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131节

  御史台前。

  高若讷望着朱红色的大门,喃喃道:“老夫为官半生,受尽诋毁诽谤。”

  “这一次,官家给了我再次说话的机会,老夫定要重拾名声,让天下之人知晓,欧阳修、蔡襄、石介之流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庸俗文人而已,我高若讷,方为为国为民的真御史!”

  高若讷算得上御史中丞唐介的前辈。

  唐介当即出门亲迎,将其带到了台院。

  御史台有三院。

  分别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主官分别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其中,侍御史设一个名额,殿中侍御史设两个名额,监察御史可有四到六个名额。

  不过当下的察院,就苏良一个监察御史外加两个监察御史里行。

  苏良对这位新来的侍御史兼知杂事并没有太多好感,也没打算招惹他。

  ……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侍御史兼知杂事,作为御史台的二把手,事事可管。

  第二日。

  便有一些主簿、检法、书吏遭到了高若讷的批评。

  比如,在御史台内绝对不可大声喧哗;处理公务需处处仔细,一张书页都不能出现褶皱;甚至一些小吏如厕闲聊的时间久一些,都遭到了高若讷的严惩。

  一时间,御史台的氛围变得压抑起来。

  这一日。

  苏良正在察院翻阅着这几日的邸报,周元有些哭笑不得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奏疏,道:“景明,高御史将你弹劾了,足足三条大罪呢!”

  “啊?”

  苏良不由得一愣。

  高若讷来御史台才不过四日,苏良也就和他打过一个照面而已。

  苏良打开抄录的奏疏,看完之后,不由得说道:“尽是些吹毛求疵之事。”

  其错一,点卯之后于桌前酣睡。

  其错二,存在提早放衙之情况。

  其错三,在察院之中聚众说笑,毫无台谏官仪态。

  “此奏疏不但呈递到了官家面前,还呈递到了中书,伱最好解释解释。”周元道。

  这虽是小毛病,但确实是苏良的错。

  苏良点了点头。

  他在桌前酣睡及提早放衙,乃是因为这几日儿子苏子慕太缠他。

  至于在察院中说笑,乃是察院官吏们午后的唠嗑时光。

  只要不被外人知晓,苏良觉得这样是能够促进大家办差的。

  这一条,他并不准备改。

  当即,苏良写了一份解释的奏疏,呈递了上去。

  赵祯对官员们的日常公事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家中有事,只要不是延误了官事,一般都不会责罚。

  果然。

  苏良解释完毕后,官家和中书都没有说什么。

  苏良也没打算和高若讷一般见识。

  后者刚来台谏,估计是想着多写几份弹劾章疏表功呢!

  翌日,高若讷又将苏良弹劾了。

  高若讷称,苏良与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的包拯,夜间在街头小酒馆饮酒,丝毫没有顾及台谏官应与其他衙门的主官避嫌,私下不应见面。

  这次,苏良直接选择无视了他。

  苏良与包拯的友情,满朝官员都知晓。

  在整个开封府。

  包拯可能就一个好友,那就是苏良。

  二者亦师亦友,且依照二人的人品,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逾越礼制之事。

  全朝堂都知晓,台谏官不应与其他衙门的主官在私下走得太近,也知晓包拯与苏良走得非常近,但无人去弹劾。

  因为这是官家默许的事情。

  高若讷也不知是不知晓还是装迷糊,就是以此事弹劾苏良。

  赵祯直接将此奏疏留中不发了。

  两日后。

  高若讷第三次呈递奏疏,还是弹劾苏良。

  这一次,他称苏良与民间小报的制作者,关系特别近,有操纵舆论,控制民间言论之嫌,建议将苏良驱逐出台谏。

  五日被弹劾了三次。

  苏良顿时恼了,其直奔御史台台院。

  台院内。

  苏良站在院内,高声道:“高御史何在?麻烦出来一叙。”

  片刻后。

  高若讷从屋内大步走了出来,一旁台院的一些官吏也围了过来。

  苏良道:“高御史,五日间,你弹劾了我三次。你作为御史台的侍御史兼知杂事,若眼里都盯着一些鸡毛蒜皮,我建议你去开封府当个巡差。”

  高若讷走到苏良面前。

  “老夫做事,光明磊落。你苏景明作为台谏官,迟到早退,桌前酣睡,且在台院内大声喧哗,有违台令,老夫怎能不弹劾!”

  “此外,你与其他衙门主官私交过甚,与民间小报制作者亦关系匪浅,这是一名台谏官应做的事情吗?”

  “从今日起,老夫便盯着你了,若你以后事事皆如此,老夫倾尽全力也要将你这匹害群之马从御史台赶出去!”

  高若讷挺起胸膛,说得义正辞严。

  听到这番话。

  苏良不由得觉得有些恍惚。

  他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天生的反对者王拱辰,自己是大宋唯一的光,别人皆是污点。

  苏良淡淡一笑,扭脸便离开了台院。

  与这种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辩论,没有任何意义。

  他也无惧对方弹劾。

  此等鸡毛蒜皮之事,根本不可能将苏良从监察御史的位置上拉下来。

  此刻,苏良突然明白,为何他挨的骂比夏竦都要多了。

131.第131章 南郊市集开张,赵祯微服私访

  131.

  2023-11-13

  不到半个月。

  倚老卖老的高若讷便将台谏的官吏们几乎弹劾了一遍。

  弹劾之事,大多都是鸡毛蒜皮。

  但有两人,他始终不敢招惹。

  一个是御史中丞唐介,他实在找不到唐介的错失之处。

  另一个是知谏院欧阳修。

  欧阳修身上的弹劾点非常多,但高若讷似乎是担心欧阳修再写文章骂他,一直没有动手。

  大概率是在憋大招。

  台谏官们习惯了高若讷的套路后,也学着苏良那样:理会他一下,便算是自己输了。

  与此同时。

  首相陈执中和枢密使夏竦在朝会上大赞高若讷。

  二人称高若讷担任台谏官后,整顿台谏风气,效果甚佳,使得台谏官改掉了诸多陋习。

  百官都应学习高若讷这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为官态度。

  赵祯也不好反驳二人,当即也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这让高若讷底气甚足。

  甚至觉得自己是台谏中最亮的那一束光。

  他丝毫不知。

  台谏官们都称他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小丑,头发丝中寻跳蚤的老腌臜货。

  ……

  六月二十七日。

  包拯上奏,历时近五个月的南郊市集已然建成。

  由开封府挑选出来的数千家摊贩农户皆已入住,货品正在搬运中。

  七月初五乃是黄道吉日。

  南郊市集将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开集仪式,仪式由汝南郡王赵允让、曹国舅曹佾和包拯三人共同主导。

  赵祯甚是欢喜。

  此事一成,不但能缓解汴京城内的拥堵现状,更是拓宽了天下第一府开封府的包揽之力。

  对朝廷和百姓都有巨大裨益。

  ……

  七月初五,天色大亮。

  蝉鸣不停,有些燥热。

首节 上一节 131/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