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57节

  反复循环。

  在齐州抑制土地兼并,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变法之州已定。

  那接下来就是变法的人选了。

  主理变法之人,比变法之州的选择更重要。

  按照常规,理应选出两人,一人为知州,一人为通判。

  通判虽为知州的副职,但却拥有向皇帝直接汇报的权力。

  二者相互制衡,共理一州之事。

  赵祯对知州、通判的人选,也提出了硬性要求。

  其一,必须是进士出身。

  其二,必须有卓越政绩。

  其三,必须要有变法革新之志。

  出身优秀,能力卓越,志向高远。

  这三点,缺一不可。

  贾昌朝、王拱辰、李定三人,当日就呈上了奏疏。

  他们全都建议苏良担任齐州通判之职。

  每人的奏疏上,都对苏良大夸特夸,极尽赞美之词,且不重样。

  为了将苏良赶出汴京,他们完全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可惜。

  赵祯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机,直接就拒绝了。

  在赵祯心里,苏良更适合担任台谏官。

  当下的朝堂,最缺的便是苏良这种敢言敢干还能给自己解闷的年轻官员。

  其实,唐介也曾问询苏良是否愿意做变法之州的知州。

  但欧阳修一句话道出了苏良的心声。

  “景明之才,应为执棋人,而非棋子。”

  欧阳修看得很真切。

  唯有将苏良放在朝堂,对变法改革的促进性才是最大的。

  而苏良也深知这一点,当下他最好的定位,其实就是台谏官。

  ……

  朝堂百官,皆知这两个职位是肥差。

  无论变法成与败,选中者都将引得百官瞩目,很有可能成为朝堂日后的宰执之才。

  故而。

  众臣纷纷上奏推荐自己的近亲故旧,期待日后能够沾点光。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有自信的人,选择自荐。

  苏良作为御史,其实是不用参与这种人选讨论的。

  但他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吐不快。

  此人便是他的同年,当下正在鄞县做知县王安石。

  在苏良的同辈之人中,论变法改革之志,还真无人能与王安石相比。

  而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绩更是远高于其他官员。

  苏良特别期待。

  若此时王安石就开始行抑制兼并土地的变法事件,大宋的未来将会变成怎样。

  于是乎,苏良便将王安石举荐了上去。

  至于朝廷用不用,还要结合他们的考绩、官声、政绩等。

  不过,苏良有一种甚是笃定的感觉。

  齐州知州之位,定然属于王安石。

  就这样,又过了五日。

  中书省几乎将大宋年轻的地方官筛选了一遍,又结合朝堂官员的举荐。

  最后,赵祯终于定下了两个最终人选。

  ……

  午后,御史台,察院内。

  苏良正在打瞌睡。

  周元笑着走了过来,道:“景明,你真乃大才,齐州知州人选正是你举荐的鄞县知县王安石。”

  苏良不由得大喜,喃喃道:“果然,有些人即使身处偏僻穷县,光芒也是遮不住的!”

  苏良问道:“那通判又是何人担当?”

  “也是个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乃是由庞副使举荐,权知丰城县事,好像……好像叫做司马光!”

  “司马光,司马君实?”苏良有些哭笑不得。

  没想到这两个政治上的一生之敌,竟然要在齐州这个民风彪悍之地提前碰面了。

  这下子,绝对要热闹了!

  苏良很期待,这二人共治一州,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周元见苏良似哭非笑,不由得问道:“怎么?你认识这个司马光,觉得他不合适?”

  苏良摇头道:“不,合适,太合适了,天下没有这么般配的神仙组合了!”

  ……

  朝廷定好人选后。

  赵祯便命司马光与王安石于腊月入京,先见圣,年后再去齐州。

  三日后。

  苏良突然收到范仲淹和富弼的来信。

  苏良来京之时,二人已经离京,连面儿都没有见过,但范仲淹和富弼却相当看重苏良。

  二人在信中,没有聊私事,全都是他们对变法的心得,并对当下的土地兼并之策提出了数条建议。

  这二人。

  虽身不在朝堂,但日日思虑的仍是变法之事,比当下朝堂的那几位相公强多了。

  感谢书友XRQ和临淮居士的打赏,非常感谢!

第65章 老丈人的三大爱好(求追读)

  2023-10-23

  十一月初三,天愈寒。

  汴京城各个衙门,皆生起了炭火。

  一些骑马上值的官员将马鞍也都换成了从辽国进口的狨座。

  随着齐州变法之事的落地,反对者们也不再言语。

  而民间百姓的反应,也是有喜有忧。

  喜者大多为书生士子和穷苦百姓,而忧者几乎都是靠着佃租过日子的地主富户。

  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出售田地。

  这对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

  ……

  黄昏时分。

  州桥旁,老张记羊肉汤馆。

  苏良和刘记书铺掌柜刘长耳各自捧着一碗羊肉汤。

  呼呼噜噜,喝得正香。

  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搭配上一张刚出炉的酥烧饼,简直是人间绝味。

  刘长耳边吃边说道:“苏御史,你最近风头太盛,好些人都在盯着你,寻你的错漏呢!”

  苏良咬下一口烧饼。

  “我身正不怕影子歪,从未做过亏心之事,不怕任何人找茬!”

  “也是。伱除了一个扬州的丈人和跟你住在一块的妻,没什么亲戚故旧,真是天生就适合做台谏官啊!”

  苏良一愣,道:“你怎知我丈人在扬州城?”

  此事,苏良并未对刘长耳说过,也并未对汴京城的任何朋友同僚讲过。

  刘长耳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

  “我花三百文在黑市买的。”

  苏良打开一看,不由得傻眼了。

  信封内共计两页纸。

  记录了苏良自入仕以来的所有情况。

  在长清县担任知县,在扬州城娶唐宛眉为妻,在齐州担任观察推官……

  虽然不是很精细。

  但基本上将苏良入仕后的大事记,以及家人亲戚的大致情况都调查出来了。

  “苏良丈人唐泽,扬州城【尚文私塾】教书先生,好书好酒好茶……”苏良念叨着,不由得惊叹道:“竟然连我丈人的三大爱好都查出来了?”

  他想了想,也便释然了。

  想要查到这些消息其实并不难,花些钱,找些人问问便都能问出来。

  刘长耳咬下一口烧饼。

  “这年头,只要有钱,什么消息都能打探出来,像你这样的青年俊才,好多人都想踩着你的脑袋扬名呢,你定要防着点儿。”

首节 上一节 57/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