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69节

  荀彧前后担任黄门侍郎与尚书右丞,见的人多了,见到的事情也多了。

  见面许久之后,结合三人的仕途选择,荀彧在心中生出了对这三人更深入的评价。

  其中最简单的是繁钦,因为其接受了名声没那么好的樊陵的征辟,隐隐与另外两人产生了点隔阂。

  虽然荀彧知道,天子愿意一直留着樊陵作为司徒,是因为曾经在京兆修过樊惠渠,拥有实干的才能,但樊陵终究曾经与宦官有过勾结,洗不白了。

  所以接受樊陵招揽的繁钦是渴望功名的,到了有些急迫的地步。

  赵俨思想灵活,言语之间荀彧能听出其胆子不小。

  他与繁钦类似,对功名利禄也有渴望,只是他藏得更深。

  荀彧隐隐觉得,赵俨可能会为了仕途做出些不好的事情。

  如果刘辩知道荀彧所想,一定会感慨荀彧的识人之明。

  历史上的曹操有一点常引人诟病,士兵在前线打仗,舍生忘死,但还没死呢,后方官员就将他们的老婆当作寡妇送去嫁人了。

  没错,为曹操干出“征活人妻”这件事的,正是赵俨。

  三人之中,荀彧觉得杜袭最有潜力。

  杜袭对功名利禄也很上心,都是年轻人,谁能真的看淡呢?但杜袭相对于赵俨更加坦诚,心态也更加平和。

  当然,荀彧之所以是荀彧,他心中所想并没有表现出来,对待三人的态度也是一视同仁。

  伴随着双方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三人终于向荀彧表明了他们的来意——愿为王前驱。

  乃是将年后之事当作了晋身的机会。

  对于荀彧来说,无论他们是自己猜出来的也好,还是从知情的重臣处打听来的也罢,他都不在意。

  因为最终的成果是做不得假的。

  荀彧不是第一次说这话了,只是听他说话的人不一样:“诸君且安心,人日之后,自有定论!”

  送走三人之后,眼看天色已暗,荀彧没再接见别的客人。

  回到屋中后,他将三人名字及自己对三人的观感记录在册,然后微微叹息着摇头,却是想到了明日还有要会见的客人。

  明明是假日,他却不能安歇。

  荀彧也只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轻声抱怨一句:“陛下,你可害苦了我!”

  抱怨完,荀彧揉了揉脸,又恢复了谦谦君子的模样,他走出屋外,看到妻子唐氏正笑着同他挥手。

  “后日,后日绝对不见客了!”荀彧打定了主意。

  总不能让他假日里连个休沐日都没有吧!

  另一边,杜袭三人离开之后,在回程的路上交谈起来。

  三人虽分属三府,但总体而言没什么冲突,还能交流消息,关系并未太过疏远。

  杜袭感慨道:“荀君果真名副其实,与之相谈颇有如沐春风之感。”

  繁钦则有些忧虑地说道:“只是不知荀君是否会相助我等。”

  杜袭道:“荀文若,君子也,他既然没有推辞,便是答应了。”

  赵俨也道:“你我皆有匡济华夏之志,为荀君同路之人,我料定荀君必然会相助。”

  繁钦见两位好友都信誓旦旦,也不再疑虑,良久后忽道:“龙蟠幽薮,待时凤翔。”

  杜、赵两人皆看向了繁钦,三人中属繁钦最有诗才。

  杜袭问道:“休伯莫非要为今日作诗为念?”

  繁钦点点头:“正有此意!不若共同填词?以作留念?”

  赵俨点头:“甚好!”

  年轻的声音在坊间回荡,消弭于风雪之中。

  雒阳城中,雪一直下,似他三人这般为前途奔走者,不在少数。

  ……

  待到人日之后的首個朝会,刘辩宣布再度派遣官吏巡查郡国,在假日或多或少听到了些消息的朝臣们一点都不意外。

  唯有一些真的将假日当成饮酒作乐之时的官员有些懵懂。

  没错,说的就是孔融。

  六天多的假日,孔融在家呼朋引伴,日日饮酒作乐,只谈经义,不论俗物。

  原本他还写了一封弹劾皇甫嵩的奏书,认为此时完全没有必要再设一位开府将军了。不仅如此,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可以先后裁撤了。

  然而经历过朝会之后,孔融便将奏书藏进了怀里,转而自请巡查一方。

  谁无大志?孔融与祢衡交好,他的性格与祢衡也有相似之处。自认为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世豪俊皆不能及也,当然不甘心只当一个侍御史。

  他想当的,是挽大厦于将倾的治世能臣。

  别管成不成,小目标先定下了。

第296章 鱼与熊掌

  “杨公不必多礼,且先安坐。”

  云台殿中,刘辩正在召见杨彪。

  杨彪有些不解,按理说,该交待的事情都交待了,他也未曾听说有别的持节大臣得到了天子的召见。

  没错,他将要奉命持节前往关东,手中的天子节代表着他手中掌握的生杀大权。

  这是年前便由天子一力主导,并得到了太傅卢植等人支持后定下的事情,也是杨彪在整个假日都发愁的根源——权力给了,该用到何种程度。

  年少的杨修到最后都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只留下一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感慨。无论作何选择都有不利的后果,杨彪直到现在心中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说起来,杨公是父皇留给朕的重臣,但朕近日忽然想到,朕近年来竟未曾多同杨公交流。”

  杨彪听到刘辩开口,立刻回道:“陛下身边能臣干吏聚集,臣区区一人,不足以相比。”

  “杨公不必过谦。”刘辩笑着说道,“杨公不知,就在去岁最初商议此事之时,论起最适合持节的重臣,太傅与太尉首先推举的便是杨公了。”

  杨彪心头一紧,天子这是在告诫他们之间的私交吗?

