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428节

  “这套烧瓷术并不复杂,就是我老家的土法改进的,这里有图示,并不难操作,有问题,你直接问我。”

  ……

  片刻间。

  这片地方变得热闹起来。

  不多时。

  又有一大批百姓赶来,加入了讨论的队伍中。

  曹佾望着百姓们兴奋的表情,便能看出他们对这次大展有多喜欢。

  其咧嘴笑着,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马车内的苏良透过窗户,看到百姓们这般表情,不由得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这些物件关系着乡村户们的生计,他们自然愿意前来。

  半个时辰后,人越来越多。

  甚至还有一些人赶着驴车、牛车前来。

  南郊市集负责安全的衙役们也不由得前来维持起了秩序。

  此刻。

  曹佾与沈括站在路旁,正有说有笑地聊着。

  “我家先生实乃大才,国舅爷你若请来一群商贾贵族,他们能与夫子们交谈的如此热烈融洽吗?”

  曹佾撇了撇嘴,喃喃道:“不服不行,苏景明的脑袋确实异于常人。”

  ……

  就在这时。

  三名胡子花白的老者朝着二人走了过来。

  一名老者看向曹佾,拱手道:“您……您就是国舅爷吧!他们说您能主事,我是徐楼村的里正,他们两个分别是半坡村和魏寨村的里正,我们对一些农艺工艺非常感兴趣,能买下几样吗?”

  老者以为,此等大展乃是为了售卖农艺工艺赚钱。

  曹佾笑着道:“三位老人家,我们不卖,不过,会免费赠送。”

  “免费赠送?”三名老者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三位稍等一下。”

  曹佾环顾四周,见周围已满是百姓,当即,走到前方一处龙骨翻车后置的约三米高的高台上。

  “诸位,麻烦先静一静!静一静!我是百家学院的主事人曹佾!”曹佾高声道。

  很快。

  周围便安静了下来,百姓们纷纷看向曹佾。

  “各位乡亲父老,我是百家学院的曹佾。百家学院,汇聚百家,乃为民而设,成立之初,便确定不会以任何方式盈利。”

  “百家学院农艺工艺大展所展出的所有农艺工艺、制作农具工具的方法,皆会免费赠予大家。在大展最后一日,也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所有籍贯隶属于开封府的百姓,一户选一人,皆可在此领取一份涵盖大展所有内容的《农艺工艺书》!”

  “至于开封府外的百姓,日后也会得到这份《农艺工艺书》,但需要到本地州衙县衙领取……”

  曹佾讲完后,周围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百姓们都仰脸看向曹佾。

  就在曹佾有些懵的时候,一名老汉突然高声道:“这……这真是活菩萨啊!”

  与此同时。

  百姓们纷纷朝着曹佾躬身拱手,高声道:“活菩萨!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呀!”

  曹佾老脸微红。

  此刻的他,特别希望曹皇后与他叔父能看到这一幕。

  这比他在梦中梦见自己羽化登仙还令他感到幸福。

  不远处。

  苏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曹佾的这番说辞,自然是苏良安排的。

  这些年,曹佾在百家学院功劳极大,这份荣耀理应由他来享受。

  至于苏良自己。

  有官家和满朝文武知晓百家学院是他的设想就足够了。

  一些百姓忍不住议论起来。

  “这些发明创造,虽不是价值连城,但若真拿出去售卖,也绝对能赚一大笔钱啊!”

  “是啊!你没看到那两样扦插术和烧瓷术,一些江南的商人绝对愿意花万贯去购买,没想到百家学院竟然就这样公之于众了,真是惠民之善举啊!”

  “百家学院,咱百姓自己的学院,以后我也要让我儿子去百家学院,学一门技术,同样也能光耀门楣。”

  ……

  百姓们纷纷夸赞起了百家学院。

  一直到天黑得透透的,百姓们才不依不舍地回了家。

  ……

  翌日。

  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下,来的人比昨日足足多了两倍。

  令苏良、曹佾和沈括感到又哭又笑的是——

  一些百姓得知百家学院赠他们《农艺工艺书》后,不愿不劳而获。

  有百姓带来了一竹筐自家产的鸡蛋,有百姓抓来了自家养了一年多的老母鸡,有百姓织了数双布鞋,还有的绣了十余个荷包……

  这些朴实的百姓,待人的逻辑非常简单。

  你对我好,我也对伱好,我不会白拿你的东西。

  总之。

  送什么的都有,热情到,不要都不行。

  在苏良的建议下,百家学院的夫子、学员们,勉为其难地收下了一些。

  ……

  正月二十八日。

  百姓的热情依旧,人越来越多。

  不过在汴京城的影响依旧不算太大。

  但凡缺少了书生士子参与的事情,往往因讨论的人数太少,而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一些影响。

  毕竟,他们掌控着汴京民间的话语权。

  黄昏时分,马车旁。

  曹佾来到苏良的身边。

  “景明,咱们这里虽甚是热闹,但在汴京城的影响还是不够大啊!会不会无人给咱们求情免了那六十杖啊?”

  苏良微微摇头。

  “你放心,官家关注着咱们两个呢,他若想给咱们台阶下,没有台阶,他也能造出台阶。”

  曹佾还是有些不放心,又道:“要不我将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吸引过来,让他们也宣传一番咱百家学院的善举,做好事,倒赔钱,怎还能不留名?”

  “你打算如何将他们吸引过来?”苏良笑问道。

  曹佾下巴一抬,甚是自信地说道:“简单,我一句话,便能让无数书生士子朝着这里赶。”

  “什么话?”

  曹佾在苏良的耳边嘀咕了一句。

  苏良顿时笑了,道:“可行,可行!也是该让那些五谷不分的书生士子见一见咱们的农事工事技术了!”

  ……

  正月二十九日,清晨。

  汴京城南薰门外。

  一大批书生士子,或骑马,或坐马车,纷纷朝着南郊市集的方向奔去。

  这一次。

  曹佾用的不是自己的面子,而只用了一句话。

  “明年科举策论,或考农艺工艺。”

  此话一出。

  但凡对功名在意的书生士子,无不想来百家学院农艺工艺大展查看一番。

  太阳刚刚升起没多久。

  一百多个摊位,全部被挤的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大多都是“纸上谈兵”派。

  即使有实践经验的也大多是在馆阁、县衙、县学之类的地方。

  对农艺工艺根本不了解,下田耕种者更是寥寥。

  书生士子们参观此展,就像乡下人进城一般。

  满眼都是陌生,满眼都是好奇。

  他们没想到。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农具竟然能化腐朽为神奇帮助农人省下那么多力气。

  他们没想到。

  一向寡言少语、甚至木讷的底层百姓在这里的展会上竟然如此健谈,门门道道,皆清楚无比。

  他们更没想到。

  百姓们对百家学院感激涕零,恨不得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送给百家学院的夫子们。

  ……

  百家学院做了朝廷都对百姓做不到的事情。

  一时间。

  在书生士子们的传扬下,百家学院的名号再次打响。

首节 上一节 428/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