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234节

  就在这时,吉叔快步走了过来。

  “官人,夏枢相来看你了,老爷子已去前厅迎接,老爷子说,你若不愿见,他自有办法将夏枢相送走。”

  苏良微微摇头。

  依照夏竦的性格和城府,不可能专门来嘲讽他。

  “沏茶,我马上就出去!”苏良缓缓从床上爬起来,一旁的唐宛眉连忙为苏良拿衣物。

  片刻后。

  在唐泽与夏竦正闲聊时,苏良走了过来。

  夏竦立即站起身来,关切地问道:“景明,伤势严重否,老夫也认识几个名医,明日可让他们来问诊。”

  “多谢夏枢相关心,小伤而已,不碍事,两三日就能痊愈了!”

  苏良站在一旁。

  当下的他,能站能趴能侧身,却不能坐与躺。

  在吉婶端上两杯茶水后,唐介随着吉婶便离开了。

  厅内只剩下夏竦与苏良二人。

  二人闲聊片刻后,夏竦道:“景明,反宋图谶之事与老夫无任何关系,老夫有时虽与你政见不和,但绝不会做出如此龌蹉之事。至于李中师,他虽是老夫举荐,但其所行之事,与老夫也无关。全宋变法大势,已不可逆。老夫不会触这个霉头……”

  听到此话,苏良顿时明白了夏竦今晚来此的目的。

  当下,满朝官员皆以为反宋图谶的幕后主谋是夏竦。

  若此案不能查个水落石出,那夏竦即使没有受罚,也会被官家和众台谏官怀疑。

  因为当时在朝堂上,他攻击苏良攻击得过于凶猛了。

  当下的夏竦,权势与恩宠皆大减。

  他为保住枢密使之位,不得不向苏良示弱,特来解释一番。

  不过苏良对他的话语,一字不信。

  他只相信最后调查出的结果。

  苏良笑了笑,道:“我也从未怀疑过夏枢相,能做出此等龌蹉之事的定然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听到此话,夏竦的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一刻钟后,夏竦离开了苏宅。

  ……

  开封府府衙内,包拯对此案相当重视。

  日审,夜审,不间断审。

  十二个时辰内能提审洪有根和李中师十三次。

  由于刘长耳的真实身份曝光,已证明李中师乃是故意陷害刘长耳。

  李中师已认罪。

  他承认是因对苏良提出的考成法不满才生起了栽赃陷害之心,但拒不承认反宋图谶之事与他有关。

  包拯调查过后,开始不断盘问主犯洪有根。

  洪有根还是狠狠咬住苏良是幕后指使者,刘长耳乃是图谶传播者。

  但言多必失。

  包拯很快就找到了破绽,他发现洪有根家有笔不义之财,而后顺藤摸瓜查到了一人。

  鸿胪寺寺务司提点官刘御。

  寺务司负责京城大寺殿宇的修缮,本是个油水十足的衙门。

  但自从在苏良建议禁止僧尼经商,三司设立寺务库后,这个衙门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并且,此人与前任监察御史李定还是连襟。

  包拯仔细一盘算,苏良先是令刘御丢了肥差,而后又令其连襟没了官职,而今又让其工作量倍增。

  他完全具有陷害苏良的动机。

  包拯得知这些后,迅速传刘御问话,为围绕刘御这个点,详细盘问起来。

  很快,包拯便找到了提供反宋图谶模板的刻工。

  那人正是受刘御支持,而后洪有根也指认了刘御。

  自此,真相大白。

  苏良长呼一口气。

  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根本不知会是谁突然就给他挖下一个大陷阱。

  以后做事,定然还是要百般小心。

  若是仕途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与此同时。

  夏竦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查不出来,定然是他嫌疑最大。

  这一次,他是真的怕了。

  一旦官家对他起疑,那他必然会被致仕,当下的他还不愿意让权。

  ……

  四月二十日,苏良与曹佾出现在百家学院内。

  在组建百家学院之初,苏良为了使得学术氛围浓郁,自由度高,并未设置太多管理条例。

  但这一次的意外,差点使得百家学院倒闭,让苏良有了压力。

  苏良、曹佾与学院的数位夫子合力,在将所有夫子、学员都调查过一遍后,又撰写了多条院规,在多个方面约束学员。

  但凡不遵守院规者,直接开除,绝不姑息。

222.第222章 汴京城所有达官贵戚,即将进入疯狂加班时刻

  222.

