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你又有文科县试、府试、道试三案首,这也是小三元,加上武科一共就是六元了。
现在又得了文科乡试解元,那么总共就是七元!”
林泰来:“???”
给你表现机会帮忙想个号,你在这里复述本人科举的辉煌历史作甚?
随即又听到周应秋总结说:“林解元文武双全,古往今来罕有,不妨以元的次数为号。
如今已经有文武七元,就可以号七元。明年会试殿试如果再有夺魁,就往上加,八元或者九元!”
林泰来叹道:“我个人感觉,九元最为好听,当然还要看命,不能强求啊。”
这是林大官人的真心话,能中个进士镀金就行了,名次不重要。
苏州府府学众同窗深深的看了眼周应秋,不由得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
当然并不是所有同年都能这么和睦的,比如林大官人和无锡帮之间,肯定是互相仇视。
当一百三十五个新科举人以地域或者学校为单位,互相拼酒的时候,发生了些小插曲。
另一个时空的东林八君子之二薛敷教、叶茂才都是这科的举人。
林大官人喝的有点多,对薛、叶二人嘲讽道:“你们两个明年一定能中进士了吧?”
薛敷教厌恶的回应说:“你这是何意?”
林泰来顾左右而道:“万历十四年是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弟子安希范中进士,明年想必就该轮到你们两人和高攀龙中进士了!
再加上万历十一年的钱一本,我就特好奇,为什么顾宪成身边的亲友六年内全部都能中进士,难道考进士如此简单么?”
“你喝醉了!”薛敷教和叶茂才不想搭理林泰来的挑衅,直接离开了。
先前黄学士提醒林泰来,清流势力明年肯定会全力争夺会试易经房的同考官。
本来林泰来还没有想太多,但是看到薛敷教和叶茂才之后,忽然就回忆到了很多信息。
似乎在历史上,未来的东林三巨头之一赵南星这科会试出任易经房同考官,而高攀龙、薛敷教、叶茂才等东林骨干就是从赵南星这房出去的。
所以,那位亲自出动全力在会试易经房阻击自己的人,有很大概率就是未来的东林三巨头之一赵南星?
最后鹿鸣宴在有点诡异的氛围中结束了,万历十六年应天府乡试工作就彻底完事。
惦念家乡的苏松二府新科举人收拾行囊,立刻踏上了返程的船只。
九月中旬,林解元返回苏州城。
苏州府府学这次五人中举,成绩极为突出,崔教授终于感觉升职加薪有望了。
本来府学还想操办一场庆功宴,但被林大官人否了,他现在没多少心情和时间耽误在这上面。
而且对他来说,府学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以后身份是“林老爷”而不是“林生”了。
林大官人巡视了一遍主要领地,胥江南岸的工业园区地势稍高,水灾不很严重,木渎镇灵岩山下的别墅更没问题。
至于城中沧浪亭林府,由于南城稍微地广人稀,行洪通畅,问题也不大。
况且为了保证林府的绝对安全,把大水都引到北边的长洲县衙那边去了。
那个林大官人连名字都不关注的知县无能狂怒,又敢怒不敢言。
唯一遭殃比较大的,就是横塘镇的林家大院。这里地势本就低洼,四周又是大河道纵横,结果就泡水了。
就连横塘镇林家大院的女主人黄五娘,都被迫带着林九五,暂时移居到沧浪亭林府栖身,被范娘子嘲笑了一个月。
但很快范娘子就笑不出来了,因为黄五娘之后又有了身孕,已经提前起了个小名叫水生。
巡视了一圈后,看到家里没什么大事,林泰来就准备出发前往京城。
会试时间是明年二月,如果想在年底运河封冻之前抵达京城,那么最迟十月初就要出发。
所以乡试归来的林解元,也就能在家住半个月左右。
作为新科解元,林泰来装逼都没有来得及装几下,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说实话,对苏州人而言,文科解元还没有上次的武解元新鲜。
出发去赶考,路上时间应该尽量安排宽裕点,以防出现意外。
比如那位继承王老盟主文艺批评学术衣钵、被视为奇才的胡应麟,本该也要参加明年会试。
但是在历史上,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想像主角一样压轴登场,胡应麟直到明年正月才出发赶考。
结果半道遇到黄河发大水,运河水路断绝,然后这个倒霉蛋又大病一场,直接缺席了明年会试,河道总督看他实在可怜,就找了艘船把他送回老家。
别人倒霉的乐子可以看,别人的教训也应该吸取。
为了安全,林大官人决定用五十名强壮“家丁”作为护卫,一起前往京师。
京师危险系数应该没有南京那么高,五十个打手应该也够了。
不过这么多人去京师,住宿肯定是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故而在亲自出发之前,林泰来派了左护法张文提前十天北上,先到京师购置一座房产。
如今京师房价差不多是十多两一间,比如三进三十多间房的院落,成交价大概在四百两银子。
虽然林氏集团一直保持着高投入,现金流也一直紧巴巴,但是这种几百两银子的宅院,林泰来还是能买得起的,再说也是为了自身安全,多花点钱也值得。
就是听说林泰来要携带五十名强壮家丁后,本地能说上话的举子纷纷要求加入队伍,一起前往京师。
十月初,林泰来和他的打手们再次离开苏州城,踏上了寻求更高功名的征途。
京师与苏州城相隔两千多里,这是林泰来第二次进京了。
此时的林老爷,已经不再是三年前那个十八岁的少年人。
(题外话:我心目中的本书第一阶段总算是写完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也请大家继续支持林泰来的征途!)
