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初赵煦只所以要成立那个‘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公事’的机构,就是给贾种民准备的。
在他心里面,贾种民是最适合做这个事情的人。
为什么?
他是城管祖师爷!
绍圣时代,主管汴京内外翻修的大臣。
也是开了待制重臣,亲自拿着棍子,在汴京城里督工先例的人。
所以,所谓的‘提举汴京内外厢公事’就是一个因人而设的机构。
只是贾种民,官职太低,资序太浅,赵煦也不好越次拔擢,免得招蜂引蝶,才没有直接将其招入开封府。
但谁知道,这个贾种民和李士良交情特别好。
他居然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走通了李士良的关系,让李士良上书借调了他。
赵煦大喜,自是欣然应允。
然后……
汴京人提前了数百年,开始享受到了城管的服务。
当然,贾种民办事还是粗糙一点,暴力了一点,动辄棍棒相加,打的人满地滚。
这是要批评的。
另外,他现在干的那些事情,不赚钱啊!
这怎么能行?
赵煦必须召见他,面授机宜。
“姓贾?”向太后想了想,问道:“可是故宰相贾文元公(贾昌朝谥文元)之后?”
赵煦嗯了一声:“好像是吧?”
“哦!”向太后颔首,心中却不免有了些隐忧。
主要是,贾昌朝这个人当年的名声就很坏!
嘉佑时代,公认的奸相。
其在位时,打压异己,钳制舆论,为天下抨击。
以至于嘉佑三年,文彦博罢相后,坊间舆论一传出贾昌朝可能接任的时候,整个朝野都炸锅了。
御史台拼命反对,不断上奏,攻击其结交内臣,任用私人,横行不法的事情。
贾昌朝被迫请郡以镇安军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侍中兼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
那是他最后一次在朝了。
此后直至病逝,都再未回到朝堂。
向太后年少时,没少听父祖说过贾昌朝的那些事情。
心里面难免有些疑问。
赵煦见着向太后的神色,就笑道:“母后若是不放心,明日和儿一起见见这个官儿?”
向太后顿时摇头:“吾就免了吧!”
六哥单独召见大臣,是很好的事情。
特别是在见过了姑后,为了自己的名位,不顾六哥后。
向太后就已经决定,要让这个孩子,承担更多职责,在朝臣们面前,展现更多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拥戴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毕竟,亲贤宅里的徐王灏,可不像已经死心的样子。
而那位二大王,在先帝驾崩前后做的那些事情,可谓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也就是现在这个孩子,还太小,还在长身体。
但凡他能有个十四岁。
向太后早就已经带着庆寿宫,一起回内廷颐养天年了——庆寿宫不想答应都不行!
因为,三衙之中,想当从龙的人,一抓一大把。
便是这皇城司里,也已经有很多人,明里暗里的暗示过了——娘娘,俺们只效忠官家和娘娘!
第513章 城管祖师爷(2)
隔日,丙子(20)。
福建闽清县县令徐寿改宣义郎,以寿在闽清,善抚百姓,能安商贾故。
这是从选人,直接跳进了京官。
而且跳了三级,直接就是从八品的宣义郎。
自然,这只能是蔡确保举的结果。
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知应天府王益柔卒。
殿前司马步军都承旨上书言:奉圣旨,拍试陕西、河东等路集教保甲并营田弓箭手都教头等马步射事艺,今已拣选得马步射等俱佳者一十八人,乞依故事,许入京并至君前呈试。
诏:从之。
这是向太后争取来的。
也是赵煦插手基层军事人事的开端。
在大宋,皇帝之所以能在士大夫话语权空前高涨的现在,依旧可以圣心独断。
靠的就是,皇帝本人完全垄断和把持了文武官员的上升通道。
碍止法下,一切文武官员的磨勘,都有天花板。
文臣选人改京官,京官转朝官,朝官升待制,待制拜宰执。
都需要皇帝特旨!
武臣也是一样。
小使臣改大使臣,大使臣拜遥郡,遥郡转横行,横行拜正任。
都是皇帝亲除,人臣不能干涉。
而且,相较于文臣,在武臣方面,大宋皇帝的遴选更加细致。
很多不入品,但已经展现出一定特长,有着名将胚子的武将,都可能在其改小使臣之前,就有机会,被引荐到御前,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
这就是呈试。
天下州郡的优秀武臣,甚至是保甲户、弓箭手这样的预备役军队里的教头、指挥。
都有机会,通过战争、校阅等途径,被有司选中,从而来到汴京,到御前展示技艺。
一旦表现的好,入了皇帝之眼,那就从此可以火箭式提拔了。
而且,因为武艺这种事情,特别是骑射。
会就是会,行就是行,骗不得人。
所以,呈试中发现人才的概率很大。
历代以来,都有名将,从中被简拔出来。
自然,历代以来,都很重视呈试。
每有呈试,无论皇帝多么忙,都必然亲临,亲试。
以选中人才,从基层开始培养。
现在的殿帅燕达,就是从呈试中被发掘出来的代表。
本来,赵煦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可以亲临呈试的。
庆寿宫那边,一直找着各种借口,拖延着这个事情。
但现在,向太后不想拖下去。
于是,借着殿前司的上书,这个事情被敲定了下来。
日子也选好了。
六月丁酉(十一)。
届时,河东、陕西等路,选拔出来的十八名步射骑术都精湛的低级武臣,将在赵煦面前,表演步战、射术、骑术。
老实说,赵煦觉得,这个呈试的表演性质远大于实战。
在他的记忆里,就是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好多东西,都是实战里不可能使用的。
但现在,就连武举比的也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也就汴京武学里,能有些系统性的军事理论教育。
就这,还是多亏了已故的宰相曾公亮——这位宰相,曾在仁庙时期主持编修了《武经总要》,并在其担任宰相时,将其作为武学的必读书目。
所以,勉勉强强,捏着鼻子也只能认了。
等到明年,找机会扩大武学规模,将之改成近现代的军校模式,才能真正的批量教育、培养和选拔军官。
至于现在?凑合着吧,先把爪子伸进军队,在陕西、河东拥有第一批亲信再说。
赵煦正想着,殿外传来了郭忠孝的声音。
“官家,驾部员外郎臣种民,已至内东门下,乞陛见。”
赵煦点点头,随口道:“带他至紫宸殿,朕随后便来。”
“诺。”
……
巳时刚到,贾种民就在通见司的官员的引荐下,到了内东门下的小殿候见。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个父祖嘴里的神圣之地。
这里是大臣入宫候命之地。
同时,也是天子宣麻拜相之所。
但,小殿看着却很简单。
不过是一個简单的小院子罢了,院子里种着几颗柏树,郁郁葱葱。
此时,正值盛夏,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
贾种民坐在一条小木墩上,想起了先帝时的一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