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601节

  “好说好说。”老人听闻有好货,立刻满脸堆笑的说道:“鄙人李安瑞,请!”

  李安瑞本是李家村的乡贤缙绅,整个李家村都是他家的,田地、树木、沟渠甚至是人,在开海之后,李安瑞的心思立刻活泛了起来,他根本不想下海冒险,而是修了栈桥,设了个私市,上面有人的他,这个私市发展极为迅猛,李家村也成了漳湾唯一的地头蛇。

  李安瑞根本没有怀疑过这一船人的身份,因为姚光启的表现,就和那些海寇们一模一样。

  在姚光启掏出了烟土之后,李安瑞就更加不会怀疑了,这玩意儿在大明严禁的名单之上,比投名状还要管用的多,这就是一伙精悍的、为了钱什么都能做的海寇。

  “我不抽。”姚光启颇为嫌弃的摆了摆手,示意李安瑞自己不抽阿片,快速的离开了屋内。

  姚光启终于知道李安瑞为什么精神萎靡不振了,完全是因为瘾犯了,却没有药,所以才苦苦支撑。

  李安瑞是个毒虫。

  李安瑞靠在一张软榻上,蜷缩着腿,颤颤巍巍将阿片放在了烟枪之上,点燃之后,重重的吸了一口,整个人快速抖动了几下,那种由内而外的欣快感,让李安瑞如同一个煮熟的虾一样将身体蜷缩了起来,而后再慢慢伸展。

  一直等了小半个时辰,李安瑞才从屋内出来,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了数倍。

  “这么好的东西,皇帝老儿为什么就不肯放开呢?”李安瑞有些意犹未尽的说道。

  大明禁令,凡私有兜售烟土及售与外人者,不论多寡,均斩首示众。

  “抽得多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又戒不掉,这破玩意儿,有这么金贵?”姚光启对李安瑞非常不屑,这种不屑是由内而外的,别看此时的李安瑞道貌岸然,等到瘾犯了,那比鬼还恶心了。

  姚光启在京师的解刳院里亲眼见过。

  醉生梦死,说的就是眼前的李安瑞,阿片现在已经从生食变成了熟食,就是用烟枪加热点燃,在士大夫和势要豪右之间,以一种高级享受的姿态出现,并且有快速扩大和风靡的趋势。

  表面上看起来越禁越多,但从阿片价格水涨船高来看,阿片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

  阿片的价格正在飙升,速度快到惊人,一箱阿片有八十个阿片球,每个阿片球重一斤,一箱阿片从原来的六百银,快速飙升到了两千银,这代表着供应越来越少,而需求旺盛,所以价格才会如此飙升!

  稍微折算下,每一个黑乎乎的阿片球,高达二十五两银子,一杆烟枪,一年就需一个阿片球甚至是两到三个。

  一个京营锐卒不算赏银,军饷也才十八银,而一个阿片球就二十五银,这是何等可怕的昂贵?

  这代表着大明禁令是有效的,阿片因为昂贵的价格,也不至于向下快速传播,即便是中人之家,要买这东西,也只能望而却步,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阿片高昂的价格,让许多人开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大量种植。

  这就是禁令的难点,越禁价格越高,价格越高,种的人越多,只有用重刑,才能止住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在禁绝一事上,绝对不能一刻的放松,否则就是功亏一篑。

  大明朝堂现在对阿片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解刳院里有不少的标本,都是阿片中毒而亡。

  “就是这么贵。”李安瑞靠在椅子上,眼皮耷拉着,伸出四根手指笑着说道:“也不瞒着你,我们拿了这些阿片球,也是切成一片一片,这批货啊,能赚这个数。”

  李安瑞说这二十箱的阿片能赚四万两银子,因为是零售,而且是切片卖货。

  整个宁德私市,每天三百多艘船,即便是只有少部分携带这种‘珍贵’的货物,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姚光启在和李安瑞做买卖,李安瑞因为姚光启带了大货,直接大手一挥,免了抽分,还让那个挨打的李家村年轻人来磕了个头道歉,李安瑞这么做的意图非常明显,让姚光启带更多更多的阿片来到这里。

  姚光启那也是吹牛不打草稿,说自己可以稳定长期的供货,一时间宾主尽欢。

  而大明的海防巡检们,化整为零,在漳湾私市内开始转悠,也不询问,就是听,就是看,听这些海寇们的炫耀,看各种各样的货物,不显眼的海防巡检们,对这个私市越来越了解,而且还知道了,在整个三都澳海湾,不止李家村这么一个私市,而是有七个。

