以为义,而谓天下皆利也;
是非之故,亦未尝不知,但其所执者,自以为是,而谓天下皆非也。”
这第八十八号试卷的思想相对就比较“实用”,差不多就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别搞道德绑架的意味。
众人透过文字层面仔细揣摩过后,又感觉这第八十八号试卷有反清流的倾向。
毕竟清流势力的特点就是“持论过高”,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并崇尚于政治说教,执着于是非分明。
而八十八号试卷却讲究一个务实——不要过于僵化,不要死板纠缠大道理层面的是非,人最怕的就是极端“自以为是”,导致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难怪吴总宪会举荐这份试卷,明显是与沈尚书针锋相对打擂台。
吴时来亦铿锵有力的对沈尚书说:“六十六号不过是哗众取宠的空谈之作,而八十八号才是经世济用之良言!”
这可就有意思了,六十六号试卷黑了首辅,八十八号试卷反了清流。
谁说八股文是僵化死板、不能表达自我思想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