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65节

  一直要三次推辞之后,才会开始正式听政。

  趁着这段时间,每一个御史,都在极尽可能的在市面上,搜集和打听,有关王珪过去的事情。

  恨不得将他小时候在床上尿床的事情也给翻出来。

  而且,大多数人,根本懒得去辨别真伪,听到就写上去。

  御史嘛,不就是这样?风闻奏事,就是他们的职责!

  可从来没有人说,要他们分辨真伪虚实。

  那是朝堂诸公和官家的事情!

  于是,王珪根本不知道,他正在面对什么?

  王珪更不会知道,因为他自己蠢,说了那样的话,被御史们抓住了把柄。

  所以,他反倒成了李宪的挡箭牌——有一个‘阴持两端,不顾大义’的宰相挡在前面。

  还有谁会去关注,李宪去年奏报不实那点小事情?

  ……

  隔日,元丰八年,三月庚子(初七)。

  赵煦醒来的时候,向太后身边的内臣,严守懃就已经在御前的帷幕外等着了。

  “大家,太后娘娘,命臣来告知大家:都堂已经集议,因左相告罪在家,闭门不出,拟以右相蔡确为山陵使,即日陛辞,先行前往河南府,为大行皇帝,勘探帝陵、发掘地宫、建造神道!”

  赵煦点点头。

  蔡确充任山陵使,这就意味着,在王珪基本确定罢相的现在。

  蔡确也将在完成山陵使的任务后,必须请郡出知。

  这样,朝堂上的三省两府,一下子就空出了两个宰相的位置。

  而围绕这两个萝卜坑,必然引发朝野内外的争夺。

  “为我更衣吧!”赵煦说道。

  立刻就有着女官上前,服侍赵煦穿着。

  这些女官,有一半是赵煦庆宁宫里的,另外一半,则是向太后亲自在坤宁殿里选的。

  都是服侍了向太后十多年,信得过的女官。

  趁着天子更衣,严守懃继续按着向太后的嘱咐,与天子汇报着朝堂上的事情:“此外,今日三省集议,委任閤门通事舍人宋球,赴北国告哀!”

  赵煦嗯了一声。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已经大体维系了数十年的和平。

  两国交往,也形成了制度和惯例。

  不止每年,都会互遣使臣,祝贺彼此君主的新年、圣节,也会彼此祝贺对方的太后、皇后圣节(假如有的话)。

  此外,双方还会互相通告彼此的大事。

  譬如帝崩、新帝即位,立后、立太子等等。

  在礼数上,两国之间,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

  换上丧服,赵煦接过被递来的竹杖。

  持着它,赵煦走出寝殿,然后在御龙直的簇拥下,出了福宁殿。

  向太后的仪卫已经在殿前等候了。

  赵煦上前,和向太后见了礼。

  然后母子两人,便坐上了厌翟车,前往大内的迎阳门。

  ……

  迎阳门,在宣佑门以西,后苑以北,位于崇政殿和垂拱殿之间,乃是历代以来,天子新即位,未除服前,召见大臣之地。

  也是天子在禁中召见近臣的地方。

  此外,此门还是后宫妃嫔们,前往后苑,游山玩水的必经之地。

  赵煦和向太后到的时候,迎阳门下的那个小殿里,已经升起了帷幕,也摆好了坐褥。

  太皇太后,也坐在了帷幕西侧中。

  “皇太后、大家临殿!”随着一个内臣的高呼。

  向太后带着赵煦,从小殿的后门,走了进去。

  向太后先带着赵煦,到了太皇太后面前请了安。

  母子两人才坐到了殿内东侧的两张坐褥上。

  这两张坐褥在位置上来说,是一前一后,但彼此挨得很近。

  这是赵煦的想法或者说发明。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也因为赵煦的发明,让向太后很开心。

  所以,假如不出意外的话,今后的两宫时代,这种母子前后安坐听政的方式,就要变成定制。

  换而言之,赵煦再也不用去看大臣屁股了。

  母子落座之后,就有着通见司的官员,领着穿着丧服的蔡确,到了迎阳门下。

  蔡确一到小殿前,立刻持芴俯首面朝小殿内拜道:“臣,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确,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恭问太皇太后圣躬万福!”

