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351节

  他刚说完,又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历朝历代,权相出,则国运衰,而今苏良已有权相之兆,当下苏良之势渐与两府齐平,其话语权越来越重,此非朝堂良态。”

  此官员刚说完,便又有数名官员同时站出。

  “官家,苏良作为台谏官,以监察之名,已破坏我朝朝纲,若朝堂事皆由变法司做主,两府三司皆听苏良之言,岂不乱乎,有朝一日,朝堂必危若累卵,甚至皇权都将受到威胁。”

  “我朝将相权以财、政、军三方分隔,并以台谏监督,意在防止相权独大,然今日,苏良与文相、范相宛如忘年之友,与曾相公、富相公私交甚笃,与三司使更是来往过密,苏良一人,便能号令两府三司的相公为其所用,此等权势,令人生惧……”

  “官家,全宋变法乃是全朝官员共同为之,臣相信,即使没有苏良,我们也一定能富国强民,完成变法大业。”

  ……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间,许多官员都站了出来。

  待这些臣子附议完毕。

  赵祯看向下方,朗声道:“赞同将苏良外放的官员都站到中间来,朕看一看到底有多少人。”

  顿时,近百名官员都站了出来,人数几乎占了殿内臣子的一半。

  至于两府三司的相公、台谏官,都未曾表态。

  枢密使夏竦眯着眼睛,也未曾表态。

  这些赞同将苏良外放的官员们都挺着胸膛,他们觉得自己乃是为皇权着想,官家定会将苏良赶出汴京城。

  这时。

  赵祯站起身,缓缓走了下来。

  随即,他绕着这些官员的外围,转了起来。

  官员们都有些懵,不知官家到底是何意,当赵祯看向他们时,一个个都不敢与其对视。

  赵祯足足转了两圈,才停了下来,然后长叹一口气。

  “唉!”

  赵祯一叹气。

  大庆殿骤然变得安静下来,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赵祯缓缓道:“自苏良任台谏官以来,为大宋做了些什么,朕不再赘述,你们心中应该也很清楚。”

  “苏良有罪吗?”

  “在你们眼里,他有罪。他罪在日后的权势可能危及皇权。”

  “这算是罪名吗?他触犯了哪条法令?朕若因此将其外放,那朕不就是猜忌之主吗?”

  “你们太小看朕了,你们觉得朕无法把控朝堂,朕将会被苏良架空,或者是,朕驾崩之后,苏良废弃幼主自立,对不对?”

  赵祯脸色铁青,骤然提高了声音。

  “朕看重苏良,两府三司的相公们看中苏良,皆是因苏良优秀,政绩斐然。刚才有人讲,全宋变法没有苏良也可以,可以吗?真的可以吗?”

  “谁能像苏良这般屡献奇策,谁能像苏良这般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变法上,谁能像苏良这般每次都能给朕惊喜?”

  “欧阳永叔讲,苏良之功绩,足以拜相,此话,朕亦认可!”

  “你们应该庆幸,庆幸你们能与苏景明同朝为官,若没有他,你们在史官的笔下可能更加平庸无能!朕器重苏良,信任苏良,乃是因为朕深知,苏良若生在辽国、西夏、高丽或大理,依照他目前的政绩必将早已拜相!”

  听到此话,站在大殿中央的官员们都不由得低下了脑袋。

  他们没想到苏良在官家心中竟然如此重要,这下子是踢到铁板上了。

  苏良听到这些话,心中也有些感动。

  他知晓赵祯的心意。

  赵祯乃是担心苏良因此事而退却,不再为全宋变法出全力,害怕日后会遭遇横祸。

  毕竟,历朝历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太多了。

  今日赵祯也是在向苏良表态,告知苏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赵祯缓了数息后,接着说道:“朕感到最悲哀的,不是苏良遭受这种无妄之灾,而是你们这些饱读圣贤书之人的反应。”

  “民间百姓戏说一下苏良为隐相,说一说也就罢了。而伱们却在苏良无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臆想其罪名,欲将其逼出汴京城,且还认为触及皇权之事,朕一定会听从你们的建议!”

  “你们的愚昧,让朕感到心寒。大宋若亡,也是亡在你们这群人的身上!”

