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342节

  此刻大唐先锋军在李嗣业的率领下,接连突破叛军主力多道防线。

  叛军主帅严庄见状大惊,赶忙调兵遣将。

  “快,前面的给我顶住!”

  “两翼山上立刻包抄下来,断了李嗣业的后路,绝对不能让他再这么继续猖狂下去了!”

  在严庄的指挥下,南北两侧的山丘之上,大量叛军涌出,居高临下地对唐军发动了攻击。

  这一下子攻击果然奏效。

  李嗣业顾忌后路被断,不得不放缓了前进的脚步。

  而在李嗣业身后的诸多唐军,则由于战场拥挤,难以展开兵力。

  加之叛军居高临下,弓箭和滚石齐落,一时间让攻势正盛的唐军变得混乱起来。

  叛军主帅严庄见状大喜过望,下令道:

  “快,全军出击,争取最短时间击溃唐军!”

  严庄是自己人知道自己事,麾下号称十五万大军,其实真正能打的也就是从香积寺退回来的那一万多残兵。

  必须要在这一万多精锐消耗殆尽之前就取得胜利,不然拖下去,叛军必败无疑!

  在严庄的严令之下,叛军从三个方向对大唐主力发动了疯狂进攻,眼看就要切断唐军中央。

  唐军本阵之中,李俶急得跳脚,对着郭子仪连声催促。

  “郭大人,快想想办法啊!”

  郭子仪镇定自若,抬头看了一下天空上的太阳,自言自语。

  “算算时间,也该到了吧?”

  李俶愣了一下,下意识地追问道:

  “什么东西该到了?”

  郭子仪微微一笑,对着李俶道:

  “殿下难道就没有发现,在这场战斗开启之后,您身边有一个好兄弟不见了吗?”

  “好兄弟?”李俶怔了一下,随后猛然回头。

  “叶护?”

  无人应答。

  就在此时,一支鸣镝带着尖利的呜呜声,划破长空。

  叛军本阵之中,主将严庄心生不妙之感,猛然转头。

  就在鸣镝传来的方向,铺天盖地的回纥骑兵,正朝着叛军本阵帅旗而来!

  严庄肝胆俱裂,差点倒下马去。

  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不敢置信地开口。

  “回纥人的骑兵,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严庄可是位于叛军本阵,山口后方。

  前面有数万叛军阻挡李嗣业进攻,两侧的山上还有叛军的伏兵。

  回纥人难道能飞?

  但事到如今,由不得严庄去思考回纥人究竟是怎么过来的。

  回纥骑兵已经到了!

  密集的箭雨从天而降,覆盖了严庄所在的叛军后阵。

  顿时,叛军阵型一阵大乱。

  回纥骑兵趁势拔出马刀,开始冲阵。

  马刀所到之处,叛军身首异处,血流成河。

  严庄面色如土,咬牙大喊道:

  “坚持住!快,给我拦住这些回纥人,只要挡住,我们歼灭了李嗣业之后还能赢!”

  【然而,严庄错误地估计了叛军的战斗力。】

  【经过香积寺之战的消耗后,叛军的作战能力和士气都降低到了谷底。】

  【回纥骑兵的出现,成为了压倒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画面中,叛军一溃千里。

  唐军和回纥联军趁势掩杀,斩首无数。

  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叛军的尸体。

  李俶大喜过望,紧紧握住了郭子仪的手。

  “本王有郭大人,真乃汉高祖得韩信也!”

  郭子仪微笑不语。

  一片喜悦的唐军本阵之中,那名宦官表情越发冰冷,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捉摸不定的笑意。

  【陕州之战,唐、回纥联军再度大破叛军十五万之众,斩首无数。】

  【十月十六日夜晚,安庆绪听说陕州大败,立刻放弃洛阳,带着三百骑兵和一千步卒渡过黄河,连夜逃往邺城。】

  【十月十八日,大唐顺利收复洛阳。】

  【十月二十一日,大唐攻占浑阳,迫使严庄投降。】

  【十月二十五日,陈留城军民发动起义,诛杀城中叛军,将叛军将领尹子琦斩首献于洛阳,陈留郡全郡光复。】

  【至年末,河东、河南各地被叛军占据的所有州县,全部光复!】

  【在安禄山叛军极盛时期,河北、中原、关中尽入叛军之手。】

  

  叛军极盛期形势

  【等到大唐接连击溃叛军,收复长安洛阳之后,局势已经彻底改变。】

  【叛军势力范围全部收缩回黄河以北,大唐朝廷基本将叛军包围起来,胜利在望。】

  

  洛阳光复后形势图

  看到这里,贞观世界之中,大唐君臣眉飞色舞,弹冠相庆。

  “好好好,终于收复洛阳了!”

  “中原光复,可喜可贺啊!”

  “这些该死的叛军,终于滚出中原了!”

  龙椅之上,皇帝李世民也是长出一口气。

  “这该死的叛乱,总算是要结束了。”

  群臣闻言,连连点头赞同。

  李绩笑道:

  “香积寺之战,打掉了叛军主力。陕州一战,又将叛军最后一点力量消灭殆尽。”

  “安庆绪如今已经是孤家寡人,想必最多一个月的时间,这场闹剧也该结束了。”

  长孙无忌闻言,不由感慨道:

  “没想到啊,原本以为大唐最多一年就能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结果却整整拖了两年的时间才收复长安和洛阳。”

  群臣也是心有戚戚焉。

  程咬金哼了一声,道:

  “就算是陛下骂俺俺也得说,若不是李隆基在潼关之战瞎指挥,让高仙芝和封常清固守的话,长安不会陷入敌手,这场叛乱更不会持续如此之久。”

  此言一出,李世民也不由失笑。

  “你这夯货,今天倒是能说出些道理来了,朕又怎么可能会怪你?”

  说到这里,李世民又忍不住骂道:

  “这个李隆基,还真是权术入脑了。就连在国家危难之际,满脑子都还想着他的狗屁权术,全然不顾战场客观情况!”

  骂的是李隆基,李世民目光盯着的却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

  三兄弟闻言,自然是只能凛然受教。

  李世民心中一松,想道:

  “差不多也该是时候了。”

  这场叛乱,归根结底,还真得落在李世民身上。

  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之深刻,若不是看了金幕,李世民本人都想不到!

  李世民固然不可能再改变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但他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比如,真正确定皇太子的位置,想办法让大唐彻底摆脱诸皇子争位,夫妻相斗,母子兄弟相残的惨烈情况。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却听到金幕之中传来话语。

  【对于大唐和整个天下的臣民而言,此刻的情况一片大好,堪称胜利在外。】

  【但正如之前一般,每当大唐前线进展顺利之时,在后方的大唐最高统治者们,也一定会搞出一些幺蛾子来。】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每当这些最高统治者的骚操作出现后,也一定会连锁导致前线战事生变。】

  李世民表情顿时变得僵硬,不敢置信地将目光投向金幕。

  不是,都这种情况了,还能生变?

第180章 李亨的骚操作,让李渊和李世民都无语了,杜甫再登场

  疑惑的并不仅仅是李世民。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在看到了金幕之上的这番话之后,都非常的疑惑。

  扶苏忍不住开口道:

  “都已经胜利在望了,这种时候还能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秦始皇摇了摇头,道:

  “打仗就是这个样子,朕当年若是不信任王翦、王贲那些前线的大将,也不会在十年之内就灭掉了六国。”

  “将军的能力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君王的魄力同样也十分重要。”

  “能否让能力足够的将军发挥出来,也是一个君王的必修课。”

首节 上一节 342/10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