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御史也很无奈,其实他本心并没有针对张佳胤的意思。
但为了收拾林泰来,并利用郑国泰引导天子情绪,不得不搬出“郑国泰被考场不公”的说法。
又对天子解释道:“考场不公之说,并非由臣无事生非,而是有考生和参赞评定的教头一起鼓噪,臣不得不查。
目前林泰来罪行明确,影响极其恶劣!理当快刀斩乱麻,以雷霆之势拿问,迅速平息武试风波!”
如果由天子亲自下旨拿人,那就是由锦衣卫官校出动,把钦犯下“诏狱”了。
除非想造反,在大明没人敢公然反抗,林泰来也不行!
在朝堂上,林泰来就认识两个大佬,王之垣还在家里闭门谢客,只有首辅申时行站在这里。
此时众人都下意识的看向申首辅,按道理说,申首辅应该出来求情。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申首辅眼观鼻鼻观心,宛如雕塑一言不发。
众人第一反应就是,林泰来真的成为首辅弃子了?
林泰来制造的麻烦实在太多,首辅忍无可忍了?
在君臣奏对时,格局是这样的,天子左手边最近的文臣是内阁大学士,天子右手边最近的武臣是锦衣卫官。
这时候,锦衣卫官里却有人站了出来,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语气奏道:“林泰来昨日敲登闻鼓鸣冤。”
本来登闻鼓状子这种破事,一般都是放到君臣朝会的最后再说的。
但今天都察院上来就咬林泰来,看这形势,再不出来奏报林泰来击登闻鼓的事情,那就要影响皇帝的判断了。
按照制度,登闻鼓鸣冤的内容,皇帝是要知道的。此时听到林泰来击鼓鸣冤,就让锦衣卫官念状文了。
任何时候,判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原告和被告双方的陈诉都要听一下。
锦衣卫官捧着林泰来递交的状子,面无表情的读起来:
“臣林泰来泣血上告,臣本布衣,躬耕于姑苏,苟全.啊不,生长在皇恩下,沐浴在春风里。”
众人只能说,这两句话有点意思,但不像是十九岁的少年人能写出来的,难道是找了状师代笔的?
锦衣卫官继续念着道:“十八年来习得文武艺,欲以此上可报效国家,下可光宗耀祖。
近日赶赴京参加武试,却不料与国舅同场竞技,顿生无数波澜。”
听到这里,不少大臣轻蔑的笑了笑,这林泰来真是个外行。
在民间的说法里,确实经常称呼妃子的兄弟为国舅,同时大家在口头称呼上,也确实经常把国舅作为妃子兄弟的敬称。
但那都是私下里的叫法,并不符合官方礼法。只有皇后和太后的兄弟,才是官方认可的国舅。
在正式的文书上,用“国舅”来称呼贵妃的兄长,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
如果林泰来是一个官员,这个状文又是一封正式奏疏,就凭这个称呼,林泰来就要被处罚。
不是开玩笑,给皇帝的奏疏里如果出现失误,真会被处罚,最严重的能导致罢官。
锦衣卫官不管其他,只充当读状文的工具人:
“臣与国舅争夺第一,三场情况十分焦灼,相持不下时,不想国舅深孚众望,都察院御史挺身而出,力撑国舅夺魁。”
状文中这一口一个国舅,充满了土鳖气息,实在让大家无语,但也只能先听着了。
要不怎么有人说,外行写的东西在内行眼里都是毒点。
不过万历皇帝和大臣们的想法有点不同,这一口一个国舅,引得皇帝有点神思飘渺起来。
锦衣卫官还在念着:“臣本江南一小民,八代为贫农,家徒有四壁尔。
如今先遇到国舅争锋,后遇到都察院打压,何曾见到过如此世面,内心战战兢兢,终日惶恐不安。
彻夜焦虑,难以入眠,辗转反侧后,常有胡思乱想。
在臣想来,都察院大概认为,国舅身为皇亲,至今无官无职,十分可怜,本该有所加封。”
众人只感到,这字里行间充满了没见识的小农气息,就像是“皇帝金斧头”这样的猜想。
稍微有点人生经验的,都不会以为,都察院是因为可怜国舅无官无职,所以才会帮国舅去争夺武试第一吧?
你林泰来是来活跃气氛的吗?你所有天赋全都点在肌肉上了吗?
如果不是站在文华殿里,早就捧腹大笑了!
只有申首辅低下了头,紧紧咬着牙,脸皮不停的抽动,仿佛在拼命控制着什么情绪。
大部分人直到今天,并不知道到底是谁操纵申首辅秒杀了李植等红人党,重创了东厂提督。
锦衣卫官已经快读到了最后:“面对都察院和国舅,朝堂上下无人为臣分辨,除去一身勇武,臣实在无可凭仗,深感孤苦无依。
又因为心内实在不甘缚于他人之手,也不甘心名次屈居国舅之下,唯有将自己交予陛下处分!
臣叩请,陛下万万不可听从都察院御史之心意,随意加封国舅,堵塞天下武人进身之阶!
如若陛下不欲因私废公,可否给臣一个与国舅面对面比武的机会,以此定夺武试第一?”
听完了状文,大部分人感觉就是幼稚可笑。
还面对面比武争夺第一?伱当这是小说话本里打擂台呢?
这时候,宝座上的万历皇帝叹道:“此乃赤子之心也!”
众人:“???”
