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639节

  “这个吴安持太不像话了!”赵煦将吴安持的谢罪书,直接丢到一边。

  “他只是忘了圣人仁恕之教吗?”

  “我看他,是连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记了吧!”

  这话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问道:“官家此话怎说?”

  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国,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腊、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项、北虏甚至西域、高丽、日本……”

  “列国皆来入朝,朝贺太母圣节。”

  “这个吴安持,明知如此,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当街行凶,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

  “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

  在来之前,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

  只能说,写的真好!

  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

  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

  赵煦当然不会错过,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一看,立刻趁热打铁,道:“对这等,枉顾圣人教诲,不知太母的大臣,却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问道:“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

  赵煦轻声道:“须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说道:“太母,孙臣以为,这权知滑州,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恐怕连忠孝之义,也不大记得了。”

  “孙臣以为,还是得在太学之中,辟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没办法!

  赵煦的提议,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不用刑罚,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特别是士大夫!

  而吴安持做的事情,实在上不得台面。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吴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但显然,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问,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门生,怎就不帮忙说句话?

  请参考一下晏几道。

  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

  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

  没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所谓门生故旧,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还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才会认。

  你家大人都没了。

  谁还认你?

  哪来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就撒泡尿照照镜子。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第482章 太学士大夫再教育中心成立了

  元祐元年四月壬子(25)。

  “敕:士大夫,天下之楷模,乃以道德望进。故风俗厚而朝廷尊,经术用而名器重!具官吴安持,故宰相之子,自弃圣人仁恕之教,历事四方,不恤百姓疾苦!朕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之教,在其中矣,奈何不修?可,吴安持勒停,着太学收教,以叙圣人之教。”

  吴安持听着那个在他面前,抑扬顿挫的念着敕书的内臣的声音,整个人都傻了。

  怎么回事?

  我爹的门生故旧呢?

  你们给我说句话啊!

  拉小侄一把啊!

  文太师、司马侍郎、孙学士、张节度……

  救救孩子!

  然而,无论吴安持内心如何咆哮,那个读完敕书的内臣,都只是冷冷的盯着他:“具官吴安持,还不谢恩?”

  吴安持没有办法,只能乖乖的磕头:“臣,安持拜谢天恩!”

  吴安持这边领了旨意,那边就有着禁军上前,对他说道:“吴知州,请吧。”

  太学那边,在今天早上就已经得了旨意。

  管勾国子监公事许将,已经将学舍打扫出来了,就等着这位大宋第一位,进入太学接受圣人经义再教育的宰相之子入读。

首节 上一节 639/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