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月月为他们发俸禄,让他们做点儿事情,不算过分吧?”
“如此一来,速度便能提上来了。此外,这样做必然会引得全宋皆知,一些地方官员呈递奏疏时,便不敢再莽撞,必将鲜有出现那些故意不作为的官员奏疏,我们的工作量又将会大幅度缩减。如此一来,半个月足矣。”
“那些率先呈递奏疏,以各种不正当理由称完不成任务者,只能算他们倒霉了。朝廷如此做,也算得上公平公正,条条款款,皆有理有据,不会冤枉任何一名官员!”
这一刻。
赵祯、范仲淹、梁适等全都看向苏良。
他们打量着苏良,在想苏良的脑子到底是怎么转的,竟然能想出这等主意。
王尧臣激动得都欲要向苏良鞠个躬。
能将汴京城那些闲适的达官贵戚调动起来做事,且后者还能做,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苏良以为众人还有疑惑,再次道:“官家、诸位,辛苦这一次,便足以使得地方官员们永远不敢再虚报、瞒报,难道不值吗?”
啪!
“此策甚好!”赵祯兴奋地忍不住朝着案头重重拍了一下。
王安石和司马光看向苏良,一脸倾佩。
苏良总能从某个匪夷所思的角度,为他们的格局思路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王尧臣捋了捋胡子。
“官家,此策甚好,但是也有一个缺陷,若实施此策,恐怕整个汴京城的达官贵戚都要骂苏景明了。”
“哈哈哈哈……”
赵祯和众官员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汴京城中,那些有职无差遣的官员、宗室外戚,大多数都是吃吃喝喝,提笼架鸟,俨然没有干过一件正经事。
舒服自在,懒散惯了。
而今突然要被拉到衙门当临时工,甚至要熬夜整理文书,他们不骂苏良才怪呢!
“骂就骂吧,骂我的人多了,我早就不在乎了!”苏良笑着说道。
……
当日,赵祯便下诏。
令中书通知各个地方州府官员,若当月有未能完成事项,皆需列明具体内容与原因。
与此同时。
两府三司也开始强制调遣辅助人员。
这些人,食朝廷俸禄,为朝廷做事乃在情理之中。
这一次,时间紧,任务重。
即使有多人协助,恐怕也会有数个通宵达旦之日。
这是大宋前所未有的景象。
赵祯觉得,此举必将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他帝王生涯中一道令后世称赞的政绩。
223.第223章 幸福的烦恼!苏良的死忠粉们
223.
2023-12-20
五月初一。
在两府三司的统一调配下,审查地方官员文书的人员,皆安排妥当。
汴京城内,几乎所有“有官职而无差遣”的非老弱病残人员,都被临时指派到各个衙门中。
官员贵戚、宗室子弟,即刻进入忙碌状态。
起初。
一些宗室外戚的年轻子弟对这项“临时差遣”甚感兴趣。
以为自己能大展拳脚,行别人而不能行,没准儿还会被官家看中,日后委以重任。
但两日后,他们就叫苦不迭了。
整理、抄写、传送文书,乃甚是枯燥无味之事,且还不能有半分差错。
这与通宵达旦地在勾栏听曲,完全是两种感觉。
由于两府对每个衙门都下达了繁重的任务,还有御史台的官员不断巡察,偶尔还会出现赵祯的身影。
众官员都是早出晚归,吃喝皆在衙门中。
一时都不敢停歇。
一些官员在被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时,自然而然会忍不住骂上苏良两句。
此外,汴京城一些勾栏瓦舍、酒楼茶馆的掌柜也忍不住骂起了苏良。
因为苏良提出的这个策略,导致他们的大主顾、老主顾都坐在书案前忙碌了。
一时间,人流量大减,业绩惨淡了许多。
……
很快,民间百姓也得知了此消息。
他们见汴京官员们为审查地方官员四月份的政绩而忙碌。
自然甚是开心。
他们乐于看官员勤政,而非在朝堂上勾心鬥角,在家中奢靡享受。
渐渐的,一些地方官员也知晓了此事。
他们见朝廷如此较真,当即对《官员百日考成策》愈加重视起来。
有些难做的事情,通宵达旦也要完成。
一时间,各个州府的地方官员,做事效率都在渐渐提升。
……
与此同时。
辽国退兵的消息传到了大宋境内。
辽国的三路大军。
一路遭遇突袭外加恶劣天气,死伤惨重,主帅率残部回了辽国。
一路由耶律宗真率领的中军,溜达了一圈后,不敢贸然深入,在粮草不济后,也选择了返回。
唯有一路军挺进贺兰山,击败了一队西夏骑兵,抓一批俘虏和牲畜后,也返回了辽国。
此战对辽国而言。
就像是,奔赴千里买了一根针,得不偿失。
此战过后,只要大宋不率先开战,至少三年内,三国都难以打起来。
这对处于全宋变法期的大宋来讲,乃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
五月十三日,汴京百官加班行动已临近尾声。
垂拱殿内。
两府将已划分好等级的部分地方官员的四月政绩简报,呈递到赵祯的面前。
文彦博拱手道:“官家,按照最初设定的惩罚条令,当下需受惩者共有166人。其中,需罚俸一月者43人,罚俸三月者58人,降职一级者25人,降职三级者18人,就地罢职者22人。”
这里面,有态度差劲的、有能力不足的、还有为政绩而做出过激之事,办出冤假错案的……
自大宋开国以来,从未一次性惩处过如此多的官员。
而那22名就地罢职者,不少都是地方州府县的主官,九成以上都是科举出身。
众相公都看向赵祯。
若此惩罚命令下达,那赵祯的宽仁之名,又将会被减去一分。
赵祯想了想,道:“依照法令执行吧!立即寻好替代降黜者的官员,免得地方生乱。此结果除了列于邸报,告知全宋地方官员外,在各个州府报刊上,也列出简报,使得天下百姓知晓。”
“臣遵命!”文彦博重重拱手,面带兴奋之色。
此事一旦见诸报端,官员百日考成策必然能迅速进入正轨,同时,朝廷的一系列新法措施也将有序进展。
……
五月十五日,朝廷惩处一百六十六名官员的消息传到了民间。
汴京百姓们杀鸡宰羊,如庆节日一般庆贺此事。
他们看到了朝廷意欲富国富民的态度,看到了官家整肃朝堂的决心。
而地方官员们,各个如履薄冰,纷纷打起了精神。
他们知晓,曾经那种安逸自在的官老爷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又一日。
就在变法司所有人都忙着研究计划在月底颁行的免役法的时候。
知开封府包拯突然来到变法司寻苏良。
茶室内,茶香袅袅。
苏良见包拯皱着眉头,当即问道:“希仁兄,不知有何事找我?”
大宋众臣中,比苏良大十岁以上的,苏良都会称呼官职,比如唐介唐中丞、欧阳修欧阳学士。
唯有包拯,他称呼为希仁兄。
因为苏良与包拯相识最早。
他能任台谏官,最早也是包拯的举荐。
在私人关系上,他与包拯也是最聊得来的,其次才是欧阳修和唐介。
“唉!”
包拯长叹一口气,道:“有件案子,老夫实在难以结案,唯有寻你出手相助。”
“噗嗤!”
苏良听到此话,一下子将刚喝到嘴里的茶水吐了出来。
“希仁兄,莫开玩笑,你都难以结案的案子,我去了不更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