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681节

  此文非变法条文,亦非朝廷诏令。

  而是以书信的方式、朝廷的名义,写给全体大宋人的一封书信。

  此信的主要内容是——

  朝廷欲大力发展西北(包括即将灭掉的西夏区域)的民生商贸,完成开疆扩土的同时,也实现大宋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式安居乐业”。

  使得大宋江山更加稳固。

  然当下朝廷国库钱粮多用于战事,有所不足,百姓亦不愿前往条件艰苦的西北移居。

  人力财力,皆有所不足。

  故而。

  朝廷拟定了一份“国债契约计划”,即向百姓有偿借贷,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

  此契约,主要面向家境殷实的富商巨贾以及达官贵族。

  借贷利息略低于民间利息。

  但会对借贷者给予部分税收补贴及商贸扶持。

  借贷时间分三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享有的补贴与扶持也越好。

  另,此国债契约计划讲求自觉自愿,不强制执行,朝廷不会向地方下达任何指标任务。

  但鼓励地方豪商为国出力。

  开封府辖境内,将于七月初一发行国债,为期半个月。

  开封府外,将于七月十五日发行国债,为期两个月。

  总定额八千万贯。

  最小额度一万贯,最大额度一百万贯。

  开封府辖境内,由三司发行国债,其他地方州府则由各地州府衙门发行国债。

  之后。

  朝廷将根据发行的国债数额,确定移居西北的百姓的福利待遇。

  若朝廷逾期归还百姓国债钱财,逾期后的日息以原有额度的五倍计算。

  开封府之所以提前执行,乃是因开封府发行国债后,朝廷便可向秦风路募集百姓,先解决河湟区域的采棉、纺棉问题。

  ……

  这封书信,可谓是诚意满满。

  将朝廷现状,对西北的规划,尽数告知了天下百姓。

  让他们明白。

  原来,朝廷在下一盘大棋,意在将大宋所有区域都发展起来。

  莫看当下的西北贫苦荒芜。

  可一旦发展起来,那将会是一片富庶之地,将会孵化出无数富商,以及为朝廷创造更多的赋税。

  因为那个地方,连通东西近万里,资源丰富,竞争也小。

  只要勤劳聪明的汉人将文化、风俗、技术传播过去,那里将有赚不完的钱。

  而一旦那里民生富庶,百姓皆有衣可穿,有食可吃,还将会大大减少战乱的发生,使得整个大宋之民更加团结。

  发展西北民生,不但具有经济利益,还有维稳之用。

  八千万贯的数额、三类分期时间的设置以及年利息,都是三司精准计算出的数据。

  三司使王尧臣预计。

  若能筹得八千万贯,在没有特大灾情的情况下,朝廷三到五年便可回本。

  十年之后,必有盈余。

  当下,大宋的年税收已超亿贯。

  向百姓发放国债,不是朝廷太穷,而是在投资,以谋得百姓在西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为朝廷创造更多的税收。

  ……

  众官员看完后,都纷纷点头,甚是认同。

  首相文彦博率先开口道:“此契约书写得甚好,真诚满满,但是我还是较为担心,万一百姓们不配合,购买国债的额度太少,怎么办?”

  三司使王尧臣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文相,当下,朝廷乃是因战事而缺钱,其实只要凑够五千万贯,便能挺过去,之所以列八千贯的数额,乃是使得我们的储备能够更充裕一些。”

  “成与不成?试一试不就知道了!老臣觉得,百姓心善,且很多巨商都是因全宋变法而富,对当下的朝廷有很强的归属感,并且这又不是赔本买卖,有些商人家族,几十万贯的铜钱堆在自家私库,并不能生钱,而拿出来不但能赚钱还能赚名,何乐而不为呢?”曾公亮笑着说道。

  富弼接着道:“要知,咱们的百姓可是会主动朝着三司的院墙内扔钱的百姓,此举利国利民又利自己,为何不为呢?”