  海防巡检需要一块敲门砖,而姚光启就是那个敲门砖,即便是没有烟土,出发的时候,船上的货物,也足够用了。

  到了早上的时候,船只顺利启航,陈天德收到了所有的海防巡检的情报,除了烟土生意之外,最大的是生意还是奴仆,不仅仅是倭人,还有大明人,海寇洗劫了大明沿海渔村后,将人带到私市交易。

  陈天德的脸黑的吓人。

  “那个李安瑞满口胡诌,说这里七家私市,都是背靠了水师总兵陈璘。”姚光启的语气看似是嘲弄,但其实他心里隐隐有这种担忧,如果真的是陈璘的话,这四十三名海防巡检,再加上瞭山陈天德,他这个充数的姚光启,真的能走得脱吗?

  陈天德眉头一皱,愣愣的说道:“谁?”

  “首里伯陈璘。”姚光启重复了一遍,整个李家村都是这么认为的,不仅仅是李安瑞这么说,甚至是其他的船,也是这么认为。

  如果真的是陈璘,那就是天塌地陷的麻烦了。

  “有可能。”陈天德平静的说道。

  “啊?”姚光启眼睛瞪的像铜铃,呆呆的看着陈天德,这么冰冷的话,陈天德是怎么说出口的!若真的是陈璘,他们根本不可能活着回去了,这里的海寇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杀光!

  陈天德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有这种可能,陈璘也是个人,他也有物欲,俞帅回京后,水师完全交给了陈璘去掌控,他趁着拿下琉球的功劳封为了首里伯,在鲜花锦簇中迷失自己,为了银子,无所不用其极,有什么问题吗?”

  “咱大明不都是这样吗?有点权力在手,无论大小,都想要变现,这很正常,那捕快,路过茶摊的时候,还顺两个点心,会给钱吗?很正常,很普遍的事儿,真的是陈璘,也不必惊讶。”

  “他奏闻了陛下,具体执行的时候,还是要他来办,只要把风声偷偷放出去了,海寇船们慢慢不再前来,私市这帮毒虫,真的攀咬水师总兵,咬得到吗?谁会信呢?”

  “不是,我,这…”姚光启吞了吞喉咙,一时间有些哑然,他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再一次确认了海防巡检不是正常人,都有病!

  陈璘,那是陈璘!

  大明水师总兵,在长崎孤军深入,消灭九州岛倭国令制国的陈璘,陈天德作为陈璘身边的人,居然怀疑总兵是海寇的幕后主使。

  “当然,可能性微乎其微。”陈天德摇头说道:“因为我作为瞭山,平日里最多的事儿,就是劝陈璘不要冲锋陷阵,一个不把自己命当回事儿的人,会把银子看得很重吗?”

  “作为个人不相信这种传闻,还需要仔细调查。”

  “你说话,不要不要大喘气好不好啊!”姚光启都快被吓死了!

  陈天德喜欢公私论,他把公事和私事分的很清楚,作为抵背杀敌的战友和袍泽,陈天德不相信,陈璘背叛了大明。

  这条船上的海防巡检出了事儿,那陈璘必然有问题;

  如果私市的船流量锐减,甚至私市的人开始逃窜,那就代表着陈璘或者部分的海防巡检有问题。

  结果就是,陈天德的船遍访七个私市,屁事没有,顺利驶出了出海口。

  并且,私市的船流量在增加,因为季风的缘故,本来这个时间,就是大量商舶抵达大明的时间,而且因为交易的频繁和火爆,每年一次七个私市会联合起来,举行一次大型的扑买会,交易货物,交易日临近,海寇船越来越多。

  陈璘收到了陈天德送回松江府的情报时,整个人都愤怒了起来,什么人,这个陈天德的心是铁石做的吗?这么冰冷!两个人都搭档了多少年了,居然还被怀疑是整个走私交易的幕后指使是他陈璘!

  就是块石头也该焐热了!结果陈天德还是如此的冰冷。

  陈璘恨不得立刻将其抓回来,好好的质询一番,可能性在哪里在哪里!