  “臣愧不敢当。”杨彪说道,若是天子以此来取消他往关东的资格,他是乐于接受的。

  杨彪没有袁隗那样成为士人领袖的野心,他所想的,不过是不要坠了祖辈与父辈的名声,并将家族延续下去。

  基于这种想法,杨彪有偏向妥协的一面。

  杨彪想做个立身持正、不涉党争的中间派,但他的个性与能做到这一点的袁滂不同,在妥协之余,他受到的教育和先辈的言传身教又让他对一些事无法置之不理。

  从杨彪在那次朝会上对袁隗支持的反复便能看出这一点。

  其实与杨彪一样,马日磾也有妥协的一面。只不过他在日积月累之下,被刘辩影响着朝刘辩希望的方向妥协。

  杨彪心中带着怀疑,继续听刘辩说话。

  “朕留意杨公脸色甚是疲惫,可是假日在家未曾休息好?”

  杨彪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他有心主动退让,但转而想到他要是因为这一句话就俯首请辞,岂不是自己承认了私相授受的嫌疑?本来的君子之交也会遭受污名。

  所以天子要换人,他会坦然接受,让他自己请辞,那是万万不能。

  想明白了的杨彪保证道:“陛下放心,臣近些时日身体虽有不适,却与大事无碍。”

  “杨公如此操劳国事,朕实在是于心难忍!”

  听到刘辩的话,杨彪心中有個小人在呐喊——对,就是这样,理由已经有了,只要顺着说下去!

  “这样,朕回头让华元化派一位弟子与杨公同行,如此,朕才能放心让杨公东去。”

  杨彪:?

  正常流程不是应该打着关爱老臣身体的名头将他留在雒阳吗?

  虽然结果与预想不同,但杨彪还是得一脸感动地谢恩。

  眼见杨彪在自己面前表演了一幕“他还得谢谢咱呢”,刘辩又换了个话题。

  “说来有趣,昨日陈留王读孟子所言鱼与熊掌之事,问朕为何二者不可得兼,朕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杨公家学渊源,何以教我?”

  杨彪一个激灵从尾巴骨传到了天灵盖。

  陛下怎么知道他与杨修的谈话的?

  得亏是杨彪修养不错,没有将心中的忧惧表现出来,转而想到此言说不定是巧合,可天子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

  他正想着如何回答,又听刘辩说话了。

  “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杨公可愿舍鱼而取熊掌乎?”

  杨彪立马明白了,天子绝对是意有所指!

  他与杨修之间的谈话被泄露了出去,他首先想到了杨修,他家的这个竖子向来仗着聪慧管不住嘴。

  但只一念之间他就回过神来,眼前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杨彪斩钉截铁地说道:“臣自幼蒙先父教诲,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辩说道:“既如此,冀州、青州两州便托付给杨公坐镇了!有韩公与应君作为两州刺史,还有杨公在,朕无忧矣。”

  望着杨彪的背影,刘辩吩咐郭胜道:“去请太仆黄公来此!”

  对于刘辩来说,这一年的清查吏治,十三州的情况各不相同。

  首先是南方四州各有将军坐镇,而北方边境州中的凉州需要维稳,并州与幽州皆还要面对在塞外活不下去的鲜卑的持续袭扰,不宜大动干戈。

  司隶被刘辩作为基本盘经营,由雒阳向周边辐射,三辅亦有后来两批太学生乡吏的踪迹。

  所以,重点在于位于关东的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五州。

  在南方还在逐渐开发中的中国,此五州是汉家精华所在,拥有全国近半人口。

  但五个州的面积加起来,只大致与荆扬两州相当。

  即便这些地区的开发程度远胜于南方,开垦的田亩更多,还经过了黄巾之乱所造成的人口减少,但是人地矛盾依然尖锐。

  要想压住关东的豪族,需要在名望、资历和学识上都能压过他们的高官大儒。

  朝中符合这一要求,还能受刘辩拉拢的并不多,杨彪是最具代表性的人。

  他需要重臣大儒坐镇地方,压制最能发声的士人团体。

  历史上,面对关东联军,董卓曾经派出九卿等高官作为使者想要说服关东诸侯退兵。成员包括韩融、胡毋班、阴脩、吴循、王瑰几人,官职最低的都是个越骑校尉,但最终,多人皆被袁绍指使王匡杀死,算上被袁术杀死的阴脩,只有名望和学识足够的韩融得以幸免。

  没人愿意承担杀害韩融的罪名。

  名士大儒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杨彪与黄琬,皆有这样的影响力。

  相较于杨彪,党人出身的黄琬作风要坚硬得多。

  他担任五官中郎将时就因为看不惯用来选官的三署因为权贵子弟的增多而变得乌烟瘴气,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首节 上一节 169/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