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
赵祯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这场雷阵雨下了小半个时辰后,渐渐停了下来。
虽不至于完全缓解旱情,但却平复了许多人的焦虑,以及浇灭了很多流言。
……
三月二十五日。
又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大晴天。
汴京城的小报上,突然流传出一个消息。
参知政事范仲淹在两年前以个人之财,在老家苏州建造了一座范氏义庄。
包括义庄一座、义田数千亩、义塾数个,可惠及所有族人。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了百姓们的大讨论。
羡慕,特别羡慕;倾佩,尤为倾佩。
此乃大善事也。
大宋的士大夫官员临近致仕之时,往往都会在老家购置田产,颐享天年。
但他们的钱只会给家人,绝对不会给远亲和同族之人。
更不会像范仲淹这样直接将钱做慈善,以义庄的形式帮助族人。
此范氏义庄,可慈幼、可养老、可赈穷、可恤贫,可宽疾……
虽然只是针对范氏族人及周边乡邻。
但从当下的礼法来看,已经足够伟大了。
且还开了做慈善的先例。
自唐后期,门阀士族制分崩离析后,民间宗法制度就成了主流。
换言之,下层管理,依靠更多的是家族、血缘和姻亲。
范仲淹将仁善之举传递全族,做到了推己及人、以国为家,此为儒家之礼。
为防乡亲、姻亲、亲戚陷于贫窘,用义庄粮米量行济助,此为义。
为令范氏家族长存兴旺,人才辈出,特设义学,此为孝。
倾尽私财,买义田外租,不分穷富贵贱,按需资助,实乃儒家仁爱精神的传递,此为仁。
礼义仁孝,范仲淹全做到了,然后却没有任何声张。
此等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义庄足以解决数百名贫困百姓的问题。
若大宋官员人人都学范仲淹,那将大大减轻朝廷的压力。
听闻此事后的官员,无一不盛赞范仲淹。
此举乃是拿着大量的真金白银做善事,谁想弹劾他沽名钓誉都寻不到借口。
这才是士大夫官员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范仲淹不言此义举,但百姓们却会为其宣传。
此事流传到民间后,一些官员和一些大商人也纷纷效仿,筹备家族义庄。
这对大宋底层的稳定,大有裨益。
很快。
以唐介、欧阳修、苏良为首的台谏官便将此事写成奏疏呈递到了禁中,希望朝廷能在各个州府报纸上宣传此等善举。
当日,赵祯便应允了台谏官们的请求。
并且执笔泼墨,欲赠范仲淹一副“范氏义庄”匾额。
赵祯刚写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响雷声。
而后,天色渐暗,大雨倾盆。
这一次,雨势甚猛,大有连绵不绝之势。
赵祯望着墨迹未干的“范氏义庄”四个字,喃喃道:“此雨非朕求之,乃上天厚赠范希文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
覆盖范围及广。
河北路和京东路也下得甚大,一下子便缓解了大宋北方的干旱。
百姓们知晓赵祯说了那句“此雨非朕求之,乃上天厚赠范希文也”后,直接将此话改编成了“官家送匾彰善举,天降甘霖因范公”的评书。
一时在民间传为美谈。
这个世界,有人信神,有人信鬼,但所有人都相信:行善积德,上天必不会薄待。
262.第262章 银样镴枪头!这就是我大宋最好的兵?
262.
转眼间,到了四月份。
四月初三。
保甲法、保马法正式颁行,将在永兴军路与秦凤路试行,为期一年。
范仲淹和苏良虽认为此法过于扰民,但抵不过其他臣子言说的各种好处。
只能不再反驳。
待试行出结果后,再评判此法的优劣价值。
……
四月初五。
苏良得到消息,辽国也要开始变法了。
辽国特使萧鼎回朝后,便得到重用,已被任命为知北院枢密使事。
辽国官制,分北、南两院。
北面官主要管辖契丹本族与北方的女真族;而南面官主要管辖汉人和渤海人的事务。
北面官的权威远大于南面官。
从萧鼎的职位来看,辽国也是准备开启全境革新了。
苏良不由得大喜。
一国变法,如在悬崖之畔行马。
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得国力衰微,一蹶不振,甚至亡国。
他相信,辽国的路必将比大宋更坎坷。
若萧鼎能完全说服辽国皇帝耶律宗真遵循其在大宋所学变法,那走上的将会是一条灭亡之路。
……
四月初七,御史台内。
苏良拿着一份文书看向对面的曹护,一脸郁闷。
“官家的意思是,这些全都要我去办?”
“嗯嗯,官家说,你做事,他放心!”曹护笑着说道。
听到此话,苏良面带无奈,皱起眉头。
官家要他做的,不是别的事情。
正是筹备那五百名重骑兵。
赵祯认为,这五百重骑兵与当下禁军兵种皆不同,必须优中选优,绝不能逊色于西夏的铁鹞子。
他相信苏良的眼光,故而要苏良来组建。
文书上涉及的内容有:人员、甲胄、兵器、马匹四大类。
至于如何训练,那就不归苏良所管了。
苏良想了想道:“甲胄和兵器,可交给新设立的军器监去铸造,只要材料、工具趁手,他们必不会比辽夏差。”
“马匹交给西北,我亲自写信给狄青将军。”
“至于人员……人员……我应该去哪挑呢?”苏良面带纠结。
去西北,显然不现实。
曹护笑着说道:“我家家主已安排了,上四军的所有步兵、马兵,任您挑选,随时可去军营。”
听到这话,苏良不由得恍然。
这才想起曹家家主曹琮,当下可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副都指挥使。
“那能否让曹公先挑选出五百名精锐来,若全都可行,我也就省麻烦了,我对禁军士兵的了解,实在有限,也相信曹公的眼光!”
曹护想了想,道:“没问题,我们可三日后去军营查看,您看后,再向官家汇报!”
苏良点了点头。
此差遣是官家交给他的,他自然都要亲自过目,才能向官家汇报。
这时,苏良突然想起夏竦那一句“京城禁军已成为远不如西军的看家护院之兵”。
他觉得此话,定然有失偏颇。
毕竟在明面上,上四军依旧是大宋最优秀的兵种,没有之一。
……
三日后。
苏良与曹护二人骑马来到城北的一座军营。
苏良还未入军营,便感受到了此军营的与众不同。
他远远看到的围墙、军帐,以及门外站岗士兵所穿的甲胄都比一般军营中的精致许多。
显然一般的禁军士兵,连在这里训练的机会都没有。
军营门口。
迎接苏良的不是曹琮,而是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魏泽。
一个三十多岁的魁梧汉子,身高足足有近九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