  不过,陈天德提供了充足的情报,这些私市,这些海寇船上的航海札记,就是大明整个海域走私犯的末日。

  而且陈天德还提到了这处良港,大明水师的天然老巢。

  陈璘将情报汇总之后,送到了京堂,大明水师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出发,将海寇和整个大明海域内的走私、海寇一网打尽!

  代号:平波净海。

第507章 陛下虽然好杀人,但的确是仁君!

  朱翊钧收到水师总兵陈璘的密疏时,产生了一个由衷的疑惑,大明水师都是这样的吗?陈璘怀疑张居正,陈天德怀疑陈璘,还真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也是用怀疑的吗?

  就像陈璘怀疑张居正,陈天德怀疑陈璘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这不是好人、坏人去界定的,是立场界定。

  陈璘用什么立场去做这件事?养寇自重的话,那么大个倭国摆在那儿,等着大明对信风、洋流、复杂的台风、海啸进一步了解后,进行攻伐,陈璘真的要养寇自重,那也是倭国,海寇实在是不上台面。

  嘉靖年间东南倭乱,连胡宗宪都没有养寇自重,陈璘没有立场的。

  张居正的新政,陈璘领导的水师,是他们的根本,立根之本,没有了新政,张居正是個五十八岁的帅老头,没有了水师,陈璘就是个有血气之勇的将领,甚至可能和以前的俞大猷一样,得不到重用,说不定陈璘还能成为大诗人呢。

  即便是到了万历十年,这两个根本,依旧是寄托于皇权才能存在,是需要皇权作为裁判,进行有倾向的偏袒,才能生存的。

  更加明确的讲,依托于朱翊钧这个人存在。

  比如此时朱翊钧忽然沉迷于阿片不可自拔,躲在后宫里不管不问。

  那么水师就会立刻被反攻倒算,陈璘首当其冲被清算,而后就是整个水师被全部遣散,大明已经发生了好多次这样的事儿了,比如天顺年间解散京营、嘉靖二十九年,浙抚朱纨自杀后,浙江四十一卫所被解散、所有卫军军籍皆消、战船四百三十九艘凿沉。

  大明的武将,比任何人都懂兴文匽武的可怕,同时现在‘振武’的所有新政,都是寄生于皇帝的威权之下,不偏袒就无法生存的地步。

  陈璘在密疏里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大明陆军打仗后的利益,需要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体现,比如大明讨伐了板升,绥远驰道、绥远矿业的发力需要在五年以后了,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变化,收回成本,以当下的生产力,甚至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还因为收复河套,弄出了必须收复西域的这个持续而巨大投入。

  而大明水师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这次平波净海事为例。

  完成平波净海后,这些海寇被剿灭,大明立刻马上就能获得一个之前未曾发现和察觉的天然良港,用来营建水师的老巢,营造学堂、造船厂、新军训练之地等等,保证水师的恢复能力。

  某种意义上,海寇是在探路开图,只要是海寇集结的地方,必然都是不被大明掌握的海上补给点,避风港,即便是没有成为大港口的条件,也可以营造海防巡检司,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之地。

  而且还会缴获大量货物,这是立刻可以获得的利益,海寇劫掠了大量的货物,这些货物,都是可以变现或者供给大明使用,大明京营讨伐板升的短期收益即缴获,是无法和投入相提并论的,甚至连赏银的成本都是无法填补的。

  可是海战的缴获是巨大的,只从货物的流动的角度去看,海寇抢劫了过往的商船,而大明水师抢劫了海寇,缴获的短期收益,完全可以弥补水师征战的巨大消耗,甚至还会有剩余。

  用陈璘的原话则是:

  【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此为因粮于敌,取之于敌,以战养战,战不止则军食无可不足。国养士二百载,大臣皆言兴文匽武,固非良谋,然,穷兵黩武则家国疲惫,国之疲,疲于兴兵远输粮草;家之惫,惫于兴役力屈财尽,今水师兴兵以战养战,稍纾次疾。】

  陈璘的意思是海战的短期收益即缴获,可以满足以战养战的基本需要。

  在密疏里,陈璘分析了兴文匽武的大势究竟为何会出现,家国疲惫,就是长距离的粮草运输,让远征始终是一件投入巨大而收获极小的行为,劳民伤财。

  完全精算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远征沉重的后勤压力,是朝廷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至少水师现在的战争,短期的缴获,是可以平账的。