  “朕甚是厌恶朝臣内斗,今日之事,朕便不惩戒任何人了,希望众卿引以为戒,不再提及此事。若日后,苏良真成了权相,真威胁到了皇权,你们再上奏也不迟,朕不想再在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了!”

  说罢,赵祯回到了御座前。

  这时,殿中央有官员走出,欲作辩解。

  赵祯大手一摆,冷声道:“朕刚才已说过,不再议论此事。谁若仍支持苏良外放为官,直接递交辞呈即可,有一個,朕便同意一个,离了这类人,朕相信全宋变法会进行得更顺利!”

  殿中的官员,顿时都不敢言语了。

  这一刻,天威尽显,无人敢逆圣意而为。

  赵祯站起身来,道:“退朝吧!”

  顿时,群臣拱手,尽皆低头。

  很多官员突然意识到,官家已不是那个优柔寡断、做事顾虑重重的官家了。

  ……

  当即,群臣散去。

  那些攻击苏良的官员们,纷纷低着脑袋,快步离去。

  他们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也低估了苏良对大宋的价值。

  谁是私心,谁是公心,官家心中明明白白。

  经此一事,大宋的官员们必将都会自省。

  这种打着维护皇权旗号,无端攻击同僚的事情,将很难再发生了。

  此外,众臣也都明白一个道理。

  谁对朝廷有贡献,官家便会向着谁,在政绩面前,其他的事情皆不值一提。

  ……

  当日。

  赵祯为苏良在大庆殿痛斥百官的事情便传到了汴京街头。

  百姓们知晓苏良在官家心中的地位后,也都不敢再乱嚼舌根了。

  与此同时。

  张茂则带着一马车礼物送到了苏宅。

  赵祯给出此赏赐的缘由是:苏良关于筹建寻矿司和海外采矿事宜的札子,写得特别优秀。

  官员们看到此札子后,也都不得不承认,苏良值得此赏。

  此等赏赐,也让士大夫官员们有了充沛的斗志。

  谁能证明自己比苏良强,谁就能得到比苏良更厚重的恩宠。

第319章 布衣毕昇,当行“辍朝一日”之礼!

  四月初三。

  寻矿司正式挂牌成立。

  海外寻矿的队伍也组建完毕,不日便将从泉州港出发。

  因涉及厢兵调动与火器使用,朝廷将寻矿司划归给了枢密院。

  由枢密副使曾公亮直管。

  南郊鞠城的生意日趋火热,为了满足百姓们的需求,更是从五日一赛,变成三日一赛,蹴鞠队伍也增加到了十支。

  其他各路也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组建蹴鞠场和球队,预计下半年,大宋蹴鞠联赛便能正式运行。

  茶引法施行的同时。

  朝廷在盐、酒、香料等榷卖物品上也做了改进,所获商税较之往昔提高了近三成。

  与此同时。

  汴京城的十余名大商人也都奔向大宋与大理的边境做生意,有朝廷的暗中帮扶,生意自然是蒸蒸日上。

  整个大宋都沉浸在一种浓郁的商贸氛围中。

  三司使王尧臣盘算过今年的预收入后,腰杆甚硬。

  走路雄赳赳气昂昂,充满活力,话都明显多了。

  有时碰到一些小衙门的主官,还会说上一句:缺钱了,就说话,朝廷不差钱!”

  ……

  四月初七。

  苏良突然听闻一个噩耗。

  百家学院夫子、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苏良甚是悲伤。

  当即与曹佾曹国舅前往城北的毕昇家中吊唁。

  毕昇乃是由王安石引荐,来到百家学院。

  在百家学院的三年来,他精研活字印刷术,尝试过木、锡、铜、铅、胶泥等多类活字,不断提高着书籍印刷的效率。

  当下。

  汴京城印制的进奏院邸报、各个州府的报纸和民间小报能有此等效率。

  至少有毕昇的七分功劳。

  街头书籍铺、书摊贩卖的诗词册子、小文、历书等字数较少的书籍,也皆是用活字印刷。

  毕昇虽是一介布衣。

  但在大宋书籍印刷这个行当里,堪称宗师,注定会留名青史。

  苏良与毕昇的交集并不多。

  然也非常倾佩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手艺人。

首节 上一节 351/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