  2023-12-19

  四月二十五日,《官员百日考成策》正式颁行的第二十五天。

  问题出现了。

  多个地方的官员上奏反馈,无法完成当月所列事项。

  变法司内。

  赵祯端坐正中,眉头紧皱。

  案头上满是奏疏。

  皆是官员们反馈“地方之事,计划赶不上变化,官员百日考成策,实属乱政之策”,请求罢策的奏疏。

  “这份考成策是不是太过严苛了?”

  “地方官员压力过大,无法胜任,要不要改策,降低难度?”赵祯的心已有所动摇。

  如此多的官员反馈,总不能将他们全部降职罢黜。

  范仲淹翻阅着案头的奏疏,道:“官家,考成策颁行还不到一个月,官员们不适应乃在情理之中,但如此多人反映无法完成当月任务,实在是令臣意外。”

  月初,在各个地方州府官员罗列当月任务时。

  中书、台谏、各个地方监司都仔细核查过,既不允许地方官员将任务定的过于简单,也不允许定的太重。

  依照众人的推断,八成以上的官员都能顺利完成当月任务。

  但此刻,临近月底,上奏言说不能完成当月任务的官员不断增加,已逾五百人。

  虽说地方官员确实比京朝官要疲累一些,杂事繁多一些。

  但他们所列事务的难度,大家心里都有谱。

  不应该会如此困难。

  王尧臣放下一份奏疏,道:“官家,这里面定然有滥竽充数,本能完成却不断拖延的官员,他们定然是觉得若完不成,便会减轻任务;若轻松完成,则会加重任务,所以故意不完成!”

  赵祯微微点头。

  这种情况定然会发生,但当下最棘手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

  司马光开口道:“官家,我建议将此月当成试行之月,不罚不赏,而后下个月正式依照规矩来做,该罚便罚,不允许有任何理由!”

  司马光刚说完,王安石便摇起了头。

  “不可。此月咱们若让一步,那以后必然会一直让步,反对者会越来越多,此策到最后会变得名存实亡。臣建议,首月即严惩,该罚俸罚俸,该降职降职,自有官员补上缺口。如此做才会有震慑作用,不然越来越多的官员都会找理由和借口,人皆有惰性,不强逼,新法将寸步难行!”

  一旁的梁适点头道:“我认可介甫的意见,新法刚刚施行,绝对不可退让一步。”

  王尧臣摇了摇头。

  “此法过于暴虐,宜引得许多官员心生抵触,然后使得能完成任务者也不愿完成任务。就像咱们去麦地里拔草,为了将杂草全部拔掉,总不能将大部分麦苗也拔掉吧,不可如此鲁莽。官员们也是要哄的,强来不行,绝对不行!”

  “对,不可全罚,也不可不罚,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才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范仲淹一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赵祯认可地点了点头。

  听到此话,一直都在沉思的苏良,不由得眼前一亮。

  “有了!”

  顿时,众人都看向苏良。

  苏良笑着道:“有时,笨办法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臣建议,官家可令无法完成当月任务者,再次上奏。言明无法完成事项的具体内容与原因。而后,由两府三司、台谏、翰林院逐个审查。有因非个人因素无法完成者,无过;有因能力不足或态度不佳而无法完成者罚俸,有故意不愿完成任务者降职,有情节特别恶劣就是为了反对变法而不完成者,直接罢黜……”

  一旁,三司使王尧臣听得都傻眼了。

  “景明,你可知这是多大的任务量?我大宋两百多个州府,官员近两万人,就算有三成上奏无法完成,也有五六千人,我们要将他们所列事项逐一核对,确定是何原因,这……这……根本无法完成啊,太费劲了!”

  苏良微微一笑。

  “呈递这些奏疏的官员正是觉得朝廷不可能将条条事项都探查清楚,故而才有人敢如此大胆,滥竽充数,继续懒政,而后请求官家罢策!”

  范仲淹开口道:“景明这个道理是对的,但若事事详查,太耗时,恐怕查完至少到中秋了!”

  “是啊!即使我们夜以继日,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司马光也开口道。

  “不,用不了那么久,用我的方法,半个月即可。”苏良笑着道。

  “详查官员未完成事项的原因可分为多个阶段,除了最终的判定阶段外,其他阶段皆是重复性的体力活,比如整理文书,抄送书稿,撰写简报等等。两府三司、台谏、翰林院的官员们可以作为主要判定者,而其他衙门、包括有职无差遣的官员,国子监的夫子、闲散的宗室外戚、内侍府、入内内侍府的吏员,只要识字,都可将他们分配到不同衙门做事。”

首节 上一节 234/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