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383节

  而对那些只愿将诗赋当作仕途工具的读书人而言,反驳更是意味着对诗赋的亵渎。

  人群外围,数名民间小报的撰写人。

  以同伴的背部为桌,研墨铺纸,笔走龙蛇,写得飞快。

  仅仅将欧阳修这番观点誊写雕印在小报上,便能大卖特卖,赚一笔巨财。

  ……

  稍倾。

  苏良笑着开口道:“诸位可接着问询,我们都会给出解释,但仅限三日。三日后,若有人在暗地里诋毁科举改制之策,那恐怕就要去开封府与包学士聊一聊了。”

  听到此话。

  很多人才逐渐缓过神来。

  很快,一名身穿襕衫的太学生站了出来。

  “三位官人,科举取士历经多年,而今规制已趋完善。考前查验应考人卷首、家状,考中有锁院之制,考后又有弥封誊录之制,使得考官无法徇私,考生无法作弊。”

  “然官学取士,私考(即教谕、学正等组织的考试)、公考不断,如何保证公正?尤其是县学、州学考试,若被一些豪门大族垄断,选官之权落入地方官员之手,寒门之弟恐更难有出头之日!”

  听到此质疑,王安石站了出来。

  “官学取士,意在破‘一考定终生’之规,使得所选人材皆足以有为于朝廷。至于如何防范徇私舞弊,也请诸位放心。”

  “月月有考,需斋长、学谕、学录、学正、直讲等县学、州学官员同时签字过审,缺一人,成绩便将作废。若有徇私舞弊之事,那定然是地方官员沆瀣一气,多人参与。事涉多人,便不可能密不通风,无人得知。”

  “当下,朝廷对私己而害新法之官员,皆从重从严惩罚,若有不平之事,天下书生士子可通过驿站信箱、御史台、开封府等衙门举报揭发,有一个抓一个,轻则除名勒停,重则徒刑流放,更重者可依法斩之!”

  “另外,也请大家相信朝廷!选官乃国之大事,朝廷定然会保证公允性,不会让任何一名治国之才埋没于乡野,也不会让任何一名滥竽充数的无用无德文人入仕为官!”

  “即使当朝宰执徇私枉法,朝廷也一定会将其绳之以法!”

  王安石的话语掷地有声,干脆果断地表明了当下朝廷对举才选官的态度,令众人不得不信服。

  ……

  就在这时。

  又有一名读书人站了出来。

  “三位官人,你们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我们明显看出,贡举在减额,而官学取士可能三年五载都不一定会选拔出一批新的官员。此套策略一出,读书人入仕将越来越难,这……这不就是在砸我们读书人的饭碗吗?”

  “对!入仕名额越来越少,而天下的读书人却是越来越多,这种竞争太大了,接下来,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有人附和道。

  书生士子们围聚此处,反对这套变法之策。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套策略让入仕变得越来越艰难了。

  听到此话。

  苏良缓缓起身,走到书生士子们的面前。

  “哗啦!”

  在苏良走出来的那一刻。

  书生士子们都不由得后退了数步。

  苏良多次痛骂汴京城的书生士子,已经让他们心里产生了阴影。

  有人甚至不敢直视苏良。

  当然,也有胆大的。

  一名身材高大的书生看向苏良道:“苏御史,你……莫再拿以前的书生百无一用论和……和入仕即亡论辩解,我们……我们入仕也是想要当一名为国为民的好官,并不是要谋私利,一心图富贵,你莫将所有人都看扁了,我们也是有治国抱负的!”

  苏良看向众人,面带微笑。

  “诸位,随着官学与科举并行,以及诗赋科目的废除,读书人入仕确实会越来越困难,此乃实情。朝廷未来需要的官员也会越来越少。本官反问大家一句:读书人就一定要去做官吗?”

  “子曰:学而优则仕,你是在质疑圣贤吗?”人群后面有人高喊道。

  喊完之后,那人迅速低下了脑袋。

  苏良并未寻发声之人,而是直接回答道:“学而优则仕,此话没错。但当下的‘学而优’与孔老夫子的‘学而优’已完全不同!”

  “往昔,何为学而优?”

  “通晓圣贤文章,懂得世间道理,有品行,有学问,便可为官,但当下却并非如此了!”

  “诸位应该能感受到,自我大宋变法以来,体制律法愈加健全,百姓手中有了余钱,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都能识字念书,街头上的流氓地痞,山头荒野的剪径之徒则是越来越少了!”

