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243节

“把甲斐国、上野国的幕府土地,都分赐给归来的武士。安排吉保回来担任老中吧。”德川

纲吉终于确认了柳泽吉保的威胁,允许他成为甲府藩二十万石,并且额外将关东北侧的上野国,也交给柳泽吉保去安排防务。

如此一来,一万多家东北武士,在甲斐国与上野国开始安家。这里都是地少人稠的地方,柳泽吉保带着军队直接入驻,自然与当地的大名和藩士有了激烈冲突。

不久之后,甲斐国、上野国火光一片。

在这里流浪的流民们再次受到战争威胁,只能继续向周围的深山逃窜,也不知多少人消失在茫茫山岭之中。

七月初五,柳泽吉保打压了反对派,正式在甲斐国、上野国等地强夺当地藩士的领土,安插自己麾下人手后,便亲自前往相模国的小田原城东侧,一座名叫不动山的山寺中,与郑诛和的使者会面。

双方在此处展开秘密会谈。

其实争论最焦灼的,反而是常陆国。

常陆国的水户藩、土浦藩都已经被明军占领,明国农民的开垦速度相当之快,还有大量单身汉直接和当地寡妇结合,在明国官府的撑腰下,以汉代倭的控制住大量土地。

这块土地,郑诛和是一定不会吐出来的。

唯独在这一条上,柳泽吉保与黄百家激战了数个小时,互相引经据典的索取土地,绝不愿意后退一步。

经过激烈的口舌交锋,黄百家提出:

“以筑波山为界,筑波山以西的筑波郡之一半、真壁郡的下妻、下馆,归幕府所存。筑波山以东,则由大将军统辖。若筑波山与筑波山神社之所归属,可以日后再提。”

幕府必须保持一个存在的名义,不能让自己的国土看起来有所减少。因此明国这边给出的条件倒也还可以。保存真壁郡、半个筑波郡,留下筑波山以西的常陆国国土,让幕府看起来还在常陆国有存在,自然还存有颜面。

“甚好!”柳泽吉保艰难的点头。

战场上拿不出优势来,自然只能任人宰割,能存下两个郡已经不错了。

“至于东北地方,你也是刚从那里回来的,知道怎么回事。陆奥与出羽,大将军拿定了。”黄百家乐呵呵的谈起第二个事。

不过这次,柳泽吉保也有自己的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分割东北地方的陆奥国和出羽国。

以陆奥国为例,南陆奥的福岛盆地、郡山盆地与白河关,还有仙台城以南的海岸与磐城的勿来关,这两个地方,分别是明治维新时新设置的岩代国与磐城国。把这南陆奥两个地方合并起来,更名为磐城国。

那剩下的北侧部分,就仍然叫做陆奥国,归明军临时监管。

出羽国,则是将北侧的秋田平原和横手盆地合并起来,称为羽后国。归明军临时监管。

将南侧的新庄盆地、山形盆地、米泽盆地合并起来,称为羽前国。

归属明军监管的二国,虽然并非明国领土,但已经设置了五港七侨县为殖民地,安排汉人前往开拓。在悲观之士看来,这两国迟早是要被明国人同化的。

但是在乐观的人看来,还有磐城、羽前,两个作为隔离带一样的边境国土阻隔明国人,那么不就可以保存更多国土了吗?

柳泽吉保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如此一来,东北地方分为四国。北二国暂时效力明军,南二国依然归属幕府。名义上各不损失,真是无比之好。”

前后结合起来,便是柳泽吉保与黄百家,在非官方渠道上签订的《不动山合约》。

这份合约,上没有经过幕府大老、老中的确认,下得不到国民的认可,然而柳泽吉保已经急哄哄的盖下印章,并帮德川纲吉做出最终确认。就这么谈和。

虽然从结果上来说,幕府损失了常陆国、下总国、上总国、陆奥国、出羽国,足足五国的大片土地,但是在名义上看,明明一个国都没有丢嘛!

甚至幕府都没有在条约上答应割让某某土地,只是说暂时由明国监管云云,以后还是有收回来的机会的嘛。

真是皆大欢喜。

“对了,可否...再请加些岁赐?”