皇帝到底什么脑回路?谁懂啊?
有一些酝酿了几个月的想法,万历皇帝感觉现在终于能借机说出来了,感谢林泰来状文的引导!
然后皇帝对辛自修和方万山说:“都察院维护郑国泰的心意,朕已经知道了,确实应该有所加封。”
辛自修和方万山面面相觑,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万历皇帝沉吟了片刻后,开口道:“后宫郑氏广育有功,贤良淑德,多有善行,当加为皇贵妃。
郑氏之父加为都督同知,兄长郑国泰封为指挥使。”
卧槽!大臣齐齐失色!
皇帝的话宛如一声惊天响雷,在文华殿里炸响!
能站在这里的人,谁不懂礼法?
候选太子皇长子的母亲只是个普通妃子而已,皇三子的母亲郑氏却能超越两级,成为皇贵妃?
这样封赏绝对是纲常颠倒,但皇帝又不是不通世事的糊涂蛋!
所以皇帝的居心昭然若揭,就是无视皇长子,想把皇三子扶植为太子!
这同样是极其违逆礼法的行为,不可接受!
小孩子都知道,立长不立幼,长子应该是继承家业的人物!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大臣们还在震撼中,万历皇帝又对方万山说:
“亏得尔等言官提醒了朕,对郑家恩泽不足。”
方御史立刻汗如雨下,他知道,自己只要敢说一句赞同的话,立刻就会千夫所指、原地爆炸!
礼教这两个字,在政治中重如千钧,绝对不是可以说笑的!
大臣们回过神来后,立刻就明白了,皇帝这是在装傻!
皇帝听了林泰来的奏疏后,就开始装傻!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封赏!”方万山跪下叫道:“郑氏怎可僭居皇长子生母之上?如欲加封郑氏,请先加封皇长子生母!”
万历皇帝瞬间就变了脸色,有点冰冷起来,然后转向了左都御史辛自修:“你以为如何?”
辛自修深吸了一口气,答道:“臣以为不可擅封郑氏,以免纲纪紊乱。”
“很好。”万历皇帝淡淡的说:“尔等说什么为郑国泰鸣不平,原来都是伪君子。”
继贼道三痴、水叶子之后,七月新番走了,哎,难道写历史小说也是高危职业?
第288章 林泰来曾经说过
这次御前议事,变故来的极其突然,林泰来那封状文被读出来后,整个事态的走向就完全改变了!
辛总宪和方万山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溃不成军。
这一幕看在其他大臣眼里,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在大约一个月前的天寿山行宫,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
当时申首辅和还在当红的李植唇枪舌剑,皇帝本人也犹豫不决。
而从百里外送来的李如松奏疏被念出来后,大家完全没反应过时,事态同样突然改变!
关键是,李如松那封奏疏里也提到了林泰来,还引用了林泰来的言论。
没等大臣们想明白,万历皇帝率先恢复了冷漠,没咨询别人,直接下旨道:
“御史方万山假托奉旨名义,勾结皇亲,操纵考试,败坏纲纪,立即革职,削籍为民!”
大家都很清楚,皇帝这是有杀鸡骇猴的意思,因为刚才方御史激烈反对破格册封郑家。
也就是说,方御史因为反对皇帝封赏郑家,被皇帝用勾结郑家的名头惩处了。
听起来很荒诞,但确实发生了,这就是政治。
如果换成了一般情况,皇帝这样狠狠惩处某位犯龙颜的言官,肯定又有另外一帮言官高举“言路畅通”的旗帜,扑上来进谏、求情和挨廷杖。
但今天却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方御史说话,因为皇帝处罚方万山的名头是“勾结皇亲”。
谁帮方御史,谁就是赞同“勾结皇亲”,就连清流同道也不敢出面。
尤其这个皇亲是已经非常敏感的郑家,没哪个文官这时候敢担上勾结郑家的名声。
最终所有的痛苦,只有方御史一个人来承受了,连个分担的同道都没有。
就是万历皇帝心情有些古怪,这是全新的体验。狠狠惩罚顶撞自己的言官后,还能如此清静的情况,真是第一次遇到。
“辛自修失察,罚俸一年!降级留用!”万历皇帝又说了句,还是没人跳出来反对。
于是万历皇帝又爽到了,正琢磨要不要趁机再弄几个人,申首辅赶紧提醒:“陛下先容许方万山谢恩。”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被治罪了也是恩德。
等方御史谢过恩后,身份上就变成了庶民,失去一切政治待遇。失魂落魄的离开了文华殿。
刚才他攻讦林泰来和王少司徒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出面帮林泰来说话。
他一度以为自己大功告成,只差一步就要把林泰来送进诏狱了。
结果一个浅薄幼稚的状文,就把皇帝的心思彻底扭转了。
大臣们目送方万山的背影,他们都看得出来,先前方万山想利用郑家引出皇帝那“帮亲不帮理”的情绪,狠狠整治林泰来并牵连王之垣,
最终方万山被反噬了,或者叫玩火自焚。
如果一开始方御史没有利用郑国泰,只是单纯反对皇帝封赏郑家,皇帝可能还没那么生气。
偏偏方御史先为了利益抬举郑国泰,转眼又立牌坊激烈反对封赏郑家,这行为彻底激怒了皇帝,连清流同道都不好帮忙说话解救。
所有大臣们又一次感受到,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笼罩在文华殿上方,操纵着今日局势,把方御史逼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