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看,朱棣和老朱,这两父子不仅行事风格相同,在思想上也很类似。
那就是尽自己所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这一代彻底解决掉,为后世子孙种下一棵足以抵挡狂风暴雨的参天大树。
老朱被老朱棣这一番雄心说的心情激荡,因为老朱其实也曾经是这样想的,他下意识看向季伯鹰。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永乐第三次北伐,连阿鲁台的人影都没找到。”
季伯鹰的声音,在这殿内静静回荡。
求投资~求一切!
第31章 老四,咱支持你!
(求追读!)
偌大之殿,寂静的连一根针都能听见。
老朱棣皱紧了眉头,他显然不愿意相信季伯鹰的这番话,也不打算信这番话,对扫荡漠北这件事,老朱棣有着绝对的自信。
这番自信源自于从他洪武二十三年第一次率军踏足漠北开始,距今已有三十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这是仙人之言,明面上他也不好反驳。
“准确来说,你接下来的第四次北伐,第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与阿鲁台正面交锋,直至驾崩于第五次北伐的归途之中。”
永乐帝最后的三年,几乎可以用疯狂北伐来形容,完全不顾群臣反对,不惜民力,每次都是率数十万大军亲征。
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帝连续三年亲征北伐,而这个时候的永乐帝实际上已经是重病缠身。
更为关键的是,永乐末年的国家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撑连年大规模北伐,这也是户部尚书夏原吉不惜惹怒朱棣,也要拼死劝谏的原因所在。
季伯鹰这第二句话一出口。老朱和老朱棣都是再次沉默了。
因为如果北伐没有对草原各部造成实质性的打击,那就是徒劳无功,而这个徒劳的代价则是国库的空耗。
不可否认永乐一朝的伟大,历史也不会忘却永乐大帝的丰功伟绩,但永乐年间连年征伐带来的国家财政压力,国内矛盾加剧,这些都不可忽视。
这盛世,为国之盛世,却实非民之盛世。
若非继任的仁宗皇帝改弦更张,大明的未来难以预料。
正如黑衣宰相姚广孝死前对朱棣所言,大明经不起三代雄主的折腾。
“蒙古人的军队都是骑兵,机动性极高,而咱大明多为步兵,如果对方一味避战逃窜,要寻之决战,确为难事。”
老朱凝声开口。
毕竟朱棣的北伐大军主要由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组成,而人数最多的就是属五军营的步兵,这与霍去病的轻骑直入不同,数十万大军的一举一动,都是一件极为庞大的工程,如果阿鲁台一味想逃,根本难以追上。
在洪武朝,老朱一共进行了十三次北伐,规模有大有小。
当然,老朱的北伐并不是亲征,而是派遣大将,除了最开始几次想要彻底扫荡残元之外,往后对北征的将领,老朱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存实力,重创即可。
因为经过几次北伐之后,老朱清晰的认识到一点,蒙古这群逼崽子,太特么会跑了。
故而虽然后面老朱每隔几年就发动一次北征,但目的都是为了震慑漠北,稳住边境安宁,核心战略则是做了调整,变为了严防边镇、近塞击敌。
这样明军虽然不能彻底消灭蒙古残元,但蒙古也不能给明朝造成大的边患。
以九大塞王戍边,就是最好的战略实例。
“老四,依据兄长所言,你这一朝的两次北伐已经达到了震慑草原的目的,确实不宜再继续北伐,更何况你所说的阿鲁台曾经被伱重创过,其狡诈恐不输王保保,必然不会再与你正面交锋,反而亲征率军深入漠北,一个不慎,极有可能被反制。”
老朱棣口中的阿鲁台,让老朱想起了他极为欣赏的王保保。
元灭之后,王保保就带着人在漠北流窜,四处打野。
这老小子除了王保保这个汉名,还有个王跑跑的盛名,你想找他基本是找不到,反而这老小子时不时冒出来咬你一口。
洪武五年,老朱一口气把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都派了出去,势要把王保保给灭了,可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明军败归,甚至于李文忠差点就嘎了。
也是从这之后,老朱放弃了彻底荡灭残元的想法。
“仙使所言,未必是朕之结局。”
老朱棣凝声答道,坚定的相信自己。
这位名载史册的永乐大帝,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造反上位的天子,永远都不信命运,他只相信自己,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在老朱棣看来,自己当年以仅仅八百护卫起兵,都能干翻拥有上百万大军的建文帝,这等逆天改命的事自己都办成了,世上还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