突然,柳泽吉保提出了一个有点刺耳的名词。

岁赐,也就是每年的赏赐。

德川纲吉幕府之所以迟迟不倒台,郑诛和每年都注资帮忙维持,那是出了不少力气的。

黄百家很清楚,柳泽吉保这是迫切需要一个胜利的口号,来压倒指责他的大久保忠朝等人,因此客气的说:“可以,每年再加五万两岁赐,银钱、货物各半。”

实际上,就是给一些江户织造剩下的旧货,以及回收上来懒得处理的劣币元禄金小判。花不了多少钱。

但是却给了柳泽吉保一个在谈判中胜利,逼迫明国人赔款的好名声。

“河南公真是我的再生父母!”柳泽吉保不禁深深感动,以令人作呕的姿态,让黄百家都捂住了鼻子。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支持。地图有容量限

制,做的不太惊喜, 之后再细分一下。一月结束了,二月天数太少,要加倍努力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光州骑兵道

在这个夏日,朝鲜过的并不安稳。

今年是一个灾荒之年,春天几乎滴雨不下,夏天却阴雨连绵,不见阳光,朝鲜粮产量巨幅暴跌,几乎不能满足北边的战争需要。

值此时刻,位于济州岛北侧的全罗道上,作为主要供粮区,以光州、全州为中心,这里的百姓们开始习惯性的闹粮。

之前郑诛和的领土里出现了聚众闹粮的情况,百姓们嚎哭着要求吃一碗自己种的米饭,这种情况逼的郑诛和选择退步,决定开始放开各种管制。

其实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郑诛和没有拔刀先把民众大砍一通的野兽习性,其二是...大明律的法律条文里写明了,聚众闹粮、罢工、罢市并不犯法。因此民众们有他们合法诉求。

当然,法律这么写,并不代表真的就这样执行。可能在朱元璋、朱棣的时候有所执行,但是自二朱往后是一定不执行的,因为明朝官员的私人文集里面已经写的很明白了,虽然大明律上允许闹粮罢工,可是官老爷没允许啊。这条法律就和不存在一样。尽管很多时候,民众闹事、闹粮、罢工他们有时候镇压,有时候又管不住,缺乏实际能力。

但是尽管如此,作为农民起义军中诞生的王朝,明朝至少在这些方面,曾经闪耀过一丝人性的光辉。生于红巾军起义,又在大西起义军的扶持中且战且退,与西南个民族融合的这个朝代,有过他的先进之处。

而大清作为一个在镇压农民起义,色厉内荏的屠杀中粉墨登场的封建王朝,就相当狠辣了。大清律写的清清楚楚,凡聚众闹粮、罢工、罢市超过50人,为首者斩立决,次从者斩监候。

更多的处理办法,则是一刀砍了了事。

注意,千万不要在奏报题本里把聚众罢工写作农民叛乱,这会打破仁君天下太平的幻景,敢这么写的,基本上都被一撸到底回家反思。

光州闹粮运动,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重视。

光州所在的这一片全罗道,有着很不错的冲积平原,向来是多山的朝鲜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这里又被称为全南平原。而北侧的全州附近海岸,更是朝鲜最大平原,湖南平原。

这两个地区合起来,被称为朝鲜的湖南地区。

朝鲜有句国家级的谚语“若无湖南,是无国家”,指的就是湖南地区的重要性。后来废除汉字后,不识字的韩国人在游行时,曾经出过将其拼为‘没有国家’的搞笑事。

无论如何,清廷派遣赵良栋率领骑兵南下,在全州、光州城开始镇压闹粮百姓。

赵良栋却根本没去全州,只是派了几十骑过去,便率领主力部队南下到光州,他如此说道:“光州不稳,则荣山江不稳。荣山江不稳,是给海对面的济州岛机会。郑小将必然贼心思动,要偷袭我们的疆域。”

作为名将,赵良栋非常聪明的抓住了最主要的矛盾。

全州、光州闹粮,不是问题。

郑诛和蹲在海对面,那才是大问题。

因此,对全州的镇压非常轻松,杀了几百人就结束了。

然而在光州,为了让这里的百姓安静下来,头戴避雷针头盔,身穿骑兵棉甲,赵良栋只是反问了前来劝阻的朝鲜官吏一句话:“连八旗天兵都不怕了,这样的光州人难不成是想投奔逆明吗?”

如此一句惊天之语,炸的朝鲜官吏们噤若寒蝉。

于是,被朝鲜人视为国家根基的光州,便在八旗大兵的铁蹄下沦落为人间鬼蜮。

赵良栋命令所属八百骑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入城,各留十人堵门,其余人开杀三日,三日后封刀。

其中凄惨,无法言喻。

三日后,光州全城仅剩一些老鼠还能称之为生命。

然后,赵良栋又带着八旗骑兵亲自下乡拷粮,每村每户,但凡敢抗拒八旗天兵,则均视之为‘通明’分子,厉行屠杀,一头不留。只是十几日的瞬间,光州、罗州、南平、務安等州郡之下,人间鬼蜮层层上演,一袋袋带血的军粮被装上马车。

赶车的马夫,还是屠杀之中残留的零星活人,这大概是最黑色幽默的喜剧。

如此惨剧,让成千上万的朝鲜百姓宁可跳海淹死,也要搏一命能逃亡到济州岛,震撼了海对岸的林重藩。

趁着这个机会,林重藩率领六百精兵、一千朝鲜兵、以及几千抗清义士,开始渡海进入珍岛,开始准备强渡鸣梁海峡。

几千人,乘坐着一百多艘民船,沿着海岸缓缓地进入鸣梁海。

这里是李舜臣曾经击败日本舰队的地方。虽然李舜臣的战绩不多,甚至还被日本人如愿以偿的摧毁了右水军大营,但终究是一场振奋朝鲜人精神的胜利。也正是在这里,李舜臣证明了朝

