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393节

  还有一些开封府辖下的小官,连京朝官都不是,但他们有呈递奏疏的权利。

  这些人也是最怕丢掉饭碗的官员。

  一个时辰后。

  所有上奏反对裁官之策的官员都收到了官家口谕:明日清晨,大庆殿议政。

  ……

  汴京城南,宅院内。

  户部判官崔宏与殿中丞丘裕坐在客厅中,前方有数位歌女翩翩起舞,身姿甚是曼妙。

  丘裕端起酒杯,笑着道:“崔兄,明日大庆殿议政,估计是官家要妥协了!”

  崔宏得意一笑。

  “一千多名官员反对,他能不妥协吗?”

  随即,崔宏又看向丘裕,问道:“还没找到周游相?”

  丘裕摇了摇头。

  “估计是被水冲走了,活下来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崔宏喃喃道:“即使他活着,应该也不会出现意外了,我找人为他写了悼念诗,还有数篇歌颂他以死谏君的文章,俨然将他捧成了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忠臣,待朝廷撤销裁官之策,除非他脑子进水,才会供出咱们两个,是吧?”

  崔宏抬起头,发现对面已经没人了。

  而在客厅中央。

  丘裕晃悠着那肥胖的身躯,正与舞女们跳舞。

  崔宏面带鄙夷,将杯中酒饮完后,也参与了进去。

  ……

  翌日清晨,大庆殿。

  1120名反对裁官之策者通通来到大殿内,有说有笑,如同来领赏一般。

  片刻后。

  赵祯面无表情,来到御座前。

  他环顾下方,官员们立即噤声,同时站好了队列。

  大庆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一息,十息,二十息……

  足足过了半刻钟,赵祯都没有开口说话,而官员们也都没有动。

  殿内掉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赵祯站了起来。

  “朕没想到,实在没想到啊!朝堂藏龙卧虎,各个的文采都不弱于欧阳永叔啊!”

  “你们的奏疏,朕都看了,写得非常精彩,有骂朕薄恩寡义的,有称朕过河拆桥的,还有人认为朕乃是学越王勾践,行鸟尽弓藏之举……”

  “朕想问一问,你们对朝廷的贡献有哪些?全宋变法时,你们做了哪些别人做不到的功绩,你们真正了解朝廷为什么要裁官吗?”

  听到此话,群臣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

  官家似乎不是来妥协,而是来训斥他们的。

  “有人能回答朕的问题吗?”赵祯环顾下方,面色阴沉,提高了声音。

  站在这里的,要么平庸要么无能,大多都是政绩排名靠后的。

  像唐介、吕诲等人,根本不可能反对裁官之策。

  紧接着。

  赵祯大步走到官员中间。

  “今日,朕就告诉你们,朝廷为什么要裁官,裁的是什么样的官,以及朕为什么冒着朝堂动乱的危险也要坚持裁官!”

  “一些官员的表现太令朕失望了,欺瞒朝廷,坑害百姓,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朝廷。”

  “朝廷有事的时候,到处找不到他,待发奖赏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如此的德行的士大夫官员,能为朕分忧吗?”

  ……

  赵祯今日的任务就是痛骂一番这些官员,享受一番当暴君的感觉。

  不得不说,骂人非常爽。

  一刻钟后,赵祯的心中舒畅了许多。

  他接着道:“今日,朕明确告知你们,朝廷不养闲人。稍后,自有两府和变法司的官员与你们详聊,朕会将你们反对裁官之策的奏疏放到银台司,截止后日午时,奏疏依旧放在银台司者,朕再次与他详聊!”

  说罢,赵祯甩袖而去。

  身在后面的苏良长呼一口气,道:“计策第一步,圆满完成。”

第351章 苏良一怒跳汴河,真相浮出水面!

  片刻后。

  一群群反对裁官之策的官员,如霜打的茄子般从大庆殿走出。

  他们没想到官家的态度竟如此强硬果决。

  裁官之策,势在必行。

  不过,官家也给了他们最后机会。

  在后日午时前,可去银台司拿回反对裁官之策的奏疏。

  而此刻。

  众官员疑惑的是,中书省和变法司的官员到底会找他们聊什么。

  “不会,不会是……是要将我们劝退吧!我朝冗官确为实情,这次恐怕是要杀鸡儆猴啊!”一名胆小的官员说道。

  一旁。

  户部判官崔宏听到此话,不由得急了。

  “怎么可能劝退?一千多名官员若同时被罢免,朝堂就彻底瘫痪了!若地方官员也纷纷效仿我们,整个大宋朝都要乱了!”

  “我猜测,应该是继续劝慰我们,官家其实是怕了,怕我们闹事。这时,我们更应该坚持反对裁官之策,一旦低头,那仕途才是真的完了!”

  崔宏说得甚是笃定,其实内心也非常忐忑。

  官家若真不怕鱼死网破,强行大规模裁官,网会不会破不一定,但他这条鱼定会死。

  就在这时。

  众官员纷纷停下了脚步。

  不远处。

  以文彦博、富弼、张方平、范仲淹等相公为首的中书省和变法司官员,笔挺地站在对面。

  而在他们后面。

  还站着几十名身穿黑色圆领窄袖袍的皇城司吏员。

  这个阵仗。

  让一千多名反对变法之策的官员们都是心头一紧。

  就像猎物撞见了猎手。

  甚至有些官员还生出一种“对面那些人才是朝堂支柱,只要他们在,朝廷永远都不会乱”的想法。

  首相文彦博大步走出,高声道:“诸位同僚,中书与变法司奉官家之命,向各位问询一些情况,点到名字者,请跟随皇城司吏员前往指定地点。”

  随即。

  便有一名皇城司吏员,手拿文书,念起了名字。

  “大理寺断刑丞白齐山。”

  “太史局知算造刘一安。”

  “在京估马司院事周育。”

  “司农寺司事何具心。

  “宗子学博士程飞仲。”

  ……

  该名皇城司吏员念了二百多个名字后,停了下来。

  文彦博道:“其余官员,各回衙门,若有问询,自有皇城司再行通传!”

  很快。

  这二百多名官员便被带走了。

  剩下的官员都有些懵。

  因为大多数人都明显感觉到,被叫走的这二百多名官员,被裁的可能性要比自己小。

  没错。

  首次传唤的这波人。

  正是那些政绩并不是很差,但一直反对全宋变法或喜欢随大流的官员。

  因拟定裁官名录,变法司官员将在京官员的政绩文书和数次百日考成策的成绩都过了一遍。

  挑选出这类人并不难。

  片刻后。

  这些官员被带到了不同的屋子,开始接受问询。

  一间房屋内。

  太史局知算造刘一安坐在一张大椅上,心脏砰砰直跳。

  坐在他对面的。

  乃是变法司拗神——王安石。

  王安石身后还坐着两名负责记录的皇城司吏员。

  这让刘一安有一种受审的感觉。

  王安石看向刘一安,面无表情地问道:“为何反对朝廷裁官?”

  刘一安嘴角颤抖,道:“我……我朝历来厚待士大夫官员,此举有……逆祖宗之制……”

  “好了,本官知道了!”

首节 上一节 393/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