第398章 文武双打
林大官人沿着运河一路北上,途经的大部分地方都一晃而过,只在两个地方稍微停留了一下。
第一个地方就是扬州,在扬州分宫住了几天,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让汪小娘子得偿所愿。
同时巡视一下盐业,没有发现特别好的强取豪夺机会,就有点遗憾的离开了扬州。
第二个停留的地方就是淮安府,靠着申首辅的面子,拜访了河道总督潘季驯。
此人大概是明代最有名的水利官员了,一生四次担任河道总督,和黄淮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提出了好几条治理黄淮的策略。
比较有名的“蓄淮刷黄”策略就是潘总督提出来的,在这个策略下,人为的把洪泽湖越搞越大,距离大明祖陵越来越近
位于泗州的这个大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父、曾祖父、祖父三代祖宗的皇陵,在原本历史时空里,一百年后被洪泽湖大水淹了。
林泰来很想知道,如果大明还存在,一百年后会是哪个倒霉蛋官员遇上祖陵被淹的事情。
而这次林泰来顺路拜访潘总督,是想请托潘总督上疏,为疏通吴淞江故道鼓吹一下,毕竟潘总督是当今朝廷里的首席水利技术专家。
但是目的没有达到,林泰来的请求被潘总督拒绝了。
潘总督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什么疏通吴淞江故道的工程,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他不想趟浑水。
林泰来纠缠了两三天,对这个风烛残年快退休的水利大佬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对方是也是申首辅的人。
最终林泰来只能无可奈何的离开了淮安府,继续北上。
十一月上旬,抵达了运河最北端的通州张家湾码头,然后就准备改陆路前往京城。
当晚林大官人带着几个家丁在驿站过夜,其他大部分家丁只能在旁边找地方住。
林泰来作为上京赶考的举子,虽然有资格住驿站,但是却没资格带五十个人住驿站。
其实在一路上,为了避免太过于招摇和醒目,林泰来和大多数家丁都是分开的。
一般他身边就跟着五六个人,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赶考举子。而其他几十人都保持着距离,并不聚集在一起扎堆行动。
今天安置好了后,火气有点大的林泰来一边在庭院里溜达,一边纠结着要不要出去体验一下北地胭脂。
张家湾大码头作为京东第一枢纽,自然也是极其繁荣昌盛的。
正当这时候,看到有个眼熟的五品官员坐在院中的石凳上面,精神萎靡,垂头丧气。
仔细回想了一下后,林泰来叫道:“真是有缘!又在驿站相遇了!”
三年前林泰来上京考武举的时候,就在这个驿站遇到了一个叫徐贞明的热血官员,号称要在北方推广水稻。
当时林泰来还和徐贞明打赌,说一年就会失败。
没想到这次到京师赶考,又在同一个驿站遇到了徐贞明。
听到有人叫自己,徐贞明抬头看去,立刻就认出了林泰来。
主要是林泰来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只要是见过,就很难有忘记的。
林泰来走近了后,问道:“你这是又要去哪?”
徐贞明苦闷的说:“请假回乡。”很明显是郁郁不得志。
林泰来便调侃着说:“三年前阁下信誓旦旦的说,可省江南漕运之半。
但我在苏州苦等了三年,怎么还没等到钱粮减半的好消息?”
徐贞明脸色黑了,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他起身就想走人。
但是林泰来又上前一步,一巴掌就把徐贞明牢牢的按在石凳上。
掌握了话语权的林泰来笑道:“怎么样?我的预言应验了?你推广水稻,是不是一年就失败了?”
徐贞明有点不服的说:“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磨合成熟后,一亩可获原先数亩之利。
我可以预料到,北方权贵担心加赋而反对,但我没想到,竟然连种地的农夫也反对。”
林泰来答话说:“北方和江南不同,土地更集中,佃农比例更高。
对这些佃农来说,土地都是老爷们的,产出多了也是老爷们拿走更多。
所以改种水稻会让他们劳累数倍,到手收入却未必会增加多少,他们又怎么会有积极性去种水稻?
这就是人性,你不考虑解决人性的问题,只谈论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徐贞明垂头丧气的不说话了,寄以厚望的事业已经失败,现在说什么都没用。
他受到的打击很大,现在都把他当笑话看,这次回老家以后,他就不打算再出来了。
林泰来也没兴趣继续谈论在北方推广水稻的问题,借着这个问题打击完徐贞明后,忽然用着很诱惑的语气说:
“如果伱还想作一番事业,我可以给你指一条明路,能让人记住你几百年。”
徐贞明好奇的抬起头,“你能指出什么明路?”
林泰来非常肯定的说:“去苏松吧,那里流淌着吴淞江,是你的应许之地。”
在林大官人心里,这位徐贞明是个难得的喜欢操作实务的官员,而且也算是个水利专家,正好拿来使用。
他可以去松江府任职,或者以工部郎中督导苏松水利,帮自己把吴淞江设想落实了。
“这能行?”徐贞明质疑说。
林泰来反问道:“你现在在朝廷里,大概就是一个笑话吧?你也不希望以这种笑话形象,留名后世吧?”
徐贞明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