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0节

  连忙说道:“殿下放心,我这就去把长史叫回来……”

  刘辩:?

  他又废了半天口舌,才终于让董重相信,他真的没有其他意思。

  临走时,董重道:“殿下,我这段时间时常思考,越来越觉得只有殿下才能当得陛下的太子,殿下放心,我会替殿下多劝劝太后的!”

  再之后,刘辩见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仍然没听到皇帝醒来的消息。

  传信给卢植,又留下郭胜留守云台殿后,他打算再去看一看灵帝的情况。

  刘辩带着郭直再次来到掖庭。

  灵帝所在的宫殿被守卫的很严格,和刘辩离开时没什么两样。

  只是当刘辩进入之后,却见何皇后的表情有些奇怪,而董太后的脸上也不复早前的悲伤。

  “父皇醒了吗?”他问道。

  但何皇后只稍稍做了个小动作指了指殿内,刘辩走近一看,灵帝还躺在榻上,但原本紧闭的眼睛却已经睁开,虽有掩盖不住的虚弱,却正带着笑意望着他。

  “父皇……”刘辩不知为何,猛地鼻头一酸。

130.第130章 兵力分布

  130.

  大将军府。

  袁绍震惊地问道:“大将军当真说了让太子罢免蹇硕和赵延的话?”

  袁绍不用问就知道太子没同意。

  起初袁绍叔侄还有几分怀疑太子的所作所为乃是卢植或是宦官……甚至是皇帝所教的话,那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早已打消了此念,不敢把太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时候,不乏十二三岁能通经为童子郎的人,即便抛开其中存在人为操控的情况,神童的存在不是什么过于稀罕的事。

  在袁绍心中,太子愿意听从何进的劝说对付宦官才是怪事。

  “大将军不担心宫中宦官知道后会有所防备吗?”

  何进倚着身侧的凭几,毫无压力地说道:“我后来找太子说话时避开了宦官,他们怎么会知道?”

  袁绍继续劝说道:“前窦武欲诛宦官却反而被宦官所害的原因,正是因其言语漏泄,给了宦官机会……”

  “本初放心,辩儿难道会害我不成?”

  听着何进继续说着这样的话——袁绍在心底叹息。

  虽然何进大部分时间都愿意听从他和他举荐的贤良的劝告,但有时候却又会一根筋的固执己见。

  袁绍见自己劝说不得,便打算将此重任交托给其他的将军府贤才。

  “大将军,现今非常之时,绍不宜离开北军五营太久。”

  “本初自去!”

  拜别何进后,袁绍还未走出大将军府,便看到一个熟人,赫然曾经因为得罪了皇帝和太子而被罢免的侍御史郑泰。

  他急忙迎了上去:“公业,请留步……”

  与郑泰一番沟通之后,袁绍离开了大将军府,却并未立刻回到他作为屯骑校尉本该值守的北军屯骑营,而是带人骑着马穿过了两条巷道,在这里,一辆马车正等着他。

  “叔父,绍已经到了。”

  他们需要及时分享各自得到的消息。

  ……

  “事情就是这样,之后大将军还向我提起了上军校尉蹇硕和城门校尉赵延才能不足以履任,在任上还有违法贪腐之举。”

  刘辩先是跟灵帝说了他与群臣商议后的应对。

  他这回没有替何进隐瞒,何进太急了,现在灵帝只是暂时晕倒了他就想着对宦官动手,那以后还得了,岂不是马上就要发展成了引外军进京?

  刘辩这话也没有避开张让和赵忠,让这两人惊惧不已。

  尤其是赵忠,连忙替弟弟赵延开脱:“臣之弟延向来规矩,每每有事,定会身先士卒,不敢懈怠……”

  一旁的何皇后听到事涉何进,也缓缓靠近,可另一边是她非常信任的赵忠,而事情的提起者又是刘辩,她一时之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董太后同样在另一旁竖耳听着。

  灵帝没有理会赵忠的屁话,直接问刘辩道:“辩儿以为该怎么处置?”

  “此只是大将军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

  听罢,张让与赵忠这才稍稍放下了心,不过在心中,愈发忌惮何进。

  灵帝在榻上稍稍侧了一下身体,刘辩与张让赶紧帮忙让他背后枕地更高一点,盖好被褥。

  如今才过秋分没多少日,灵帝已经明显的畏冷了。

  “何进之事先放一边,前面说的处置,都是公卿外戚的想法,辩儿你的的想法呢?”

  刘辩先是疑惑:“当然是稳定皇宫内外,然后等父皇醒来啊?”

  可这他此前已经告诉灵帝了啊?

  话说出口后他才反应过来,这只怕不是灵帝真正想问的。

  他说道:“只要能保证雒阳的军队安稳,雒阳周边便乱不起来。有北军五营和西园八校尉在,地方上的寻常郡兵便构不成威胁。”

  地方上的郡兵缺乏训练,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丁会在二十二岁开始成为郡兵的人选,前后当上至多三年的郡兵,此三年还并非连续的,按照最初的制度设计,中间必须要间隔两年,用以保证其家庭的生存。

  以这种方式挑选出来的郡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历史上关东诸侯面对已经收拢了中央军的董卓,战绩感人,除了人心不一外,士兵战斗力的差距不容忽视。其中最猛的孙坚带了他曾经率领平荆南叛乱的老兵,后来孙坚领了豫州兵,然后就是一场大败。

  灵帝抓着刘辩的手,认可道:“不错,继续说。”