  “最多三载,我朝的读书人便会翻数倍,能通晓圣贤文章、学问深厚者也将会越来越多,然而官位有限,只能优中选优。”

  “很多读书人脑中思想固化,早已经跟不上朝廷的步伐,根本不宜为官。在不久的将来,数千读书人中能有一人可为官,便算是不错了。”

  听到此话,很多书生士子都面带愁色。

  这不就是在砸他们的饭碗吗?

  苏良接着道:“但是,本官并不认为此套法策损害了天下读书人的前途。恰恰相反,本官认为当下正是属于天下读书人的黄金年代!”

  “若一心只愿入仕途,那就不能只是闭门苦读,只懂圣贤大道理。而要事事躬行,要去吃苦,如此才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策论。”

  “比如,策论试题是如何治理河患,别人只知纸上谈兵,而你拥有在河堤上实践的经验,了解河患形成的深层原因,你便比那些纸上谈兵者入仕的可能性更大,其他事情,亦是如此。”

  “想入仕途,就必须逼着自己不断学习,不断亲力亲为,当你真正拥有可为朝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非你不可时,便能入朝为官,大展拳脚,前途也将无限光明!至于志大才疏者,即使靠机遇做了官,也绝对不会长久,这就是我朝当下官场的现状,不允许任何庸碌之人来混日子!”

  “若有人觉得在当下的环境下,自己已无能力入仕为官,那就利用自己的学识,或去经商、或去教书育人,或去种田打渔。真正优秀的人,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优秀的,本官相信,读过书的伱们,有能力让你们身处的行业变得更好!”

  ……

  在苏良近一刻钟的讲述后,众人几乎都听明白了。

  当下,若想入仕为官,必须拼命努力,除了懂道理还要能实践,如此,才能踩着无数读书人的肩膀站上朝堂。

  若自知难以入仕,就趁早转行,利用自身的学识在其他行业发光发热,这依然是在为国效力,依然能展现自身的价值。

  这时,人群中的一名读书人攥着拳头,喃喃道:“我明白了,我觉得入仕难,还是因为自己能力太差,无他。”

第344章 荫补之官,如何处理那些无用的官二代

  苏良讲完后。

  一名民间小报撰写人为苏良的这番言论起了一个名字。

  名为:仕途劝退论。

  依照苏良所言,官员数额减少,读书人数逐渐增多,那朝廷自然是优中选优了。

  此等大势,无人可逆。

  若无过人的政事才能,想要入仕为官,那就是异想天开。

  苏良这番话,打破了许多读书人的优越感,也让很多人瞬间清醒过来。

  优胜劣汰,实乃常情。

  自己若跟不上大宋走向兴盛的步伐,那自然无法步入仕途。

  一言以蔽之——

  “读书应时时思变,变则可入仕,不变难为官。”

  好在苏良也为众人指引了其他方向。

  在当下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读书人凭借着自身学识,依旧可以在其他行业做出成绩。

  ……

  这一刻。

  欧阳修与王安石也都站起身来。

  苏良这番言论,也引得二人深思。

  当下的大宋就像一辆疾行的巨型马车,百姓为马,官员为马夫。

  当下,唯有认真驱赶马匹的人,才有资格坐在马背上。

  那些只会坐在马背上看风景或不断用鞭子痛打马匹的人,注定会被淘汰。

  当下的大宋。

  已经不是那个颤颤巍巍、负重前行的跛脚大宋了。

  ……

  接下来。

  书生士子们问询的方向突然就变了。

  “苏御史,你觉得我若是弃仕途而从事农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我的学识使得天下的田亩法令更健全,更有利于穷苦百姓?”

  “三位官人,其实我对三司的税收制度有所研究,能不能在这里说一说,三位也指点一番。”

  “欧阳学士,我擅于诗赋,但不擅于策论,我朗诵两首诗,您能否点评一番?若后年科举不中,我……我就卖诗为生了!”

  ……

  欧阳修、苏良、王安石三人,听到这些问询,不由得都露出了笑容。

  这才是大宋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满怀热情,斗志昂扬,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与此同时。

  人群中那些只想着谋求自身利益的读书人,都乖乖闭上了嘴巴。

  一时间,问询者无数。

  本应是剑拔弩张的论辩场景,却和谐得如同私塾里的师生对谈。

  第二日。

  对谈依旧,和谐依旧。

  在苏良的建议下,富弼、范仲淹、王尧臣三位相公也来了。

  场面愈加热烈与和谐。

  许多未曾经历过世俗险恶的年轻读书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所关注的。

  都是如何能使得大宋变得更好,如何能帮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苏良等人如同看到了十七八岁时的自己。

  非常喜欢与他们畅聊,也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吸取到了许多养分。

  ……

  午后,垂拱殿。

  当赵祯听闻到国子监前发生的事情后,不由得乐了。

首节 上一节 383/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