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605节

  “改土归流?”

  大明群臣的脸上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西南,指的主要就是云南、贵州全境,还有广西、四川靠近云贵的一些领土。

  由于这片地区大山密布,各种毒虫猛兽和瘴气,故而自大秦建立以来,对此地实行的就是羁縻制度。

  朝廷承认当地土司的统治,当地土司也接受朝廷的官职,给朝廷每年上缴一定税赋,接受朝廷战争时的征召。

  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都是如此。

  直到大明建立,朱元璋开始尝试“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司这种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改成和大明其他地区一样,用流动官员们进行治理。

  但土司们都已经当了上千年的土皇帝,自然不愿意放弃到手的阻力。

  改土归流初步推行之后,立刻就受到了土司们的强烈反对,叛乱不断。

  鉴于大明国家初立,最重要的用兵方向还是逃到高原的北元政权,朱元璋也就暂时放弃了继续推行改土归流。

  而是让沐家坐镇云南,以沐家作为钉子牢牢地控制住西南地区。

  这当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故而在不久之前,朱元璋又再度推行起改土归流,并以沐家的第二代“云南王”沐晟担任主力。

  在获得了《工业革命》之后,大明制作出了更有威力的火枪和大炮,云南境内各个不服的土司被沐晟轻而易举地消灭,改土归流的进度颇为顺利。

  但大清可没有《工业革命》这种开挂的东西!

  “这个雍正,是怎么做到的?”

  朱元璋心中充满好奇。

  但金幕并未回答朱元璋的疑问。

  【此外,雍正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大力整顿财政,推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伴随着旁白声音的响起,雍正实行的制度详细法条,一一出现在了金幕之中。

  第一个就是摊丁入亩。

  在看完摊丁入亩的细则之后,大明朝廷之中一片哗然。

  “摊丁入亩?这个雍正皇帝疯了吧?”

  摊丁入亩,任何一个有过基层统治经验的官员都明白是什么。

  四差银。

  里面包括了丁银、里甲、均瑶等地方税收,由地方官员进行征收。

  最重要的是,在大明,这笔钱是不上缴朝廷的,甚至不需要对户部进行报备。

  朱元璋的本意,是让地方官员用这笔钱来进行一些地方工程,修路、水利、养护官衙之类的。

  但实际上,这笔钱往往落入了地方大小官员的手中,被瓜分了。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按照实际的耕地亩数来确定丁银、田赋的征收。

  假如有一个县,之前的征收政策是要按人头收,五万个人就要收五千两,一万人就收一千两。

  这样地方官员就会夸大其词,说我这个县有八万人甚至十万人,那就能收八千两到一万两,又不需要上交朝廷,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但摊丁入亩后,朝廷规定一万亩地只能收一千两,不管你人口是五万八万还是一百万。

  更重要的是,摊丁入亩之后,所有的丁银田赋在内的“四差银”一律上交朝廷。

  地方上要用钱?可以,给朝廷打报告,朝廷批准了之后就拨款给你用。

  你用了多少,用在哪了,都要列出详细开支说明,加上各种支付佐证交给户部报销,还会列入吏部考核。

  这样一来,就极大地防止了地方官中饱私囊,同时还让国库获得了一笔新的入项。

  当然了,里面其实还有更多实施上的细则,并没有完全在金幕之中表现出来。

  但朱元璋是何等人物?

  只需要稍微看一下,就立刻于脑海之中想清楚了整个过程。

  下一秒钟,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猛然一拍大腿,赞道:

  “原来还能这样子做,妙,妙啊!”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刚刚从桌案之中抬头,就看到了摊丁入亩的实施细则。

  秦始皇目光突然定住,表情颇为疑惑。

  “这个制度……”

  扶苏闻言,也抬起头来,询问道:

  “父皇,这个制度怎么了?”

  秦始皇笑了笑,道:

  “这个制度本身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里面透露出来的东西。”

  “后世的这些王朝,他们对庶民黔首的控制力度,感觉……很弱啊!”

