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505节

  至于有钱?

  拿上你的臭钱,滚一边去!

  而赵煦针对这个市场痛点,表示:放下朕的钱,拿走你的学区房。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太皇太后就担忧的道:“六哥,这样会不会不妥?”

  “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开封府府学,入学规矩,一向公开公正。

  宰执或在京待制、元老子弟、天下知名之才。

  所以,尽管历代都有着非议,可从开封府府学考出来的人,都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他们配得上!

  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赋,天下传颂。

  哪怕是被人不耻的王拱辰,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才华。

  这要是用钱就能买府学名额……

  朝野上下都会反对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赵煦笑了起来。

  太皇太后担心的是‘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换而言之,若是朝野要是没有反对,这个事情就能做喽?

  赵煦看向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请放心,孙臣又岂会将国家名器,贩与市井呢?”

  “孙臣建的这些民居,卖与百姓后,其主人子弟,并不能直接入读府学,他们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入读府学!”

  “孙臣给他们入读的是,开封府府学之下的蒙学、小学以及中学!”

  “只是会给这些从开封府中学之中毕业的学子,一个可以考入府学的机会!”

  这就是在抄袭现代的学区房政策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可以配套入读。

  而且,名师、名校buff刷满。

  同时,还有机会直升开封府府学这个天下就业率第一,当官率第一的大宋学府。

  就问,这样一个学区房,朕卖的贵一点,学费也收的贵一点,可不可以?能不能卖掉?

  “蒙学、小学、中学?”两宫面面相觑,这些词汇她们能理解,却闻所未闻。

  赵煦解释道:“所谓蒙学,开蒙之学校。”

  “小学,则是蒙学之上,以授五经。”

  “中学,则讲五经经义,并授数、法、理财之学识!”

  “蒙学可以直升小学,小学可以直升中学。”

  “但中学升府学,则需要考核,如科举一般,优中选优,必以佼佼者得之!”

  两宫听着,互相看了看。

  太皇太后问道:“朝臣们会不会有意见?”

  “太母放心好了,朕会说服朝臣的!不会有人反对的!”

  在经历了庆历兴学、熙宁兴学。

  大宋的士大夫们开始狂热的热衷于兴学兴教。

  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指标中,开始出现对州学、县学的评定。

  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还在萌芽中。

  士大夫们只搞懂了成人教育。

  目下的大宋,也基本只有成人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靠着家学、自学。

  范仲淹等寒门士子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据。

  自然,如今连私塾都是很少的。

  更不要说,这种官办的公立蒙校、小学、中学直到府学的成熟教育模式。

  而这样的模式,除了收费外,而且是以高额学费作为办学模式外,没有人搞得起。

第403章 提议增加宰执

  “这样啊……”太皇太后看了看向太后,问道:“太后觉得呢?”

  向太后道:“娘娘,六哥所言甚有道理,不如就让六哥试试?”

  只是一个坊而已,的钱也是从交子的抽税中赚来的。

  可以一试!

  赵煦立刻就道:“多谢太母、母后成全!”

  “如此一来,若是一切顺利,一年半载之后就可以用赚来的钱,给太母、母后修建宫室了!”

  两宫听着,都是笑了起来。

  她们其实现在也知道这个孩子,远不是表面上这样的天真、淳朴。

  恰恰相反,这个孩子只是在她们面前才会像个孩子一样撒娇、讨好。

  在其他人面前,可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在朝堂上‘望之肃然,法度兼备’,在召见大臣时‘礼遇大臣,行止有度,早知国事,果决非常’。

  在处置大臣时,更是能做到‘遵法度,守纲常,然后用仁恕宽厚之道。’

  即位以来,已杀一遥郡,贬一待制,编管勋贵五人。

  至于恶王诜,罚郭献卿,更是朝野‘皆以为圣’。

  可也正是因此,两宫才对这个孩子放心和满意。

  他不在别人面前撒娇,偏在她们面前撒娇。

  这就说明,这孩子是真将太母、母后,当成至亲。

  至于他疏远任家、朱家、崔家这些生母外戚。

  反而证明了这一点。

  两宫都看过史书!

  自然找得到类似的例子。

  后汉的汉和帝,北魏的孝文帝。

  都是亲近、孝顺养母,厚待养母家族,反而疏远自己亲生母亲的外族的例子。

  “那臣明日便和经筵官们在集英殿上商量一下此事……”赵煦笑着说道。

  “嗯!”两宫都是点头。

  赵煦于是陪着两宫,又说了一会话,主要是说了说近来宫中的诸王、公主们的事情。

  近来,赵煦时常有空就会去看望他的弟弟妹妹们。

  特别是大宁郡王赵佖,得到了赵煦最多的关怀。

  他甚至下诏,将庆宁宫内,存留的旧年玩具大部分都送给了赵佖。

  即使和是赵煦同胞的普宁郡王赵似,也没有这样的优待。

  但没有人能说什么。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普宁郡王有眼疾,其母林贤妃又需要照顾刚刚才被赐名录入玉蝶的先帝遗腹子赵偲。

  长兄如父,作为赵家的家主,多照顾一下这个有眼疾的十二郎理所应当。

  这是兄友弟恭,也是天子宽爱兄弟。

  两宫对此都是很满意,所以都是笑着听赵煦讲起宫中诸王、公主的事情。

  等赵煦讲完,向太后就道:“六哥正该如此!”

  “先帝不幸,奄弃天下,诸王公主将来就要靠六哥推恩、照顾了。”

  “儿明白!”赵煦颔首。

  “对了!”他似乎是想起一个什么事情,说道:“太母、母后,臣近来听说,似乎都堂东府的执政,自从章相公出镇后,就一直出缺?”

  太皇太后点点头,答道:“是有此事。”

  “老身和太后,也一直在此为烦恼呢!”

  向太后跟着点头,叹道:“是啊,朝中大臣,皆是上上之选。”

  “譬如那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户部尚书曾布,皆有宰执之材,吾与太皇太后一时难以决断!”

  赵煦微笑着道:“曾尚书、邓学士,皆天下知名之士,国家股肱。”

  但他心中知道,这其上是庆寿宫和保慈宫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不要看如今的庆寿宫太皇太后和保慈宫向太后,婆媳相处融洽,在多数问题上总能达成一致。

  但那是向太后在很多问题上主动退让、尊重庆寿宫的结果。

  实际上呢?

  婆媳之间,岂能没有矛盾?

  何况,牵扯到的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

  庆寿宫更倾向勋贵外戚,保慈宫更倾向士大夫。

  也就是向太后性子柔弱,不爱争抢。

  换一个性子的人在她的位置上,恐怕两宫之间早就面和心不和,甚至闹得不可开交了。

  可是,有些东西,终究是不能轻易退让的。

  执政大臣的人选,就是其中之一。

  保慈宫想扶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上位执政,庆寿宫想让从先帝重病开始,就为庆寿宫智囊的曾布递补。

  这就是执政难产的关键。

  其他什么犹豫啊、人选太多啊,朝野纷争啊,都只是表象。

  这也是左相韩绛、右相吕公著不敢催促、决定的缘故。

  这两个老狐狸早就看出端倪来了。

  向太后笑着继续说道:“此外,御史中丞李常、礼部尚书曾孝宽、吏部尚书韩忠彦以及兵部尚书吕大防等人,也都有被人提及,也都是朝野公认的宰执人选。”

首节 上一节 505/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