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第225节

苏谯缓缓的从身后掏出了一份卷轴递给了副提举,而后笑道

“自然是谁缺钱,咱们贷给谁啊!”

“哈哈哈。”

副提举一脸震惊的看着苏谯问道

“大人,这是……?”

“皇城根下宅子的报价。”

副提举仅仅看了一眼,便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

“不是大人,这,这也太贵了吧?!”

苏谯冷哼道

“贵?贵就对了!又不是卖给百姓的,这帮人都有钱,怕什么贵?”

“再说了,他贵,但是院子大啊,比前面那几期的宅子可大多了,都是给下人留了房间的。”

整个提举司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比那几期的宅子是大啊!

但是人家这帮人以前住的那都是伯府、侯府、国公府啊!

跟以前比比,这还叫大吗?

魏国公府拢共就花了两万贯。

现在魏国公花两万贯,只能买一座以前魏国公府三分之一面积的宅子!

当苏谯最新的这一期宅邸告示贴出去后。

京营帐篷里的百官们彻底破防了。

整个营区内外,叫骂之声此起彼伏。

“一年拢共就一百多两银子,现在京师一套宅子要我八千贯?让不让人活了?”

“你家只有三口人,住个小宅子就算了!我家上上下下那可是有百十口人啊!老夫上哪去弄这三万贯钱?!”

“这差事当不了了,各位,明日老夫便上书陛下乞骸骨,这宅子不是我等能消受得起的!谁爱买谁买!”

“……”

百官们一致商议。

最终敲定了明日集体上书辞呈。

原因无他。

宅子太贵了。

实在是买不起!

次日清晨时分。

当百官进城准备上朝之时。

不少人还不忘瞥了一眼紫禁城外的前门大街。

仅仅一眼。

原本那些没打算上书的官员们也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猛地发现。

苏谯没拆自己家!

苏谯自己的院子现在就在前门大街!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啊!”

“他苏谯怎么不拆自己家?现在就让我等去买宝钞提举司的宅子?他疯了吧!”

“……”

乾清宫外。

百官们熙熙攘攘。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百官,疑惑的问道

“蒋瓛,这是咋回事?”

“陛下……宝钞提举司卖的宅邸太贵了,满朝文武都买不起啊。”

朱元璋不由得一愣。

“买不起?到底多贵?”

蒋瓛小声道

“陛下您还记得魏国公府吧?”

“记得啊。”

“原本魏国公府那块地,被苏大人切成了五套宅子,两万贯买的宅子,转手就能卖十五万贯,这些大人们怎能不急啊!”

十五万贯!

直接明抢吧!

哪怕是徐辉祖的俸禄,一年也就两千多两银子。

不吃不喝七八年才能把自家祖产买回来!

换谁谁不急?!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咬着牙道

“咱也没这么多银子啊!让他们找苏谯去,快叫苏谯来上朝!”

“咱再拖会,让百官们等会!”

“诺!”.

154,苏谯:我没卖啊!

奉天门下。

满朝文武,个个睚眦欲裂的盯着面前空荡荡的龙椅。

大明的俸禄本来就低。

金陵的宅邸,几乎一夜之间就变得这么贵。

这还让人怎么活?

像是淮西勋贵这些本身就有爵位的,在朝上拿两份俸禄,逢年过节老朱还有些赏赐,倒也不至于露宿街头。

但是那些科举正途杀进朝堂的士大夫们可就比较难受了。

他们虽然家里都有些家底。

但是那些是祖产!

逼着他们卖祖产,那可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古往今来,只听说过当官发财的,就是没听说过有为了当官变-卖祖产的!

“一套宅子三万贯,还拢共就那么屁大点地方,他苏谯怎么-不直接来抢?”

“三万贯就算了,那可是咱们前脚刚卖给他苏谯的宅邸!他这小子就这么里外里一倒手,净赚了这么多银两?”

“……”

就在百官们口吐芬芳时。

苏谯拿着一个算盘不耐烦的走进了奉天门。

“不是,你们蒋都督没事叫我来上朝干嘛?”

“我品级不够,不能上朝!”

“衙门那边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呢!”

“……”

当苏谯走进奉天们的那一刻。

原本跃跃欲试的百官们登时便陷入了一片死寂。

也就是在此时。

朱元璋才悠悠的坐着龙辇自丹陛上升起。

百官见状匆忙行礼之后,不待老朱开口,魏国公徐辉祖便站出来高声道

“陛下!您要替臣做主啊!”

“家父的魏国公府,那是天子所赐,这厮竟将其一分为五,一套宅邸便要三万贯!他里外里足足赚了十三万贯啊!”

听到徐辉祖的话。

苏谯疑惑的看着徐辉祖问道

“公爷,您是说您卖宅子的时候,有人诓骗您了吗?”

徐辉祖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而后咬着牙说道

“没有!”

苏谯继续问道

“那当时下官买您的宅子之时,可曾刻意压价?或者是让您吃亏了?”

听到苏谯这么说。

徐辉祖的脸色更是青的吓人。

两万贯的价格,买下魏国公府,这个价格绝对不算是欺负人。

当时整个金陵的地价也就是这样。

徐辉祖深吸了一口气,而后倏然道

“那你现在卖多少钱?你为何只字不提?!”

苏谯疑惑的看着徐辉祖说道

“公爷,以您以前魏国公府的那块地举例,我们的成本可不仅仅只是两万贯。”

“我们还在那块地的基础上,重新建了宅院。”

徐辉祖咆哮道

首节 上一节 225/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