  这时。

  苏良笑着道:“我和国舅爷打过招呼了,他虽然将家财全捐于民,但与他交好的大商人都通了气儿,这些人都是愿意购买国债的,并且数额非常高。”

  ……

  赵祯微微点头,想了想后,道:“此策可行,另外,朕建议在此书信上标注为苏良所撰写。”

  苏良一愣。

  “官家,用不着,用不着!此书信乃是以朝廷的名义撰写的,无须添上我的名字,臣不图此等名声。”

  苏良一脸谦虚。

  “哼!”赵祯的表情略带傲娇。

  “你以为朕是为你扬名?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购买国债。此书信表达的意思是朝廷之意,但撰写人必须是你,朕觉得,你苏良这两個字,至少也能值一千万贯!”

  大宋民间有今日之富,全都仰仗全宋变法,而苏良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宋变法的绝对核心。

  再加上苏良在西北的表现。

  为了西北河湟之民,冒着生命危险,领数百骑在几十个部落中劝降,救了十几万百姓和士兵的性命,还有其对辽和西夏的硬气。

  这都是大宋文臣的典范。

  许多百姓,相信苏良甚至高于相信朝廷。

  一些百姓喜欢讽刺朝廷的某些新法措施,但若是苏良所撰写,讽刺者甚少。

  因为苏良在民间拥有一大批支持者。

  特别是女人、士子、商人这三类掌控着民间大量话语权的意见领袖,都甚是崇拜苏良。

  苏良对此策乃是有甚大加成的。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官员纷纷拱手附议。

  苏良顿时笑了,他现在不但是官家宠臣,还是全民偶像。

  ……

  六月二十六日,正午时分。

  宣德门前,开封府门前,汴京各个城门前,全都贴出了这封《国债契约书》,并称开封府将在七月一日午时,正式发行国债。

  一时间。

  汴京城的街头巷尾都热闹起来。

  此乃朝廷第一次以书信这种柔和的方式向百姓有息借钱。

  这让很多百姓的心里感到非常舒服。

  “诸位,朝廷不是没钱,而是想着用国债为未来布局,此举利国利民利购买国债者,完全可为啊!”

  “唉,最低就要一万贯,我若有这个闲钱,一定试一试,一想到能让朝廷欠自己的钱,我就觉得心里舒坦。”

  “购买国债?此举对我们乃是大好事儿啊,做生意可能会赔,但这可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不用要账,也不用担心坏账,可买之,可买之!”

  “我相信苏中丞,这封书信诚意满满,即使不是为了大宋,即使为了自己,不但能赚钱还能得名,我愿购买两万贯国债!”

  ……

  汴京城内,议论纷纷。

  大多数百姓都觉得此策乃是“利国利民利购买国债者”之良策。

  并且朝廷的这种真诚态度,让很多商人都愿意出钱。

  朝廷本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或印制货币、度牒等更粗暴却更好用的方式筹钱,但却“诚意十足地求助于百姓”,这让街头巷尾的夸赞声不断。

  六月二十七日,晚。

  苏宅,卧房内。

  唐宛眉一边为苏良揉肩,一边说道:“夫君,咱家还有三万贯闲钱,购买国债如何?”

  苏良一愣。

  “行啊,我没意见。”苏良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苏良也曾想到自家去购买国债,但考虑到自家的钱并不多,便没有向唐宛眉开口。

  没想到唐宛眉自己提出来了。

  此三万贯,乃是唐宛眉攒下来用于苏子慕日后成亲和苏沁一未来嫁人的。

  当下,苏良的月俸综合下来有三千余贯,现钱有两千余贯,一年约两三万贯。

  但他得到的奖赏甚多。

  这些年,赵祯的赏赐加起来,都足足有二十多万贯。

  不过这些钱,苏良基本都花掉了。

  一部分用在了百家学院上面,一部分用在学堂书馆的建设上,另外他还帮助了扬州许多穷人家的孩子读书。

  起初,是苏良在做慈善,后来唐宛眉也迷上了慈善。

  仅留一小部分钱财自用,其他全都是行善花了出去。

  他们夫妻,与其他士大夫官员相比,不爱买房买铺买地,不爱买歌女,不爱雇佣大量佣人,花销根本不大。

  再加上待苏良致仕,还有高额的退休金,手里根本不需要存太多钱。

  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才有价值。

  ……

  七月初一,还不到午时。

首节 上一节 681/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