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679节

  两眼腥红的耶律洪基又对准耶律重元的肚子捅了起来。

  噗嗤!噗嗤!噗嗤!

  又是十余下。

  一旁,太后萧耨斤已经傻眼了。

  她没想到他的亲孙子竟然如此对待他的亲叔叔。

  而不远处。

  耶律宗真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耶律洪基做了他一直想做但却一直没有做的事情。

  随即,耶律洪基将匕首扔在地上,然后高声道:“来人啊!太后与耶律重元父子谋反,意图刺杀陛下,现在已被陛下亲兵所杀,将外面他们的亲眷也都全抓起来!”

  “得令!”

  顿时。

  一群士兵围了过去,将那一众不明所以的皇族至亲抓了起来。

  而太后萧耨斤也被两名士兵架走,等待她的将是囚到老死的软禁。

  耶律宗真轻捋胡须。

  “吾儿有胆,做得漂亮,但刚才是不是说错了,耶律重元父子乃是你所杀,而不是朕的亲兵所杀。”

  耶律宗真非常在乎这个,他想让耶律洪基背负此恶名。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

  “父皇,是你看错了吧!我没有动手啊!明明就是您指使你的亲兵所为,我站在旁边,完全没有参与啊!”耶律洪基面带微笑,伸着满是鲜血的双手说道。

  实打实地睁着眼睛说瞎话,和往常的他,截然不同。

  耶律宗真一愣。

  “你……你竟然敢逆朕?朕的亲兵何在,速速护驾!”耶律宗真高喊道。

  可惜,没有一人搭理他。

  耶律洪基笑着道:“父皇,一会儿你草拟一份封我为太子的奏疏,就在这里养病吧,孩儿会厚葬你的,大辽的政事,你就别管了。你这一生并无什么政绩,落个囚母杀弟的名声也没什么!”

  “逆子……逆子……”耶律宗真攥起拳头。

  “朕的皮室军何在?朕的皮室军何在……”

  耶律宗真喊得喉咙都哑了,脸色越来越苍白,眼看已经喘不过气来,但依旧没有人理会他。

  这一刻。

  他意识到,辽国的主人已经换人了。

  ……

  耶律洪基看似文弱,其实下手非常狠辣。

  他除了将耶律重元父子的亲眷、属下全部下狱外,立即控制了行宫外所住的所有文臣武将,并派皮室军抓了与耶律重元一派,手握军事大权的知北院枢密事萧胡睹。

  一些站在耶律重元一派的官员知耶律重元父子一死,纷纷拜入了耶律洪基的门下。

  不过五日。

  辽国太子耶律洪基便完全控制了整个辽国朝堂,并以耶律宗真生病为由,开始执掌国事。

  ……

  六月初三,午后。

  首相文彦博、副相富弼、枢密副使曾公亮和御史中丞苏良被赵祯召入了垂拱殿。

  辽国密探传来军情密报——

  辽帝不豫(帝王有疾,称为不豫),大概难熬过今年秋日。

  太后萧耨斤携耶律重元父子谋乱欲弑君被皮室军所杀,耶律洪基被封为太子,执掌辽国国事。

  文彦博感叹道:“这个耶律宗真够狠的,杀弟囚母,狠辣果决!”

  “对辽国而言,这并非是坏事,若待耶律宗真死后,耶律重元和耶律洪基相争,辽国就彻底乱了!”富弼捋须说道。

  这时,曾公亮笑着道:“耶律宗真身死之时,或许就是我们最佳的攻辽之日。”

  赵祯眼前一亮。

  “朕召四位来,就是想问一问,耶律宗真身死之时,是否为攻辽最佳之日?”

  文彦博、富弼和曾公亮同时看向苏良,他们皆认为苏良最了解辽国。

  苏良想了想,微微摇头。

  “难说!耶律洪基或许比耶律宗真更难对付。”

  “此人看似温文尔雅,不像其父那般刚愎自用,做事粗暴,但很狠辣,并且擅于学习咱们大宋,我觉得我们还是谨慎一些,先看一看女真人的动作,然后再考虑要不要行动。”

  “另外,在灭夏之前,我不建议对辽动手。”

  赵祯认可地点了点头。

  耶律洪基确实擅于学宋,若不是苏良让其误走歧途,没准儿现在的辽国经过变法,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赵祯想了想,又道:“即使晚一些攻辽,恐怕也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了,朕觉得攻辽之举的准备可以提上日程,四位要上心了!”

  苏良四人听到此话,微笑着同时拱手。

  他们皆知,赵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御驾亲征了。

第517章 河湟用工荒,国库吃紧!苏良的筹钱之法

  辽主不豫,太子当政。

  此事,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一口深井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水花出现。

  耶律洪基动作迅速。

  很快就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辽国百官,但凡有与耶律洪基不一心者,不是被袭杀,就是被软禁,下场甚是悲惨。

  北边的女真人虽然彪悍,但目前还并未给辽国造成实质的伤害。

  辽国虽然百姓过得贫苦,但其军队依然强大。

  大宋与辽国保持着表面的和平,也向辽国立储送去了贺信。

  而此刻。

  西夏二十二州,已有十六州被攻占。

  大量西夏贵族纷纷朝着西域和辽国逃窜。

  西边的黑汗和回鹘曾受西夏欺凌,此时也在自家境内驱赶西夏人。

  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夏人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六月二十日,午后。

  苏良正在台院内忙碌,一名吏员快步走了过来。

  “中丞,官家召你立即前往变法司。”

  苏良点了点头,面带疑惑。

  自去年年初开始,苏良等变法司主要成员已经很少去变法司衙门了。

  因为全宋变法的各项条令已定,变法司衙门内又有官员处理日常事务。

  他们只需要看一看每月的月报便可以了。

  而今,官家召其去变法司,显然是因全宋变法之事。

  ……

  约一刻钟后。

  富弼、王尧臣、曾公亮、梁适、苏良、王安石等都集聚在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稍倾。

  一名内侍递过来一份文书,让众人轮流传阅起来。

  不多时。

  文书传到了苏良的手中。

  此文书来自当下正在河湟地区维稳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称:再有月余,河湟区域的棉花即将迎来收割之期,需要大量采棉工和织棉工。

  当地的棉商出价一人每日两百文,且管吃管住,却招不到人。

  河湟地广人稀,有的是以部落集体生活生存。

  根本不愿做这类事情,并且他们也不擅此类手艺。

  司马光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州、渭州的主官求救,希望那里的百姓能到河湟务工。

  他本以为,高薪之下,来者必然络绎不绝。

  哪曾想连或缺人数的一成都没有招到。

  主要原因是——

  河湟区域之外的宋民对河湟区域的印象非常差,认为那里蕃人、羌人较多,秩序混乱,有很多抢掠者,而又话语不通,很容易丢命。

  外加因全宋变法,当下的百姓大多都能维持温饱,而这种招工又多面向女人,导致百姓们的兴趣并不大。

  而后,司马光还列出了河湟之民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愿被教化。

  不喜使用新式工具。

  不喜读书认字。

  不愿做除了种植养殖外的其他事情。

  排斥商人以及所有的外人。

  生活节奏甚慢。

  慵懒无知,明明很穷却仍排外,也不愿学习。

  ……

  最后,司马光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建议。

  他称当下河湟的百姓缺口有上百万人。

首节 上一节 679/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