区区残元,何足挂齿。
“嗯。”
“你可以继续第三次北伐,但我劝你,如若无功,放弃后两次。”
季伯鹰并没有直接否定老朱棣,而且也无法否定,因为只要老朱棣坚持,哪怕老朱开口,大概率也是没用。
毕竟这是永乐朝,是永乐十九年,距离老朱驾崩已经过了二十多年,洪武朝的那些文臣武将都已凋零,再加上老朱棣的个人威望和权柄已经达到了顶峰。
在永乐一朝,只要是老朱棣想做的事,无人能够阻挡。
老朱棣望向老朱,希望得到来自于父亲的准允支持。
“兄长是咱大明仙师,兄长之言,便是天命。”
这话一出,老朱棣顿时心头感到一阵低落。
“不过,咱老朱家的子孙,要的就是一个逆天改命。”
老朱哈哈大笑,站起身来,抬手拍在老朱棣的肩膀上。
想当年他从一个碗开局,打下这偌大的大明江山,与朱棣这以藩王之身造反登基,同样是万古头一遭。
朱棣想扫荡漠北,他老朱又何曾不想肃清草原。
从情感上,这父子两个有着共鸣。
“咱支持你第三次北伐,咱也想看看,你小子究竟能不能彻底灭了草原上的那群宵小。”
“不过,正如仙师所言,如果你这第三次北伐没有建功,咱希望你能遵从仙师之言,止戈为武,与民生息。”
这一幕,看起来着实有点违和。
一个中壮年拍着一个耄耋老人的肩膀出声鼓舞,这耄耋老人则是听的眼神激动,眼眶泛红。
老朱棣站起身来,后退两步,扑通朝着老朱跪了下去。
“儿臣,谨遵父命!”
季伯鹰全程看着,并没有再多说。
他打算老朱棣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跟着一起去看看,指不定能改变这第三次北伐的成果,指不定能改变这永乐朝的国祚。
就算遇不上阿鲁台,也得把小也先给干掉,提前预防土木堡之变。
“坐下吧,该聊正事了。”
季伯鹰点了点桌面。
因讨论老朱棣第三次北伐这事,耽搁了许久。
季伯鹰带老朱来这永乐朝,并不是来讨论北伐的,而是来为老朱解答他心中的疑惑。
传承千年的丞相制,究竟该不该废黜?!
求投资求月票,求包养!
第32章 大明战神
(求追读!)
“正事?”
老朱棣一愣,心中飞速思索。
‘父皇和仙人自上天而来,此番下界,寻朕究竟有何正事?莫不是朕最近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遭来了天谴?’
心念至此,老朱棣有些忐忑了起来,略显不安的坐在了季伯鹰的对面。
“永乐陛下。”
老朱棣一顿,连忙开口。
“仙师言重,唤我一声朱棣便是。”
季伯鹰看了看这位老朱棣,点了点头。
“朱棣,给老朱讲一讲你现在的朝堂格局。”
老朱顿时微皱起了眉头,也是望向老朱棣。
“好。”
老朱棣沉了沉气,略微沉默,显然是在组织语言。
毕竟平常都是别人向他汇报,这位永乐帝已经几十年没做过汇报了,一时间有点不适应是正常的。
半晌之后。
“父皇,仙师。”
“当下朝堂之格局,与洪武年间大致不差,中枢以六部分权而立,设都察院、锦衣卫、东厂监僚百官,另有五寺、通政司、翰林院…”
还不等老朱棣把这段话说完。
“等等。”
老朱出声打断,眉头皱了起来。
“锦衣卫?东厂?”
对于六部分权而立,这一点老朱并不惊讶,他原本也是打算废了丞相制之后,将丞相的权力分予六部,直达天听。
因为在老朱看来,如此皇权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集中,不再受相权束缚。
至于都察院监察百官,这也属于正常设置。
但是,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官署名,他并未听过。
老朱的时空是洪武十三年,还未改置锦衣卫。
“为什么这锦衣卫和东厂能够拥有监察百官之权?!”
老朱继续追问。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之拱卫司,后改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职能有三: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逮捕;其三,典诏狱。”
季伯鹰如数家珍,说完后下意识又想掏烟了,这习惯都是长期熬夜搞出来的,瞥了眼耄耋斑白的老朱棣,最终还是放弃了,反手掌心出现一片薄荷清新口香糖,顺手给老朱和老朱棣都递了一片。
老朱接过口香糖,学着季伯鹰拨开外裹,塞进嘴里嚼了起来。
嚼着口香糖,老朱的眉头微微皱着,他在思索刚才季伯鹰对锦衣卫的注释。
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诏狱,第一项倒没什么,亲军本职,可后两项职能合起来,已经不能说是监察百官,而是缉查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