  “恭问皇太后圣躬万福!”

  “相公免礼!”太皇太后说。

  “相公免礼!”向太后也说道。

  赵煦则轻声道:“右相乃朕之肱骨,社稷重臣,不必多礼……来人,给右相赐座!”

  帷幕中,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听着,都是满意的点头。

  都在心中暗道:“六哥真是聪慧!”

  “这等召见大臣的仪态和话术,只教了一遍了,就能记住,还能运用如心……”

  尤其是赵煦说话的语速和神态,都让两人特别高兴。

  不疾不徐,温润如玉,可堪君子也!

  帷幕外的蔡确,顿首再拜,谢道:“陛下隆恩,太皇太后、皇太后垂青,臣感激涕零!”

  这才坐到了被一个内臣搬来的瓷墩上,持着玉芴,恭敬的看向帷幕之中。

  “臣此来,是来与陛下、太皇太后、皇太后拜别的!”蔡确持着玉芴,略有激动:“都堂三省集议,臣等宰执皆以为,如今既然左相告罪,那么臣身为右相,又受大行皇帝隆恩多年,自当恭为大行皇帝山陵使……”

  赵煦在帷幕中听着蔡确的话,内心一阵唏嘘。

  上上辈子,蔡确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他在王珪死后,死活不肯去当山陵使。

  做了山陵使回来,又死活不肯上表请郡。

  而现在,至少在迎阳门下,他是甘愿去的。

  恐怕回来后,也会依传统请郡。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赵煦掌握了主动,提前三天被立储所造成的。

  三天,改变了一切。

  蔡确不必再去和章惇一起联络燕达逼宫。

  没有逼宫,蔡确在太皇太后眼中,就不再是危险的,必须除之而后快的人。

  又因为王珪事发了,于是,蔡确得以独享定策立储拥立的大功——哪怕他是被动的。

  但,这也是功劳。

  所以,蔡确才不再抗拒吧?

  赵煦在心中想着。

  太皇太后那边就已经开始依着传统,问了起来:“相公此去为大行皇帝山陵使,未知朝中诸事,可已安排妥当?”

  蔡确那里敢在这个事情上代替两宫拿主意?立刻持芴敬拜:“启奏太皇太后:此事非臣所可以预闻也!”

  “此乃人主之权!”

  制度,两制以上的大臣以及六部的主管大臣,都只能由天子特旨除授。

  无论是三省两府,还是吏部,都无权过问,也不可以过问!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蔡确的回答,都还算满意,于是对视一眼,点点头,道:“老身和皇太后,都不曾临朝,对于髃臣并不了解!”

  “右相在朝十余年,为相数年,辅佐大行皇帝,更化国政,推行官制,可知诸位髃臣中,谁可堪军国之任?”

  蔡确再次持芴答道:“臣惶恐,岂敢言此?”

  “然,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不以臣卑鄙,臣斗胆请荐一人……”

  “嗯?”两宫眼中都露出疑惑。

  蔡确持芴敬拜:“臣斗胆,愚以为,先朝元老,大行皇帝肱骨之臣,持节建雄军节度使、知河南府、西太一宫使臣韩绛,可当大任!”

  “臣万死,荐于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

  于是离开瓷墩,俯首在地。

  这下子不止是两宫眼中,都露出精芒。

  就连赵煦,也在心中大喊一声好!

  这个蔡确,还真是厉害!

  果然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啊!难怪世人皆称右相蔡确乃是蔡大嘴!

  还真是大嘴吃四方!

  蔡确推荐的这个人选,就像子弹一样,打在了赵煦的心坎上。

  也打在了两宫的心中。

  原因?

  在王珪已经注定去职,甚至可能讨不到好的现在。

  在蔡确也肯定要出知地方的现在。

  以资历,以人望,以对朝野上下的影响力,以在两宫面前的好感度,甚至是以新党和旧党的接受程度来看。

  都没有比韩绛更合适的人选了。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沉吟了许久后,也被蔡确推荐的人选所心动了。

首节 上一节 65/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