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员外忍气吞声的说:“你先划下道儿!”
他已经打定了主意,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索赔个千儿八百两,或者索要白花魁,也就认了。
就算几千两也可以考虑,那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林大官人脸上显出了如同春风般的微笑,“我想了想,想安抚这些苏州漕军兄弟也不难。
以后你郑家发往苏州城的盐,完全交给漕军兄弟来承运好了。”
“林大官人高义!”哗变漕军发出了欢呼声,可见这个条件多么深得人心。
郑员外虽然已经提前做了一定心理建设,但听到林泰来开出的条件后,仍然抑制不住的勃然大怒!
苏州府是他的行盐区,但苏州府和苏州城是两个概念。
苏州府包括常熟、嘉定、昆山、吴江、太仓等所有州县,而苏州城一般只包括吴县和长洲两个附郭县。
虽然苏州府每个州县都不是一般的强,但苏州城行盐数目仍然能占到全府的三分之一。
郑家的盐业窝本是两万引(官方明面数目),运往苏州城的差不多就是七千引。
林泰来所说的“完全承运”的意思,就是这七千引连正盐带余盐不知道几百万斤,数量全看良心的盐,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都要拿走?
你林泰来一句话,就把郑家三分之一窝本的大部分利润收走?搞笑呢?
见郑员外除了瞪眼之外,迟迟没有回应,林大官人诧异的说:“有什么问题?”
郑之彦脸色更难看了,反问道:“你觉得这个条件合适吗?”
林大官人今天脾气很好,耐心也很足,详细解释说:“有什么不合适的?又没有索要你的窝本,那七千盐引窝本还是你的家传产业。
只是相当于郑家将这部分窝本的运营权让了出来,用以平息漕军兄弟的怒火。
或者说,你可以理解为将这七千盐引窝本以最低价租了出去!
再说了,又没有把你们郑家所有窝本全部承运,只要了苏州城那三分之一,已经很给你们郑家留有余地了!”
其实不是林大官人不想全部吃下,只是有些客观条件不允许。
一是在陌生行业一口吃成个胖子风险太大,容易失控。
二是这些苏州卫漕军都是从苏州城来的,回程也只能回苏州城,未必有能力运盐到其他各县去。
所以眼下还是以苏州城为主,先把林氏盐业集团的渠道和框架搭建起来。
林大官人说得轻描淡写,但是差点让郑之彦郑员外原地爆炸。
只能说,两边的心理条件差距太大,大到了连“落地还钱”都开不了口的地步。
深深吸了一口气后,郑之彦一次又一次的强迫自己冷静,因为巡抚就在后面看着,并等着自己摆平事故。
“我郑家已经认栽了,阁下又何必咄咄逼人?”郑员外沉声说:“纵然我郑家有些过错,但也不至于赔上七千盐引!”
林大官人回答说:“郑员外你搞错了一件事,你们郑家过错的大小,并不是由你们郑家说了算的。”
然后林泰来又仗着身材高大,看向层层标兵后面的杨巡抚,高声问道:“大中丞你说是不是?”
杨巡抚假装没听到,没有任何回应。
林泰来只好又对郑员外下了最后通牒:“我这个条件并不过分,也不会再改了,请郑员外答应下来吧!”
郑之彦与林泰来说不通,实在无可奈何,又只好转身走到杨巡抚身边,恳请说:
“在下能力有限,实在谈不下去了,还请大中丞出面。”
自己的脸面就这么大,让杨巡抚出面,说不定能降价。
杨巡抚的面无表情,看着郑员外,嘴里蹦出了三个字:“答应他!”
郑员外大吃一惊,没想到连视为现场靠山的杨巡抚也偏向对面的条件。
“这个条件实在过分.”郑员外解释说。
杨巡抚咬着牙,不容置疑的说:“本院说的的很明白,答应他!”
自己连踩几个坑,弄出了“河漕总督枉法引发漕军哗变”这样肯定能通天的丑闻,林泰来那边又不是一点关系没有。
就算摆平这事,那也要付出不知多少政治资源和银子。
与其应付事后的无底洞,还不如就在现场一口价把事情解决了,免去不可预知的后患!
郑之彦这才明白,林泰来刚才说的“郑家过错大小并不是由郑家说了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只怕在林泰来心里,压根就本没有把他郑员外当作谈判对象,他的谈判对象其实只有杨巡抚!
“本院最后说一次,答应他!”杨巡抚已经等不下去了,又暗示说:“本院还在江淮,以后来日方长!”
郑员外又不是没与官员打过交道,到底以后还有没有所谓的“补偿”,谁又知道呢?
官员的承诺,往往也就那么回事。
但郑员外此时已然无计可施,他搭上的靠山次辅许国远在京师,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
从杨巡抚这边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郑之彦又回到了林泰来面前。
林大官人的微笑还是那么和煦,很温和的说:“现在条件又变了,这七千引窝本要永久性租给我,由我的人在盐场收盐,然后交由漕军兄弟承运。”
刚才的条件是,关于这七千引窝本,郑家在盐场收盐,然后交给漕军承运,后面都不用郑家管了。
现在修改后的条件则是,郑家连收盐都不用管了,等于是郑家彻底失去了对这七千引窝本的控制权。
郑之彦简直要气疯了,“你刚才说过,条件不会再变!”