第337章 军机处详解震惊朱元璋,朕怎么就没有雍正这种儿子?

  扶苏闻言,不由颇为惊讶。

  “黔首都控制不住?不至于吧。”

  秦始皇冷笑一声,道:

  “这个摊丁入亩不就是证明吗?”

  “若非连详细丁口数量都无法掌握,又怎么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用田地作为征收对象呢?”

  “只有用丁口数量作为征收对比,才能真正做到不多收,也不少收。这样民众负担不会过重,朝廷也能获得足够的税赋。”

  “雍正此举只能说明,他的父皇康熙,不,是这个大清朝廷对基层的人口已经完全做不到透彻了解的程度了。”

  扶苏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

  “怎么会这样呢?”

  “这个大清的中间,和大秦起码隔了七八个王朝。”

  “竟然一点进步都没有,反而倒退了吗?”

  大秦王朝每个里、县、郡的人口数,朝廷这边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只要扶苏愿意,他可以立刻查到大秦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村子任何一个人的年龄、长相、田亩数量。

  扶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现在,这个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个王朝之后的大清,竟然做不到?

  扶苏一时间不知道该作何言语。

  西汉世界之中,刘邦嘿嘿一笑。

  “这个大清,和咱们大汉也差不多嘛。”

  “难道大清也在学朕垂拱而治?”

  萧何曹参对视一眼,表情也都有些疑惑,以及尴尬。

  刘恒目光一转,开口道:

  “摊丁入亩,这似乎没有先秦的田税制度先进,父皇您觉得呢?”

  刘邦哈哈一笑,悠然道:

  “那是自然,不过摊丁入亩其实比咱们大汉要先进一些。”

  “啊?”刘恒呆住了,不敢置信地看着刘邦,“怎么会呢,父皇?”

  刘邦双手放在脑后,舒适地躺在椅子上,双脚翘起架在桌案上,道:

  “老萧,你来解释一下吧。”

  萧何表情沉吟片刻,道:

  “大汉实行的是垂拱而治,陛下是这样,朝廷自然也是这样,那乡村当然也是了。”

  刘恒看着萧何,一脑袋的问号。

  这说的啥?说了等于没说。

  曹参瞪了一眼萧何,开口解释道:

  “代王殿下,咱们大汉和大秦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可靠人手来对基层进行统治。”

  顿了顿,曹参看了一眼刘邦,似乎有些迟疑,但还是继续道:

  “简单地说,就是大汉缺乏底蕴。”

  刘恒眨了眨眼睛,似乎明白了什么。

  “秦国变法百年,尚难以控制东方六国。”

  “大汉只不过是父皇和诸位叔伯一代人内打拼出来的,就只能抓大放小了,对么?”

  曹参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刘恒,称赞道:

  “代王殿下举一反三,令人佩服。”

  刘邦哼了一声,双脚翘得更高了。

  “有什么不能说的,无非就是那些秦国和东方六国的余孽不可靠,朕能依靠的只有那么点人嘛。”

  “不过这也无妨,科举取士之下,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朕迟早都能做到!”

  刘盈脑子一抽,突然问了一句。

  “这大清好像也是科举取士吧,他怎么就没做到呢?”

  刘邦表情一僵,随后勃然大怒。

  “你小子,话怎么这么多!”

  痛斥了一番刘盈之后,神清气爽的刘邦看向了萧何。

  “老萧啊,这个改土归流你觉得能推进吗?”

  萧何想了想,道:

  “陛下,臣觉得还是应该先牢固的掌控住大汉各郡县,再慢慢考虑改土归流的事情。”

  刘邦哦了一声,顿时了然。

  “那科举数量增加三倍呢?”

  萧何干咳一声,道:

  “陛下,大汉的读书人是有限的。若是再增加人数的话,恐怕就会有大量不学无术之人混入官场,对大汉有害无益啊。”

首节 上一节 605/10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