  “目前边地凉州、并州、幽州皆有重兵,凉州幽州距离皆远,唯有并州距离雒阳最近。并州度辽将军董卓兵势最重,又与匈奴人交好。并州刺史公孙瓒虽是勇将,但其至并州上任不过三四个月,恐怕还不足以制衡董卓。”

  并州南匈奴的局势很乱,朝廷虽然拒绝了南匈奴王庭继续南附的请求,但南匈奴的分裂早已不可避免,面对鲜卑的威胁,南匈奴王庭只能抱着度辽将军董卓的大腿不放。

  而公孙瓒也因为截杀乌桓使者的事在鲜卑退回塞外后被刘辩顺势调任为并州刺史,丁原则成了二千石的右北平太守,代替公孙瓒统兵协助右将军、幽州刺史刘虞防御鲜卑入寇。

  随着北方的气候愈发寒冷恶劣,除非大规模削减鲜卑人口,否则其为了生存必然不会放弃南下入寇。所以必须保存并州幽州的地方军事力量。

  “而在边郡之外,当属京兆,皇甫嵩坐镇京兆虎牙营策应凉州,三辅兵马皆可号令。”刘辩虽然很信任皇甫嵩,知道皇甫嵩是一个能坚决执行朝廷诏命的人,却也还是提起了他。

  灵帝听完,评价道:“我原以为你不会考虑到皇甫嵩……皇甫嵩虽在过去没做过什么跋扈的事情,却也不可不防。你准备如何应对?”

  刘辩答道:“河东北邻西河,西临三辅,至关重要。河东太守盖勋深受父皇信任,可传令给他。”

  对于刘辩来说,最要防的还是董卓,一旦董卓有不安分的异动,他就会抓住机会,毫不犹豫。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雒阳的中央军尽在掌握。

  灵帝的手微微用力:“地方上兵力是之后的事,雒阳伱准备如何做?何进……”

  刘辩伸出了另一只手盖住灵帝的手掌,他对何进的态度委实纠结。

131.第131章 抉择

  131.

  灵帝很虚弱,从他口中吐露出的“何进”两个字也有气无力的。

  但没人能忽视这两个字的分量。

  即便重病在身,但刘辩毫不怀疑,只要灵帝一声令下,张让和赵忠将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何进就算反抗,也绝不会比仅坚持了一日的窦武更久。

  最可能的情况是何进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对于刘辩来说,作为外戚的何进理所当然的是刘辩的臂助,也理所当然地分享着属于皇帝的权力。

  可是现在何进的表现,愈发倾向如历史上那样的失控。

  这种危险失控无疑会打破士大夫与宦官之间脆弱的平衡。

  这是刘辩所不能接受的。

  可刘辩此前的尝试没能动摇何进清除宦官、成为士人领袖的野望。

  严格来说,现在刘辩对于何进的需求已经没有他刚进宫时那样大了,还有一个能替代何进,继承何进政治影响力的何苗存在。

  最关键的是,他已经可以获得公卿们的支持了。

  对于公卿来说,成年的皇帝是好事,这意味着皇帝可以突破禁中的限制直接与公卿接触,从而降低外戚宦官的影响力。

  就算没有成年,只要皇帝有主观意愿愿意接触公卿,与公卿建立联系,这是公卿们过去求之不得的好事。

  从本质上讲,以公卿为首的士人想要清除宦官,为的就是突破禁中的限制,直接与代表着最高权力的皇帝接触。而这种接触,就代表着参与光武帝在设计顶层权力结构时完整的留给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为此,公卿、外戚、宦官,多年斗争不断。

  从这个层面讲,刘辩事事常与群臣相商,很符合公卿们对储君的期望。

  能够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之中。

  毕竟,原则上,如果刘辩执政时不想同群臣商议,他完全可以只把尚书台当成传声筒,把三公九卿当成执行机构。

  这在汉室的顶层权力架构中是完全可行的,外戚掌权时也都是这样做的。

  曾经,顺帝时,作为公卿代表的李固就曾提出将中常侍削减至两个,小黄门削减至四个,这样,就足以保证不会影响宦官在禁中侍奉的最初作用。

  面对外戚,作为外戚故吏的李固面对举主之子同样选择重拳出击,认为应该限制外戚对于军权的掌握和在禁中的势力范围,恢复以前的故事,只以外戚为黄门侍郎。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推行王道,让皇帝将权柄收为己身。

  或者更直白来说就是避免外戚宦官借着皇帝的权力胡作非为,影响皇帝的权威。

  当然,外戚和宦官离开后空下来的位置,自然要以贤明之人替代了。

  这其实也不能说全出于私心,而是将皇帝的近臣也纳入整个官僚系统之中,从而避免再度出现窃取皇帝权力的外戚和宦官。

  平心而论,公卿这一层级士大夫的道德和能力的平均水平无疑是要高于外戚宦官的,但凡事涉及到平均,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今,虽然时代有些变化。

  李固的失败让一些与李固持有同样想法的公卿士人选择了更激烈的方式达成更激进的目的。

  比如,成为外戚,并借助外戚的力量除掉所有中常侍和小黄门。

  但保守派终归是多数,事到如今,刘辩可以轻松地稳住朝政。

  以何进为代表的激进派便成了变数。

  穿越前,刘辩曾看到有人讨论一个合格的皇帝该是什么样?

  其中一个答案是孤家寡人。

  可他真的要成为这样的人吗?

  何进不是一无是处。

首节 上一节 70/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