鲜人不是打不过日本人。

薄暮冥冥,阴云层层。

林重藩眼含热泪,眺望着遥远海岸对面的右水军大营。那是朝鲜在南海岸最大的军营之一,如今却已经是鞑虏的据点。

他不禁举起手中的船桨:“将士们!这里是鸣梁海啊,还记得忠武公吗?还记得李舜臣吗!”

一时间,静默的海岸上传来士兵、义士们呼吸加重的喘息声。众人纷纷昂起脸来,望着在领舰上站起身来的男人。

大明龙虎将军,林重藩。

如果不是他辅佐着郑诛和从海上杀回来,许多鲜人甚至绝望的以为,他们要在这屈辱与沉痛之中凄惨灭族了。愿意在这个绝望时刻加入抗清武装的朝鲜人,本身就已经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找死,他们在九死一生中苦苦寻找着恢复国家的那一丝丝希望。

现在他们有了一点希望之火,只等着它燃放。

林重藩望着海中密布的礁石,回忆起曾经父祖为大明效力奔走的时光,不禁像李舜臣曾经高喊的‘臣还有战船十二’一样,发出了他的怒吼:

“国家虽已亡,臣却还有项上人头可以报国,杀啊!”

朝鲜义军几千人不禁奋勇向前,争先恐后的冲入右水军大营。

曾经这里还是拥有水军万户,战船百艘的大军营,此时只剩下小猫两三只,几百水军而已。朝鲜水兵是一兵三保制,也就是四家人,一个人当兵,其余三家负责保障后勤,相当于名义上有四个兵,实际上只有一个兵,战斗力本就很烂,看到抗清义士出现,更是急忙溃散。

林重藩热血沸腾的拉出里面的鲜八旗假鞑子,亲自斩首,喝道:“看呢,鞑子无非就是剃个头,他们剃得了我们的头,难道还剃得了我们的脊梁骨吗!”

攻破了全罗道右水师大营后,林重藩气势大震。

左水师大营在釜山那边,已经被郑诛和前三年就毁掉了。

如此一来,朝鲜南三道水师统制,算是几乎就没有一条船可用,南海岸彻底成了明军的活动范围。

林重藩也有点脑子不清楚,甚至妄想靠自己打下光州,他命令抗清义士们:“不许离开军队,都跟着我一起,沿荣山江向里进军。打到罗州、打到光州,为光州死难的百姓们报仇啊!”

浩浩荡荡的,加上来投奔的抗清义士足有上万人,沿着荣山江狭窄无法展开军队的河岸向东北方的光州前进。

很快,林重藩就吃到了苦头。

他遭遇了清军的...三十个游骑。

然后前锋的朝鲜人就溃败了,只是看到满清大兵,他们就吓得如同筛糠,疯狂的转身夺路而逃。

清军随即发动铁骑突击,直入朝鲜人的队伍,像狼群驱赶猎物一样,驱赶着他们回头冲散阵线。

前锋的溃退导致抗清义士真正有点实力的人纷纷掉头,最后冲的林重藩本阵都开始动摇起来。一万多人在荣山江畔狼狈猪突,从哪来回哪去,又跑回右水师大营,躺在小船里乱七八糟的哭喊。

很遗憾,反攻回到原点,一切重新开始。

“唉,我虽有心挽天倾,可怎么就遇到你们这群活宝...”瓢泼的大雨中,林重藩望着渔船上七倒八歪的抗清志士,简直是欲哭无泪。

他曾经早就知道,朝鲜这群抗清志士除去精神可嘉之外,只会坑自己人。然而在济州岛亲自训练了两千朝鲜将士,并有几千抗清义士协助,林重藩还误以为他们真的有什么变化。

可是,现在赵良栋三十骑就把他们上万人撵的漫山遍野跑,若不是天降淋雨,恐怕就要从溃败,直接变成歼灭了。

事实证明,千万不要相信朝鲜人的战斗力。

只有林重藩带来的那六百明军,还能勉强在人潮里维持队形,向清军发起反击,可是他们大部分也是朝鲜人啊。

大概朝鲜人只有在拥有明军绿卡的时候,才有与满清大兵对战的实力。

亦或许朝鲜兵知道,给明军当兵有前途,给朝鲜王庭当兵,这一辈子都没什么变化吧。

林重藩不知道。

他只是一遍遍的扇自己的巴掌,他奶奶的,打成这个样,怎么去交差。

首节 上一节 243/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