  郑和下西洋战陈祖义、再战锡兰、设立旧港宣慰司,大明水师强攻密雁港,再击马尼拉,强袭九州岛诸令制国、张元勋猛击果阿总督府等等,都是如此,可以因粮于敌。

  因为战争不发生在大明的腹地、藩属国这些传统大明疆域之内,所以可以因粮而敌,敌人就只是敌人,而不是胡汉杂居这种复杂的情况。

  当然,陈璘的密疏里也提到了长期利益,维护海疆的安全和秩序,让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促进都饷官抽分收益增加,需求旺盛,促进大明手工工坊数量增加、大明流民减少等等,这一系列的长久利益,可以缓慢的交给时间去体现释放。

  朱翊钧用洋洋洒洒近千字,回复了陈璘,主要是关于因粮于敌的讨论,大概意思就是知道就行了,不必公开讨论,对于海寇以及缴获的处置问题,进行安排,主要是那些烟土,一定要留下口舌,找到产地后,一举剿灭。

  烟土,禁绝做不到绝对,还不如不做,因为供应的极度下滑造成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引起无数人竞相种植,反而促进了罂粟的种植,所以一定要查到任何线索,就一查到底,绝不要有任何的姑息。

  对于陈璘的作战规划,朱翊钧一个字也不改,他就不胡乱指挥,给大明水师们找麻烦了。

  “陛下,先生在御书房外请求觐见。”冯保略显忐忑的说道:“还有大宗伯也在御书房外恭候。”

  “宣。”

  最近的京师并不太平,因为皇帝和首辅产生了一些分歧,这次分歧,贱儒们盼望着成为皇帝和首辅之间决裂的标志,而忠君体国之士,则担心发生这种事,皇帝和首辅道不同,对大明造成的剧烈震荡。

  而且已经经历了数次的交锋,皇帝下章吏部部议,部议反对,张居正带着廷臣反对此议,大明皇帝对政令进行了解释,但张居正再次以首辅反对此议,闹得人尽皆知,虽然具体的政令内容,并不是很清楚,但贱儒们知道,和考成法有关。

  他们认为期盼已久的少壮皇帝与权臣的夺权之战,开始了!

  万士和是来劝架的。

  万士和的情绪非常稳定,皇帝和元辅之间有分歧,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很多次了,有的时候陛下说服先生,有的时候先生说服陛下,大家的目标是大明再次伟大,只要这个根本目标不变,就不会道不同不相为谋,发生根本性决裂性的分歧。

  万金油万士和,对此颇有信心。

  “陛下,臣反对禁绝烟土这个…不是,臣反对禁绝烟土纳入考成的这个权宜考功。”张居正有点激动,嘴都瓢了,他不反对禁绝烟土,烟土造成的危害,张居正看在眼里。

  他反对的是权宜考功法。

  权宜考功法,适用于禁绝烟土,考成的方式是单独的‘万能灵活指标’。

  比如知县甲某,今年限时10件事里,有三件事没做成,差一件就可以评为上上评,就可以把禁绝烟土的‘万能灵活指标’用在考成里,将自己今年的考成变成上上评,灵活就灵活在,这个指标如果你用不到可以一直挂在账上,啥时候想用再用。

  大明禁令,凡私有兜售烟土及售与外人者,不论多寡,均斩首示众,这是死刑犯,任何死刑三复奏,得到大明皇帝朱批,很多案犯都要押解京师徐行提问,这也是解刳院标本的来源之一,也能极大的避免弄虚作假,杀良冒功获得万能灵活指标的可能。

  “陛下权宜考功,看起来很好,臣也理解陛下禁绝之决心,但造成的危害,就是对考成法的破坏。”张居正十分明确的反对,并且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制度设计上,看起来是十分完美的,但是一旦实践,就会用的到处都是,考成法就会被破坏,而考成法解决了姑息裙带之弊,是行政力量恢复的核心,是多级负责制,是大部分官吏摆脱座师强人身依附关系的希望,是营造吏治新风最重要的手段。

  “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稍安勿躁,不必着急,朕有点吹求过急了。”

  吏部反对、内阁反对的时候,朱翊钧就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该画蛇添足。

  朱翊钧想的挺好的,这个万能灵活指标,可以提高各级官吏们禁绝烟土的主观能动性,但他忽略了一个倍之的问题,想要破坏一个政令,就是倍之,这个权宜考功,不就是倍之的一种吗?在考成法上生生撕裂了一个口子。

首节 上一节 601/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