林大官人淡淡的说:“刚才如果你不转身去找巡抚,当场答应,条件就不再变。
现在既然你去找过巡抚了,条件就随之而修改了。”
这完全不讲理了,郑员外差点又想转身去找杨巡抚。
见郑员外还是不愿意痛快答应,林泰来又问了句:“莫非你还想去找巡抚?”
郑员外觉得自己处境实在太难了,真的是进退两难。
“答应他!”恍恍惚惚间,郑员外又仿佛听到杨巡抚在后面叫。
如果不答应,只怕连巡抚都得罪死了,郑员外感到生无可恋,开口道:“只有这些了?不会再变了?”
林泰来点了点头,“如果你现在答应,就不会再变!”
最终郑员外屈服于现实,低头道:“那我就答应了!”
林大官人立即扭头朝着另一个方向喊道:“高长江!准备契约!一式四份!”
然后对郑员外说:“口说无凭,立约为证!”
趁着准备契约的空闲时间,林大官人又走到那上千“哗变漕军”面前,激动的大声说:
“漕军兄弟们!我给诸位带来了至少延续几代人的生计!”
“坐馆高义!”那些漕军比林大官人更激动,连称呼都改成了坐馆,原先只有林氏社团内部成员才这样称呼林泰来。
“从今以后,这七千引从扬州运往苏州城的盐货,就完全由你们承运!”
“坐馆高义!”
“据我个人估算,在场的漕军兄弟每人每年可获利十两!”
“坐馆高义!”
现场互动十分热烈,林大官人每说一句,哗变漕军就欢呼一声,响彻云霄。
十两银子真不算少了,基本上接近于一个苏州普通打工人的年收入了。
林大官人十分满意,这些漕军确实很有抱团意识。若能为己所用,以后大有可为。
这种漕军抱团现象,在本时代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情况,不值一提,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延续了几百年。
在另一个时空,到了清代后,建立在卫所制度上的漕军自然没了,但必不可少的漕运还是要靠这些人。
于是这些人变成了漕帮,然后又演化出了更赫赫有名的青帮。
这时高长江冲了过来,急忙的提醒说:“坐馆!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事情?”
林大官人问道:“忘了什么?”
高长江答道:“你与郑盐商谈判,怎么把花魁白姬忘了?
你到扬州城来,不就是为了白姬吗?谁不知道你对白姬的一往情深?
你完全可以提出这个条件,让郑盐商把白姬交出来!”
林泰来当即变了脸,斥责说:“荒谬!我林泰来岂是为了女色而不顾一切的人?
再说我与郑之彦谈判,是为了给漕军兄弟谋取福利,怎能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节外生枝?”
“坐馆高义!坐馆高义!”哗变的漕军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能一起狂热的振臂反复高呼。
在后台看到一个叫赵老幺的书友打赏了15000书币,这是啥?起点的不是起点币吗?书币是qq的?
第254章 扬州欢迎您
高长江攥着一叠文书,对林泰来说:“坐馆!等契约签了后,就无法再反悔变更了,错失讨价还价索回白姬的最佳机会!”
林泰来大手一挥,非常坚决的说:“就这样拿去给郑员外看吧!不能因为白姬,就让漕军兄弟们的好处受损!”
于是高长江又拿着契约文书走到郑之彦面前,先简单说了几句:
“契约内容大致如同刚才我们坐馆所说,将七千盐引窝本租与坐馆,立约双方则是坐馆与你。
代笔则是在下高长江,但还要有两个保人,分别是江北的杨抚台和江南的赵抚台。”
这时代的契约就是这样,除了立约双方外,往往还会有代笔、中人、见人、保人等角色,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就是这次高长江提出的两个保人有点特殊,不过这么大份额的契约,又涉及到官盐运转,用巡抚来当保人做官方背书也可以理解。
郑之彦肯定不敢替杨巡抚做主,需要向杨巡抚请示,但先问了句:“赵抚台远在苏州,如何作保?”
高长江将手里的几份契约展示给郑员外看,每一份契约上,都已经盖好了应天巡抚的关防。
普通地方官员用正方形大印,巡抚则用长方形关防。
契约上的关防应该都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更离谱的是还有骑缝盖章!
郑员外:“.”
高长江解释说:“是这样,林坐馆在苏州时,就提前写好了契约,并且请正在苏州的赵抚台作保。”
郑员外感到,自己的智商被深深的侮辱了!
难道你林泰来神机妙算,还在苏州时就能知道,会从郑家“租”走七千盐引的窝本?
肯定是只准备了空白文书,并提前盖上了应天巡抚的关防!然后刚才把契约具体内容写进去的!
这踏马的要是放到太祖高皇帝时,你们这空白文书提前盖印的操作,叫做“空印”,全都要掉脑袋的!
高长江当然坚决不承认“空印”,警告说:“员外别瞎想!契约内容就是在苏州已经写好的!”
郑员外此时已经没有挣扎能力,只能愤然走回杨巡抚面前,禀报了情况。
对杨巡抚而言,为契约作保倒是无所谓,反正出卖的利益是郑家的,他又没有实际损失。
而且他也不希望郑员外出尔反尔,最好就是老老实实的把利益让出去,最起码在他的任期上安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